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照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21期
关键词: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关 杨 周 波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重庆 40005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城镇化率于2014年已超过50%。快速发展中“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2014年,国家颁布《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1],意味着城市建设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追求城市特色,注重文脉传承的新时代。由此与城市建设相关的艺术设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城市照明行业发展与人才短缺现状

城市夜景作为展示城市夜间形象的窗口,不仅体现城市的品位与魅力,也是反映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近年陆续召开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盛会。在此类国际性事件的推动下,景观照明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建设途径,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而呈井喷式发展。以G20杭州峰会为例,G20期间累计投入景观照明172项,总投资约10亿元[2]。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2017年全球景观亮化市场达到2750亿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达到680亿元,同比增长近22%,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景观亮化市场[2]。

虽然建设规模庞大,但普遍的夜景设计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不足,对设计艺术性的重视不够。其核心原因在于能提供专业照明设计教育的机构十分有限。目前国内较完善和成熟的、涉及城市照明专业的教育机构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工科院校[3],整体上存在高校照明教育重技术轻艺术的结构失衡等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照明设计人才教育提出的现实需求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品质、地域特色的强调,相关专家、学者多次呼吁应重视照明艺术设计的专业化教育[3,4]。首先新时代的照明教育需做到艺术与科技并重;城市照明建设固然需要光电技术的支撑,但若从业人员只懂技术而不注重设计的艺术形态、文化底蕴则无法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魅力夜景。

其次照明设计的人才培养需做到艺术素质与文化素养并重;近年来,随着公共艺术向城市照明领域的延伸,城市照明已不再只是功能性的服务职能,其艺术表现力快速提高,进入照明公共艺术化的时期[5]。相应的高等教育应秉承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在教学中贯穿社会关注与美学思考,注重设计对象与所在社会、历史、人文及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体现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与在地性。

第三,照明设计的人才培养需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城市照明设计具有艺术与技术的跨学科特点,高校教育在完成城乡规划、建筑学、电气工程、公共艺术等多领域基础教学后,需在设计应用中加强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照明实践中的新问题与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教育只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为行业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照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与实践

结合国家城乡发展战略对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四川美术学院于2013年成立了照明艺术设计的本科教育方向,下属艺术与科技系,以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一体化为目标,积极探索照明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定位与培养体系

四川美术学院秉承长期坚持的“以创作带动教学”理念,教育目标定位为美术应用型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通过美术基础训练、专业知识架构、设计真题演练及实践应用强化的层层递进,强调科学技术教学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基于艺术专长与实践能力一体化的人才定位,施行“双基双实”的教学模式,即前两年侧重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教学,强化审美意识、造型能力与设计思维的培养;从三年级进入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以“专题设计+实践项目”为主线组织课程教学,完成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与专业设计(创作)课程的系统学习。

(二)教学特色与课程设置

随着光艺术发展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

相关的光艺术装置、灯光秀、光电数字媒体等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城市光环境的建设实践。过去从属于环艺设计或建筑学的照明课程由于课时限制,很难对新兴的光艺术形式作系统讲解与设计实作。对于照明艺术设计专业化教学来讲,充裕的教学时间为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与前沿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双基双实的培养模式,照明艺术设计专业前两年教学侧重美术素养提升与设计基础讲授,核心课程既有造型素描、色彩基础等常规美术课程,也涵盖了照明艺术与文化、照明技术基础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基础理论教学;进入大三之后,除了传统的城市建筑照明、景观照明课程,还结合行业发展开设了光艺术装置与灯具设计等强调艺术语言表达的特色课程;系统的课程设置可为城市照明行业提供综合素质过硬、能力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

(三)师资建设与行业支持

1.整合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行业名师的教学队伍建设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及强调产学研融合的背景下,聘请业内知名设计师、外校卓有成效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已成为高水准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一方面注重高学历、跨学科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向,聘请业内知名企业的优秀设计师或行业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兼作外聘教师。该师资模式将前沿的行业讯息和实训项目一并带入课堂。对接行业实践的同时,外聘教师可在教学中挖掘学生潜质,为照明公司寻求优秀人才提供途径。该教学模式搭建了不同专业背景的外聘教师接触、交流的平台,为跨学科、多元化的创新教学工作坊提供了有利条件。

2.跨学科教师专业构成:艺术+设计+技术

基于照明设计的跨学科特点,我校照明艺术专业搭建了艺术+技术+设计的教师团队。教师组成中一是具有光艺术、新媒体艺术跨界创作经验的艺术类教师;二是具有城市照明规划与设计实践经验的设计类教师;三是掌握前沿光电技术、熟悉数字编程、智能调光应用的技术类教师。多元的教师队伍建设与行业名师的加入,将有效推动跨学科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创新。

(四)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

在注重创意培养与个性发展的艺术教育理念下,四川美术学院反思传统照明设计的教育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方法革新与探索。

1.注重个性发展的小班制实验性教学

在完成两年的艺术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学之后,遴选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创办小班制的拔尖人才实验班。在专项经费支持下,实验班将开展更加灵活且关注行业动向的实验性教学。首先小班教学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可针对业内重要事件或有影响力项目作专项考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次实验班教学强调对接行业的前沿性。其教学除了由本校专业教师作基础知识讲解, 还将邀请行业名师担任外聘教师,如新锐光艺术家、知名设计公司的一线设计师等,通过开展工作坊、跨校联合等形式自由、内容丰富的多样化教学,培养综合素质过硬且具有创新性的行业精英人才。

2.形式灵活的开放式毕业创作

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毕业生面临外地就业、单位实习等现实问题。为解决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冲突矛盾,我校实行了校企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对于确定就业意向的学生,以学校教学计划、时间安排为主,以校外单位实践项目为题开展毕业创作。从而使毕业设计的选题更具现实意义,也增进了学生与就业单位的相互了解,提供就业渠道。

基于艺术院校特点,四川美院照明艺术专业的毕业创作选题分为传统的城市空间光环境设计与新兴的光艺术装置创作两个方向。结合本校优质的艺术教学资源,邀请油画系、雕塑系教师参与合作指导。在毕设教学中强调以光作为媒介与手段的艺术创作,尤其注重艺术思维的强化及艺术语言的表达。按照四川美术学院传统,每年将举办毕设作品展览,向公众开放并展示教学成果,也以此强调毕业创作的公共性、创新性与时代性。

(五)学术研讨与成果展示

艺术院校开设照明设计的专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依托本校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学科优势,紧密联系行业学会,定期举办全国性的照明设计竞赛、专题研讨、专家讲座等学术活动,搭建艺术、科技与设计的跨界交流平台。目前四川美术学院作为主办单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光与生活”照明艺术设计竞赛; 并以艺术介入城市照明为主题,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的教改与设计实践研究课题十余项。尤其在国家艺术基金《光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资助下,四川美术学院作为承办单位,邀请了海内外三十余名行业领军学者,展开为期六十天的跨界教学探索与光艺术实作。最终集聚当地文化特色、当代审美特质及前沿光电技术的十七件光艺术装置展览于重庆二厂文创园成功举办。该展览及相关学术活动得到重庆市委、文化委和重庆城市管理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吸引了平面、网络、电视等各类媒体的争相报道与广泛宣传,为城市照明艺术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
书封与现代艺术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