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传统工艺视角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以宽甸柳匠编织技艺为例
2021-01-28杨佳斌
杨佳斌
(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辽宁丹东 118000)
传统工艺是我们祖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艺,体现着民众的生活智慧和创造力。传统工艺长期作为生产生活器具的主要制作方式,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工业制品的大量使用,传统手工艺制品逐渐退出了生产生活领域,使传统的手工技艺濒临失传。
传统柳编工艺及其制品作为农耕文明的见证,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内容。宽甸柳匠编织技艺历史悠久,是人们为了生存需要,创造出利用天然树枝条编织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满足劳作和日常生活需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生产生活用品的多样化,使传统的手工艺柳条编制品日惭式微。如今在国家实施振兴传统工艺计划背景下,探索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创新发展,发挥传统工艺优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融入当下日常生活,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成为目前振兴传统工艺的当务之急。
一、宽甸传统柳匠编织技艺概况
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右岸,是辽宁省最大的少数民族县、边境县。可概括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地貌特征。宽甸水资源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境内河川纵横,溪流密布,有大小河流549条,水系总长2798公里,统属鸭绿江水系。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6.4%,用于树木枝条编织的资源广泛,材料选择的空间较大。
宽甸柳匠编织技艺是指以当地出产的柳树条、杏树条、水腊树条等各类树木枝条编织技艺,具有大气、粗犷、结实、耐用的风格。清朝统治时期,宽甸被封禁二百余年,当时的宽甸境内荒芜不治。从道光年间开始,有山东等地的灾民不顾禁令冒险私入宽甸境内,面对落后的生产条件,为了生活需要,利用山林资源,就地取材选择质地较软的柳树、杏树、水腊树等树木枝条编织土篮、挑筐、挎筐、粪筐、蚕筐、拐筐等生产用具,以及簸箕、笊篱、背篓、花瓶篓、圆筐等日常生活用品,对于靠农耕为主业的宽甸农民来说,以前的编织主要注重实用性,是生产生活必备的手工技艺,具有广泛的技艺传承性和社会性。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的生产生活用具取代了许多传统生活用具,虽然以实用为主的传统编织用品退出人们的生产生活,使用空间变得狭窄,但这种民间传统编织技艺还是流传至今。
近几年,宽甸非遗保护部门将宽甸柳匠编织技艺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加大宽甸地区的柳条编织技艺的抢救性记录,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搜集和整理挖掘工作,对调查资料、视频、图片资料进行完好保存并制订保护规划。同时将宽甸地区的柳条编织技艺纳入民间艺术品研究和传承、发展计划,除利用它的实用价值外,将其作为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加大展示推广活动,鼓励传承人收徒传艺,重点开展进社区传习活动,创建保护传承基地,传统的编织物件从花样、造型、经济效益上,进行全面开发和利用,推动柳编技艺传承发展。
二、宽甸传统柳匠编织技艺的现状
宽甸传统柳编技艺是农耕经济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民间手工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面对工业化的生产模式,逐渐被工业生产的用具所取代。首先,传统的柳条编织技艺是生产生活需要,柳条编制品是生产劳动的必需品,掌握编织技艺也就成为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手艺。随着现代生产工具的出现,传统手工编制的柳条编用品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空间,在大量使用现代生活用品的今天,学习宽甸柳条编织技艺的中青年越来越少,宽甸柳匠手工编织艺人后继乏人。其次,传统的柳编匠人仍然坚守传统的编织技艺制作生产用具,在现代工业发达的当下,现代化的生产用品必然对传统手工艺制品带来的冲击,传统柳编匠人面对日渐减少的市场需求,将传统编织制品简单的小型化、精细化,做了一定的改良和创新,以适应家庭工艺品和现代家居生活要求,没有思考传统柳编工艺制品怎样适合现代社会需求,没有思考在现代社会使传统的柳编制品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怎样使传统柳编制品与现代生活相适应。再次,用开编织的枝条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柳编技艺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有城郊山林被大量占用,加上封山育林,曾经随处可见的柳木条、樱桃条、石蹦条等传统编织品种越来越少,不得不到更远的大山中采集,由于道路较远,采集枝条困难,原材料也限制了柳编技艺的发展。
由以上可以看出,虽然当地非遗保护部门为柳编技艺做了大量的保护传承工作,但面对传承后继无人、产品的单一等原因,不同程度都限制柳编技艺的发展。因此,在振兴传统工艺背景下,必须加大创新设计,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和使用功能,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产品风格、样式等方面重新设计,扩大品种,加大产品设计和开发,适应当代人需求。
三、宽甸柳匠编织技艺传承发展的途径
传统柳编工艺是中华民族利用自然、体现民众创造力的产物,要将其传承下去,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造物的文化精髓,继承和弘扬传统手工技艺,在熟练运用现代设计语言,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使传统手工艺焕发青春。
(一)加快传承人培养,培育后继人才。非遗传承是以人为保护对象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后继人才,传统技艺将不复存在。在以前传统技艺作为生活的必要本领世代相传,传统技艺代表着生活智慧,充分反映出人们利用地域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的创造力。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工业制品替代了传统手工制品,人们放弃了传统手工技艺,因此,应当加强后继人才的培育,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扩大传承队伍。开展柳编技艺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传承推广活动,为传承人提供售卖平台,增加传承人销售渠道,为传承人增加销售收入,增强传承活力,吸引传承人群。此外,在有条件的村镇,兴办特色小镇,形成产业化。
(二)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农耕时代柳编工艺是制作生产生活工具主要方式,如土篮、挑筐、挎筐等,满足民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大量现代工具制造,逐渐取代原始的柳编制品市场,使得柳编工艺日渐式微,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追求绿色环保的生活用品,可以将传统柳编工艺与现代生活日用品相结合,制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物品,使用传统技艺和材料,设计出现代生活用品,探索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途经。当今生活用品离不开创意设计,联合文化创意设计人员参与柳编设计,改变传统生产用具观念,重新设计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产品,利用传统柳编的环保材料和手工艺,加入现代设计理念,使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三)创新工艺研究,开发新技术。传统的柳编主要强调实用性,不需要精细美观,匠人们运用简单的工具将材料劈开,编织各类生产生活用品,传统工艺制品要想走入现代生活,必然要做到精细美观实用。但是从生产用具转变为现代生活用品,必然要追求枝条劈条均匀、光滑、美观。自然生长的树条生硬,劈条过细存在易折断等现象,应探索改良劈条工具,使用现代技术处理枝条,使其柔软易编织,同时应借鉴其他门类编织技巧,增加编织花样,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现代生活用品越来越要求精细化,传统柳编制品粗犷、结实、耐用,具有原始美,制作柳编制品工具简单,如今传统工艺走进生活,应从改良工具,用现代技术处理枝条,使其柔软易编织,这就要求有相关的技术人员保障,应联合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创新工艺研究,使用现代新技术处理枝条,编织花样繁多,美观实用的现代生活用品。
(四)强化文化创意设计,对接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在当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势下,传统的柳编工艺保护与传承,没有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终将被市场淘汰,以创意作为柳编工艺的导向,借助传统工艺和自然材料的优势,满足个性化需求,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产品创新设计,设计出具有手工艺文化特色用品,促进传统工艺活态化传承,带动传统工艺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五)发挥传统工艺优势,走进当下生活。传统工艺是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柳编工艺产生于民间,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实现传统工艺的振兴发展,让本来源自生活的传统工艺世代相传,振兴传统工艺不是说摒弃手工技艺,而是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理念,满足现代人需求,不变的是手艺,改变的是样式、花色,只有坚持传统工艺,发挥传统工艺优势,在保留传统样式和用途的前提下,制作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生活物品,才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成为符合现代人使用的生活用品,才能不断传承发展。
四、结语
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是传统工艺继续传承和发展的必然,在推动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振兴传统工艺不是说丢掉传统工艺,而是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造型艺术、材料处理等方面更适合现代审美要求,改变其原始状态,实现传统工艺的振兴发展,并在现代生活中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蕴含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顺应自然并注重自然材料和实际用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振兴传统工艺应从探索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满足人们现代审美要求,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使其在生活中保护,在生活中传承,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