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的你》与《悲伤逆流成河》之比较研究
2021-01-28闫稳
闫 稳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
当我们对同题材的类型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时,首先要为他们进行类型归类,我们大可将两部影片归类于青春片。“青春片,广义上来说,是一种电影题材,一种对于青年生活、青春岁月、成长主题的或乐观、或悲观、或写实、或戏剧化的表达;而狭义上来说,则是一种类型,一种基于一系列具有共性的能指符号对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冲动、叛逆、错失、莽撞和迷误的驯服、救赎和引导[1]。”基于这个定义,我们的脑海里不禁会闪现出多部熟悉的青春片,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等等,这些影视多数以高中生为原型,故事场景发生在校园,情节大多也离不开我们所预想的那些情爱主题,折射和反应的都是属于青春时代的记忆。在这千篇一律的模型中,《悲伤逆流成河》(以下简称为《悲》)这部电影或许正如郭导所说,是近年来的第一部打破枷锁、聚焦于“校园暴力”的现实题材的青春片,脱离于以往青春片的叙事惯例,以“校园暴力”作为电影的主线来贯穿全片。紧接着《少年的你》(以下简称为《少》)以同题材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两部影片从那些固定的程式套路中转向“校园霸凌”这一现实题材,笔者认为这种突破是国产电影转型的趋势所向,亦是社会发展需求所致,同时这也可看作是成功影片案例中的外在因素之一,这里我们便可以对两部影片的类型有了清晰的认知。这也为下文的研究做了进一步铺垫。
一、外部成因
对成功影片的研究,我们首先应从外部环境着手。纵观近年来的国产类型电影发展市场,从《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电影的上映便引起观众们广泛讨论,到《找到你》《地久天长》等影片对草根人物以及社会历史的变迁的关注,以及去年上映的《半个喜剧》,全片以“笑点”与“泪点”相结合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年轻人的恋爱观与处世观,以上种种都表明国产类型片逐步向 “现实主义”的转变,这是时代的趋势。再看《少》和《悲》的转变便觉得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尝试,当然这种转变亦是社会发展需求所致。随着90后、00后这批青春人物的成长,以往青春类型片的套路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对“青春生活”的想象,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越来越多起“校园暴力”。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49%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暴力行为,87%的学生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而这还只是我们所知晓的冰山一角,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校园暴力事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2]。”“校园暴力”从未停止,也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确切的解决方式。而这两部影片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敢于指出社会的不足,由此激发了人们对于这两部电影的敬意,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高度关注已经为他们赢得了先天的优势。这也是两部影片都值得称赞之处。
笔者认为《少》在宏观社会的发展潮流中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口碑,还有一层原因不可忽视:电影上映前所经历的波折对观众所造成的愤懑成为电影上映后被大力宣传的原动力,我们称之为超量反扑式的补偿。关于两部电影收获如此大的差别待遇应该也离不开影片的整个制作团队的影响。《少》的导演是曾国祥,说起他就不免会提起他的另一部佳作《七月与安生》,这部影片的影响力之大不用多说,据说《少》选用了《七月与安生》制作的原班人马,这也为电影拉了不少观众缘;而《悲》改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导演也不知名,加上“郭敬明”“韩寒”这批80后作家不怎么被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可想而知据此改编而成的电影或多或少也会受些影响。
二、内部结构
(一)角色与场景的设定
著名电影编剧悉德菲尔德认为:“人物是你电影剧本的基础,它是你故事的心脏,灵魂和神经系统,在你动笔之前,你必须了解你的人物。”通过对比发现,两部影片对主角演员选择方向是不同的。从整体上来说,《少》的演员阵容都是选用了我们所熟悉的流量明星,易烊千玺可谓顶级流量明星,他的“千纸鹤”粉丝群体涉及各个年龄阶段,影后“周冬雨”的影响力就更不容小觑。选择两位流量明星领衔主演这部影片便是最大的宣传;与之相反,《悲》的演员阵容几乎都是选用了清一色的新生代演员。纵观国内外流量明星对影视市场的影响力,我们不可能忽视这些流量明星的存在。笔者认为导演曾国祥在选角的策略上更胜一筹。
再从影片中的角色形象设定入手,我们不难发现在《悲》中的大部分角色还是有着“郭敬明式风格”。“男主角大多是性格温柔,成绩优异,他们被各种光环所环绕,看似无忧无虑、万众瞩目,实则常常被忧伤所包围[3]。”《悲》中的男主角齐铭就这一形象的典型写照。白色卫衣,成绩显著,班长人设,老师偏袒,学生喜爱,家庭美满,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能与之相挂钩,可是他却懦弱胆小,不敢直面内心深处与女主之间暧昧情愫,眼神里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这种角色形象的设定或许比较稳妥,但是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少》中人物角色的设定便彰显出他的独特,影片中的女主陈念虽也是在父爱缺席的家庭中长大,母亲以贩卖伪劣产品谋生,表面上的母爱一直在场,实则早已缺席。长期的病态心理使得她的性格阴郁沉默。但是她并不软弱,瘦弱的外表下是一颗强大的内心,遇到不平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再说男主角,影片中的小北不同于《悲》中的齐铭,他没有先天的优势,相反他似乎一出场便是让人心疼的形象:满脸的伤痕,被父母遗弃,早早辍学独自一人闯荡社会,受到欺负时会选择暴力反击,看似玩世不恭,实际心中充满正义,他敢爱敢恨,遇上那个让他心疼的姑娘便会赌上自己的一切去守护她。这种形象的设定其实更加能够激起当代青少年的共情心理。易烊千玺在影片中所呈现的“硬汉”“坏痞”的形象,与他的实际年龄和人生体验有着一定距离,恰恰因此而流露出一种少年青涩感,以及对长大的渴求。由此可见,演员的选择和角色的设定都为此影片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场景的设定通常是类型电影叙事的视觉符号,同时也显示了主题价值[4]。两部影片都将故事发生的场景设定在校园里,这是沿袭了青春类型片一贯的风格。当“校园”这一特定的场景出席,观众便可以对影片类型有了大致的估判,甚至于对影片中出现的一些固定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意义都可以有所知晓。如《悲》和《少年的你》中共同出现的“红墨水”意象,我们便知道这是一种“校园暴力”展现的标志;然而,两部影片中对“花”这一意象的处理却有所不同,《悲》中的“花”设定是手捧花,这束花从盛开到枯萎最后被遗弃的过程,无不在映射女主角的命运,“她”对这束花的态度似乎就是她对这个冷漠社会的表态。而《少年的你》中的“花”则是绑在墙角的两束小雏菊,观众对此议论纷纷。笔者愿意相信这两束雏菊就是小北对陈念高考结束后美好未来的寄望。同样的意象,不同的处理方式,意义不同,收获也不同。另外,还要提一点《少年的你》的拍摄场景选取地——重庆。笔者想这是一位香港导演的特定安排,重庆是一座陡峭的城市,是跑码头讨生活的地方,重庆的空间关系是垂直的。像一座爬不完的天梯。电影中取了很多垂直的空间:陈念的家是筒子楼,迷宫一般的楼梯,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出的复杂;小北的家在高架桥下。就不必说陈念每日必须爬上又爬下的长长台阶,她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走上去,走出去,往她心里的开阔地[5]。这样的设定早已奠定的影片悲伤的基调,更加凸显了主题的沉重。
(二)情节结构的安排
通过观看影片,我们会发现《悲》情节的安排有些失真,很多观众也对此提出质疑,影片像是由一场三角恋引起的校园悲剧,只是正好涉及“校园暴力”的题材,于是便将主题强行拔高,这样说也不无一定道理,从人文角度上看这部影片确实弘扬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但从一部影片的情节结构安排上来看完程度的确不高。而对比《少》我们发现曾国祥导演的创作与之大有不同。影片开始是以胡小蝶之死,女主陈念被调查将“校园暴力”戏剧冲突引出,她在遭遇“校园暴力”时想起了死去的胡小蝶,决定不再懦弱,她选择相信法治求助警察,但是警方的介入并没有让她看到希望;班主任的离职、学校的不作为都在一步一步促使她走向男主,所以当她再次遭受施暴群体伤害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暴力反击;故事情节发展到此似乎一切变得平静了,当施暴者魏莱再次对陈念进行“校园暴力”时,情节出现了大反转,后半段的故事情节冲突变成“魏莱之死”的悬疑案件解密,“施暴者”反成“被施暴者”,而这次女主与男主的解决方式是选择相互信任,以“替罪”的方式来成就一方,在这期间警方代表郑易一直穿插其中充当教育引导的角色,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作为少年的他们对体制的不再信任,他们坚持用自己所谓“正确的方式”来对抗着这个不公的社会;当事情尘埃落定之时,女主却因警察试探被迫妥协,承认了犯罪事实,她终于不再害怕了,可是真正让少年的我们害怕是什么呢?这样的情节安排似乎更有层次感,关于戏剧冲突的解决方式也有其独特性,导演对于现实的揭露更加果敢,引人深思。一部好的作品不应该局限于受众群体,要敢于突破禁果,敢于站在“上帝的视角”去审视事件,这才是真正能够打动观众所在。
除此之外,《少》在视觉语言的处理上也有其发光之处——如采用大段的手持拍摄和人物特写,所以影片中我们常会看到演员们的下部与额头都被挤出画框之外,只留下最细微的面部表情的画面;当然《少》自上映以来,也一直被“抄袭”“融梗”等负面话题所缠绕,但我们相信一部好的作品,一定需要接受社会的各方监督,影片制作团队对于中肯的建议要好好消化,只有在这种模式中才能更加进步,创作出更有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