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研究与探索
2021-01-28胡建军张全国荆艳艳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3
胡建军 张全国 贺 超 荆艳艳 黄 黎(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3)
0 引言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讲话中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批示中提到,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 研究生的培养作为人才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会直接影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因此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需要不断地实践、评价、变革和创新。而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作为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合作单位共同建设的校外培养基地,是一种能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企业、社会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1-2]。作为高校拓展办学空间、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坚实教育平台,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以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为宗旨,联合企业与科研单位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同时可促进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在科研项目、学术团队、成果转化等方面优势互补,也是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3]。
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中,能源的有效发展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4]。能源的绿色、高效、合理利用,是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技术及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 为此,与能源相关的技术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能源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能源动力类专业正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河南农业大学是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也是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能源动力类专业学位硕士点依托的一级学科农业工程始建于1957年,2015年入选河南省特色学科,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学科历经63年的发展,紧密围绕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等重大需求,以现代农业和能源新兴战略性产业需求为引导,强化农业工程学科特色,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农业生物环境、现代农业装备、农业电气化、农产品物流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新形势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必然要求对原有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模式进行评价和探索。本文基于对河南农业大学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为中原经济区培养优秀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以及促进河南省农业工程学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模式。
1 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从学科人才培养角度分析,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导致研究生教育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对其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源动力类学科主要研究能量转换与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节能工程设计、热工设备运行管理、环境保护及相关设备研制等,需要应用到多门学科的知识,具有很高的学科交叉特性。 学科交叉的复杂性对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加强研究生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需要积极联合能源动力领域的优势力量与创新机构,吸收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为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5]。通过与外单位的合作,可促使学校加大物质投入,改善软硬件设施,优化学科环境。高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充分双方在学术队伍、专项技能、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和“产学研”等诸多优势,突破传统的封闭培养研究生教学模式,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深刻理解本学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实现科研与实际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
从企业发展角度分析,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优势,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储备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研究生阶段刻苦学习和钻研的精神有利于企业精神面貌的改善,研究生之间的日常学术交流也有利于企业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进而可充分发挥研究生这一有生创新力量,创造更多的研究成果[6]。 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也可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因此,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建设对高校、企业和研究生三方而言均是有益的。
2 能源动力类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
2.1 研究方向与课程体系
为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突出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特色和实践教学特点,因此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在致力于传统能源利用的同时,紧紧围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进行,包括生物质能、氢能、太阳能和风能等,而且在动力工程方面重视内燃机、汽轮机、锅炉、制冷和热工测试技术。在充分考虑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索,形成了“清洁燃烧技术”“生物质能高效转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技术与装备”4 个研究方向和科研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以专题讲座形式展开,充分调动研究生积极性,形成以能源、生物、物理和化学交叉的学术领域,主要囊括了生物化学、作物种植、热能动力、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领域。同时,课程体系时刻围绕如何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发现科学规律和凝练研究成果来授课。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的科研平台,根据企业的行业需求提出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将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返回企业进行成果转化,从而实现了联合培养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为进一步培养能源动力类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创新培养基地的后续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培养方式与导师遴选
基地建设从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上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河南农业大学成立了能源与动力工程绍骙实验班,每年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单列优秀研究生保送招生指标。相应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也对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政策倾斜。 此外,还根据实际课程和科研需要,在外单位中遴选聘用相关行业专家,组成校外导师团队,形成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方式。建立能源动力类相关的本科生实训基地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为本科生试验实习和研究生实践训练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对招收培养的研究生以社会服务、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进行考核。基地建设秉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则,促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高综合能力。
2.3 培养制度与基地建设模式
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应当正确认识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目标,将高校的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与企业科技转化和市场开拓优势相互融合,充分将优化人力资源、创新平台建设和项目实施等多方资源合理配置[7]。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结合河南农业大学办学优势和地域特点,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为目标,建设了“生物燃气”“生物质能源装备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厌氧消化气肥联产”和“生物制氢”等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大力推动了生物制氢、沼气热电冷联供、生物质致密成型、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预处理等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特色和专业优势。 在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中,校企双方根据各自优势制定了合适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基地合作协议、研究生实践期间学习和生活分工与职责、导师聘任及管理制度、研究生培养细则、校企双方的知识产权分配、研究生教育评价等。 与此同时,不断扩大创新培养基地面积,提高相应设备使用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并积极建设成为具有科研孵化能力的创新培养基地。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制度与基地建设,可以有效保障研究生培养基地长期运行和有效管理,在有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特色产业互动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同时增强了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河南农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已实现“指标单列、导师互聘、协同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机制。 同时,为适应行业创新、国际竞争和交流合作的战略需求,培养了一批“厚基础、宽领域、强能力、高素质”的拔尖人才。能源与动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已实现了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这一目标。通过创新培养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推动农业工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