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赛思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1-01-28王寒寒
王寒寒
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1 创新创业赛项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1)更新教师的知识存量
教师团队的师资水平决定了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各类比赛,一方面加强教师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师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作为指导教师,每次带队参赛后,要积极进行专业研讨,找出院校之间的差距,提升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技能大赛的赛项要求与行业技能要求密切相关,想在比赛中获得奖项,必须深入行业、扎根企业,在与企业的对接中,教师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的平台,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让教师走下讲台,走进生产一线,保证教学与实践的不脱节。
(2)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相对的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不再是单向灌输,以竞赛要求为实训单元进行实践教学,与学生产生积极互动,同时不断完善实训条件,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结合,充实实训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在思想引领上,平时的思政课程和创业教育过于理论,充分利用好各级大学生创业比赛的平台,将理论融于实践,将一些好的项目从概念到落地,解决好学生在创业上的各类困难,利用社会实践的项目挖掘学生创业的能力,与专业老师配合,形成专业+ 思政的“双轨”并行的指导模式。
(3)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含金量高的各类大赛,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和奖励,对教师来说具有激励作用,投入更多的时间研究专业、指导学生;积极的下企业锻炼,多接触行业新知识、新技能;辅导员职称晋升对业绩考核也有新的考核要求,通过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对专业教师及辅导员来说都是自我的提升。
(4)促进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能够获得外出比赛的机会基本集中在大二阶段,大一以公共课、基础课为主要课程,甚少涉及专业课程,笔者以前所在专业的省赛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课程,在最初参赛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很吃力,后经过调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部分专业课转移到大一下学期,课程重新编排,并新增一门竞赛辅导课程,结合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思想做引领,通过创业课程渗透、创业模块化分析、创业案例解读,积极鼓励学生重视和参与到大赛中来。
2 创新创业大赛对学生的影响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通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得到了锻炼,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技能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备赛的团队合作,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提高[1];如笔者所指导过学生参赛,需要3- 5 位学生组队,学生需要从创业方案的设想到调研最后落地,学生通过团队的磨合和相互间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协作精神;通过备赛期间的刻苦钻研,磨炼学生的意志;在赛场的方案展示和灵活应对各种情况,考验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技能大赛的平台,学生职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2)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高职专科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对专业理论知识厌烦,可以利用好各级竞赛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促使学生在不断练习和实践中知识得到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创新创业大赛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各级各类大赛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如何利用好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针对大赛的培训不具备普惠性
职业技能大赛是衡量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条标准线,也是教师专业水准的标尺之一,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关注,从参赛种子选手的选拔到培训,都是小部分学生受益,通过大型专业赛事职业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在选拔学生阶段专业老师通过个人授课过程中挖掘部分专业尖子生,思政教师通过日常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在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中物色适合的种子选手,后期进行集中培训,甚至是停课备赛,导致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是小部分人的培训,背离了“三全育人”的初衷。
(2)职业技能大赛要求与人才培养方案出现断层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创新创业的比赛要求体现了行业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缺少系统的设计,对学生技能的培训缺少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多地采用突击“一对一”的个别培训状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密集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的长足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备赛过程中“校企”没有紧密合作
比赛主办方会邀请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各类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以及比赛的评委团中,一方面能够积极反映行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行业发展和技术的变更[2]。但是学校在备赛过程中往往由专业教师根据比赛的章程要求带领学生进行实训,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并没有借助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笔者在数次带学生比赛中,有评委在点评环节直接指出:学校在指导学生时应引进企业老师,这样更能抓住行业技能要点,避免痛点的出现。
(4)指导教师过于“功利化”“各自为政”
有学校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虽然可以提高教师的指导积极性,但是也存在老师过于“功利化”,在选拔阶段“好苗子”经常被几位指导老师同时看中,不免出现“抢人大战”;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结合不紧密,“教学+ 学工”的两条线并未真正并轨;另一方面,对于学校的各项鼓励政策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是常常出现获奖者“出名”,失败者“落寞”的情景。
4 创新创业大赛对高职专科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1)建立完善的参赛选拔机制,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全员覆盖
为获得奖项将部分拔尖学生集中培训,练习专项技能,固然能使部分学生技能傍身,获奖的可能性也更大,但是教育更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很多比赛都具有延续性,比赛时间也相对固定,指导教师团队可提前发布比赛信息,在年级内进行前期选拔活动,通过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也能够通过选拔的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技能大赛的平台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建立年级——学院——校——市级以上比赛的选拔机制,选出参赛选手,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常规要求是“三年一大改一年一小改”[3],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紧跟行业需求,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考虑结合“课赛结合”的项目特点,分解各类大赛的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置中,技能训练以各类比赛为项目驱动,建立“行业技能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基础授课——比赛项目实践”的“课赛结合”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创业比赛为项目驱动,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良性内循环
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学校不仅单方面企业输送实习生,更要建立新的合作模式,积极引进企业进校与学院、与专业进行对口建设实训基地,将职业环境实景化,及时更新行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将企业的资深员工邀请到学生的备赛辅导过程中[4],以“双导师”制为切入点,不断更新学生行业的专业知识,在各类比赛备赛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为竞赛去功利化
在比赛中获得奖项一方面和学生的能力相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准,一场比赛下来,常常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给各类比赛去功利化,学校作为主要力量,可以对参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不同标准的鼓励,以防止出现“冷板凳”,同时教师要端正教育指导目的,参加各类大赛,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平台。
5 结语
创新创业大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也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育人水准的有力杠杆。打造“课赛思结合”的教育模式,打通专业与思想教育的内部“微循环”,联合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备赛的人才的选择、改变“校企合作”模式等途径能够普惠广大学生,纠正比赛“功利”思想,以赛塑学风、以赛改教风,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