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间普通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思考—从资源拼凑理论的视角

2021-01-28阳昆湖北经济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资源生态教育

阳昆 湖北经济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一、创业拼凑理论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是国力迅速增强的时代。不过,粗放、资源耗散性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使得我国不得不走上以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新时代。于是,新兴行业和新创企业承担着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他们的发展与壮大,无疑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但也面临着资源有限,发展不足的困境。很幸运的是,国外的学者baker等首次将“拼凑的”概念引入创业研究领域,将其定义为“组合手头资源并即刻行动,解决新的问题和发现新的机会”。创业拼凑包括三个部分:利用手头资源、即刻行动、有目的资源重组。创业拼凑理论是创业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理论的突破,他不仅对企业的创业活动如何在资源受限和环境不确定情况下的如何确定成功,更是对普通高校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引导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普通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的特点

(一)从构建过程中来看,政策导向驱动明显

相比较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成而言,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生态的构建中,政策导向,高层的行政意志较为明显,财政资源的调拨也因为行政意志的效率颇高。相比较国外的创业的市场需求而构建的创业教育体系,而我国的普通高校则是先体现了主动和引导的作用,兵马未走,粮草先行,体现了在系统创建过程中的强势主导性的特点。

(二)从运行的过程中来看,创业教育的方式以普适性的课堂教学为主,群体性的孵化器为辅助

在所有高校的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来看,无论是行政设置主导,还是教学单位设置主导,生态系统的运行核心依旧是创业知识灌输的为主,创业技能和创业孵化成果为辅,教授创业的老师更多是高校到高校的老师们,教学工作与地方企业乃至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高。

(三)系统的产出来,普通大学生创业的精神依旧不足,孵化器的成功率较低

对于中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而言,受众群体是大部分没有任何社会实践乃至创业实践的学生,创业的概念对他们而言是陌生,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中国人的保守、审慎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代中传承下来,学而优则仕的人生取向也影响的中国的学生,所以,在一片没有任何创业基因的土壤中,播种创业的种子,接触创业的过程,是机会也是挑战。但从这几年的创业教育来看,中国创业成功率不足千分之三,且中国大学生的慢就业,不就业,啃老的现象逐渐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高校创业教育陷入投入高,产出低的尴尬境地。

(四)从对外部的联系和资源使用的情况下,社会企业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渗入度不高

从高校创业教育系统的生态性来看,他有这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内在群落,外部能量,互动,协同和共生。这一片创业教育的森林,除了政策多引带的内部能量输入之外,生态系统的新城代谢需要外部链接能量,即从社会特别是从行业,企业中获取系统发展的能量。尽管我国高校经历了将近10年的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但从企业实际利用领域上来说,微乎其微,高校创业教育的大部分成果大部分不能直接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产教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由于企业的盈利性,企业对高校的创业教育进行社会性融资极为有效。创业教育的输血功能还是由政府进行主导,财政拨款,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居多,教学成果无法应用实际领域,其实还是以相对封闭的内部循环系统,教创融合,产教融合,校企融合乃至互动协同的程度远远不够。

三、创业拼凑的视阈下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构建的思考

不可否认,普通高校大多数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先天劣势,但是政策的行政的强行介入,还是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搭建起来,在高校内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拼凑过程。高校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涉及到了高校的所有机构,这无异于对高校的资源统筹和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系统的布局,生态系统的运行,功能的耦合、优化与效能的升级都是高校内部有限资源的协同与融合。而创业拼凑的理论则是对动态资源的有限组合与优化,拼凑的过程可以从认识论、实践、形而上学的三个部分来理解,认识论是拼凑着本身所掌握的本质性和有效性的知识,拼凑者的技能和知识的丰富性以及自身态度对拼凑提供了自我效能,形而上学则是拼凑者主观与客观的互动过程,这三者是共生促长,互相促进也互相抑止。从实践上来看,创业拼凑更是机会发现和资源开发的中间桥梁。他的绩效导向,就近原则,即刻行动对于高校创业生态教育系统的构建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存在。

(一)从认识论上说,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实质就是高等教育进行创业拼凑的过程。

在国家进入以创新为驱动要素的发展经济的时候,教育更应该超前性的将创新性的人才纳入培养方案,创业型的人才培育当作是高等教育在新常态的主要任务。所以,国家强力在促使普通高等学校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让高校的教育生态再一次的进行时代性的优化与升级,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源,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行内部资源的统筹与融合,实现教学单位、教辅单位、服务单位、行政单位等各个资源模块的创新性的优化与升级。打造一个创业教育生态圈,从本质上就是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创业拼凑的过程。让部门的效能提升,让部门间的协同更加密切,让学校教育的总体产出得到最大化,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最优化,创业生态圈的构建,无异于是高校的一次自我革命,而这些都有赖于高校的管理层的组织学习、认知柔性、创造能力、协作能力,创业导向等这些非常重要的元认知。

(二)从认知的价值取向来说,积极、包容、创新乃至冒险的创业生态绩效产出是高校构建双创教育生态的终极目的。

创业拼凑是有目的性地开展拼凑,这种目的性是让创业拼凑的效率和产出达到最大化。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资源拼凑的过程中,必须要非常明晰系统整体的功能和绩效所在。在转型期间,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绩效应该是与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上体现着转型期之前的前后衔接性。所以,我们评估一个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绩效与西方社会不一样的地方是:以全体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为核心,突出有限的、部分有资质的创新创业成果,可以看得出来,思政教育的功能在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幸福的奋斗出来了,幸福是创造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质更多的精神的培育与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为一。因此,在普通高校轰轰烈烈的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低,高校应该看到创业拼凑的前因变量是创业精神、创新性、预应性和风险承担的勇气的培育然而是高校作为教育方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开放、容错,鼓创新、容错乃至冒险的创业精神的养成应该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产出。在评估这种功能产出的指标,除去创业专属的评估指标之外,学校在社会服务、地方各级贡献、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质量都应给成为创业生态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这样的评价指标将使得高校的教育功能尤为突出,避开单一,狭窄的创业成功评估指标,始终回归教育的终极目的,让高校的创业教育系统真正变成“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协同共生的大生态。

(三)从形而上学上来看,拼凑者所在的组织促使生态系统的系统的自然生长属性和社会互动属性随着与地方环境的即可互动,及时互相共生与融合,促进教育资源的创新性的提升,优化创业教育的情景和条件,从而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竞争力。

从创业拼凑的组织层面上,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和政治环境的规模、稳定性都会调节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宽松的政策环境,稳定的经济环境都是外界链接的有效力量。尤其是产业的稳定发展,行业更迭和企业发展的发展需要高校智库的融入。为此,高校应极强对外界经济的敏锐嗅觉,内部的积极协同相应外界的需求,从而将引导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向着自然的属性发展,在市场的自然调解下,高校创业教育系统兼顾市场需求和教育需求的协同共生发展,也真是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而对于高校内部而言,对于生态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从事创业教育的专职老师,结合他们的工作实际,创新他们的职称评审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优化他们的工作条件,给予他们宽松的工作环境,允许差异化的创业教育形式,鼓励他们的成果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代表性的成果给予突出性的奖励,发挥高校系统内部单位资源的最大效能。相比较创业教学环节,创业教育服务的要素驱动在整个创业教育系统中配置、调节、润滑的作用非常重要。服务就意味着平等,服务就意味着客户和绩效导向。因此, 创业教育服务是高校的管理者尽可能利用手头的资源创新性的进行组合排列,乃至消融,重生,将打破高校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组织层级方式,调动各个部门的力量,扁平化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就是创双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的柔性发展与服务的资源整合将极大促进整个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资源生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资源回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