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下高校美术“翻转课堂”教学的思考
2021-01-28
(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重庆 408000)
一、问题的提出
古今中外,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更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传道、授业、解惑,人们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总是在不断进行中。20世纪,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在全球教育界最早探索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在互联网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障碍彻底扫除。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在纷纷探索“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同时,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心目中作为教学“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倒逼人们进行教学手法的不断更新。
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对源自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介于时间(延迟开学不等于不开学,课程教学需要时间支撑)和空间(延迟复学让作为教学“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面对面的教学不得不改变为通过现代技术的网上教学)的限制,全国更多的学校和教师选择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也实实在在、当仁不让的正向影响了延迟开学带来的线上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不过,对于当前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来说,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停留在探索阶段,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从花开到结果仍需要一定过程。对于“翻转课堂”实践环节的课前、课后活动的设计以及如何有效衔接还有待发展。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根据学校安排,疫情防控期间进行线上教学。我基于以前对“翻转课堂”的探索结合自己在疫情防控延迟开学进行的线上课程教学,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提出了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高校美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二、“翻转课堂”及其特点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源自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在全球教育界最早探索并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自己在家学习知识点,然后在课堂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答疑解惑并完成知识的升华。“翻转课堂”解除了传统课堂对印刷技术的依赖,彻底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管理模式、课程模式、教师角色随之改变。
2.特点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翻转课堂”已远非发明之初模样,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翻转课堂”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能够成为线上教学的主流。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体现在视频教学的非接触性方面。
本文所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里通过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在线学习课程,课堂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答疑解惑并完成知识的升华。有别于作为教学“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面对面的教学。非接触性其实还是因为师生、生生无法面对面的接触,不得已而为之的视频教学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保障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
第二,体现在教学的内容生动和传达的信息清晰明确方面。
由于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使得授课教师能根据学科教学特性来录制教学视频。而视频可以由专业的团队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视觉包装,为教师提供图片、道具、视频编辑等服务,并根据学生注意点来控制视频时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虽然,现实中做起来有种种条件的限制。但是,一些学校特别是城市学校,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其重要性,他们借助学校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和人员优势,全学科的开展这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这些学校还非常注重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多校联合(合作)教学。使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第三,体现在重新建构学习流程方面。
“翻转课堂”重构了信息传递、吸收内化这两个学生学习阶段。通过教师在课前提供视频、课程进行中提供在线辅导来完成信息传递。然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线互动达成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从而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进行了重构。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是,“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对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先入为主,然后师生、生生催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
第四,体现在课后复习方便快捷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
借助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老师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结合自己的学习需求,可以选择暂停观看、可以回放视频,学生还可以自己掌握重复的次数,进行查漏补缺,便于学生的复习巩固,支撑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和指导方面。
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通过作业练习和在线答疑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状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并在后边的教学中加以体现。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源于普教,在高校教学中也多有运用。为了检验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笔者以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17级雕塑专业泥塑教学内容为例,开展实证研究。
1.构建依据
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构成,是通过课前知识传递、课内教学活动设计等教学环节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2.“翻转课堂”遵循的设计原则
原则一:要有利于实现分层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学校、教学平台,要有充足的微视频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如有需要,还可反复观看视频直至弄清楚学习内容,掌握知识点。满足学生分层、个性化学习。
原则二: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建构主义人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师传授。与此相对应的是“翻转课堂”传递知识信息的方式:课前完成知识信息的传递,课程中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完成知识信息的内化。
原则三: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掌握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中,首先营造让学生舒心、放松的学习环境;其次对教学进度、学习时间作有原则的灵活处理;第三,学生掌握节奏、不断学习、反复学习,直至掌握所安排的内容。
原则四:结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对象的了解以及课程的分析,有目的的获取网络教学资源及自制教学视频。
原则五:优化学习环境。通过在线解答和作业布置,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
“翻转课堂”是对教学结构的翻转。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 课程为“泥塑等大人体”。授课对象为雕塑专业17级,学生14人,之前学生已经完成120公分人体泥塑的学习。正式授课前,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对学生进行了辅助教学。人人有智能手机、有笔记本等网络终端设备并能熟练操作,这些为实施线上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提供了可能。同时,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购买必备的教学用品。
(1)教学内容分析
人体的解剖结构、形体结构与基本形;人体自然形态与雕塑艺术的关系;人体雕塑的完整性与生动性;人体雕塑的艺术处理与表现手法;我们把人体的解剖结构、形体结构与基本形;人体雕塑的完整性与生动性等内容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微课完成;虽然课程是等大人体,课时较长,但由于条件所限,改为40公分人体泥塑,一共完成4个作业,其后三个模特动态采取图片讲授。
(2)微课设计和制作
以模特图片塑造一个40公分人体泥塑并录制了两个20分钟的微视频,主要用来讲解人体的解剖结构、形体结构与基本形;人体雕塑的完整性与生动性等基本内容。视频播放结束后开展对微课模特体态、动态特征和难易程度等在线讨论来收集、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收集和反馈的信息亦可再收集、制作相应教学资源供学生选用。
(3)课内活动的开展
要求学生通过模特照片进行教学活动并把根据两个微视频的内容把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反馈进一步讨论了人体的结构和基本形,然后人体雕塑的完整性与生动性作为考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专业书籍自主探究和课堂和教师通过视频讨论的形式完成作业的制作。
(4)课后活动的设计
教师线上传递供学生自主拓展学习的素材,学生自主学生作品在学院专业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展示,师生一道遴选优秀作品。安排课后反思。
四、“翻转课堂”实践教学反思
“翻转课堂”在特殊时期为课堂教学的继续提供了保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由于教师专业特性的不同,也由于教师年龄的差异,有时也难免有强人所难之感。
第一,如笔者所教授的雕塑专业泥塑课程,它是实践操作类课程,教学用具都放置在教室不易搬动,在居家环境中如何运用有限资源进行不打折扣的教学活动,这是实践操作类课程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难题。
第二,虽然“翻转课堂”使课堂教学得到延续,但实践操作类课程特别是泥塑课程,由于物体塑造的三维性特征和视频教学中的视觉中二维性感受的矛盾,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技能的能力。
第三,“翻转课堂”虽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但隔着屏幕的教师无法像线下教学那样面对面的督促,因而教学效果会打折扣。
第四,制作视频是翻转课堂的首要。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都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
五、结语
新形势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挑战,更是机遇,是无奈,更是趋势。要让“翻转课堂”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还需要多方努力。首先坚定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念不动摇。其次,要求教师和学生能熟练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要明白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源头在教师;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依靠他人打造教学视频,更多的还得依靠自身的能力制作教育教学视频,自力更生才是解决问题之道。第三,要紧盯“翻转课堂”的关键,除了制作视频,如何有效掌控课堂互动,帮助学生“吸收内化”同样重要;纲要举,目要张,纲举目张是我们的目标。第四,角色的转换很重要。教师由讲师变导师; 学生被动变主动;家长由对新事物、新方法的质疑变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