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旧住区微型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研究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场所居民空间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

一、老旧住区微型公共空间概述

1.老旧住区微型公共空间

微型公共空间多是城市中被忽视的边缘空间,分布较为零散,相较于体量较大的广场公园和街道河滨等,规模较小。它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联性较强,例如口袋公园和社区庭院等。老旧住区微型公共空间是城市微型公共空间中的一类,分布在历史城区,多由数栋居民楼围合而成,空间界限清晰,承载居民日常的交流活动。

2.空间类型

本文将空间按照使用功能和分布样式进行分类。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交通枢纽类、休闲互动类、运动健身类和景观观赏类;按照分布样式可以分为住区中心开敞式、住区院落半围合式和住区外围景观节点式。

3.再生设计意义

如今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向从求量转为求质,加强对城市的深层次建设。微型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体系的一部分,对它的精细化疗愈也是对城市空间体系的修补。老旧住区拥有独特的历史肌理,通过创造叙事性空间,激活区域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提升社区品质。城市中无人问津的空间,对一座城市发展而言既是伤痕也是机遇。将这些“角落细胞”进行再生,形成良性微循环,便会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1]

二、老旧住区微型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及归因

1.发展现状

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心集中在高新产业区,忽视了市民的生活空间。老旧住区的微型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仍停留在建设初期的状态。多是植物与城市家具的单一组合,空间同质化现象频出,缺乏对社区人文精神的挖掘,居民失去了场所感。另外,公共空间在功能和设施方面也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例如,因功能分区不明确而出现人流动线交叉;功能空间单一化和空间缺乏标示性等问题。

2.归因分析

(1)自身个性和场所精神的缺失

美国城市规划家凯文·林奇曾提到,城市个性是环境可意象形式的决定因素之一。[2]每个城市应拥有自身特点,与其他城市保持差异性,城市中的某个城区亦是如此。自身个性的缺失导致居民对公共空间失去认同感。过度追求功能性,使本应充满人文记忆的空间反而给人一种疏离感。缺乏对场所精神的关注,居民无法产生归属感,致使空间变为消极空间。

(2)外在成因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对城市发展的规划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而老旧住区微型公共空间更新工作冗杂,且经济效益不显著,因此对其关注较少,导致城市现代化表皮下仍存在不少微小伤痕。

三、老旧住区微型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策略

1.全龄参与模式下空间综合再生

(1)构建功能复合型空间

在住区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行为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日常的邻里交谈,车辆行人的通行,休闲健身和照看儿童等。原有基地的面积往往较小,土地资源紧张且地价较高,难以依靠扩大面积实现优化设计,因此应提倡功能复合型空间。

小空间要实现多种功能,需将近似的功能区进行整合,并嵌入可折叠的弹性空间或装置。根据实际的调研情况,将基地中不同时间内所需的不同功能空间进行穿插组合,节省土地空间的同时提高使用效率。例如,社区居民在公共空间中会有照看儿童和邻里交流的需求,这两种行为所需的空间在功能上有重叠,因此设置供儿童攀爬嬉戏的小型阶梯式公共设施,该设施可坐可爬可躺,这样,在同一区域居民既可照看孩子,也满足自身休闲交流的需求。嵌入可伸缩的框架遮阳装置,形成的弹性空间可实现休闲纳凉和文化宣传展示的功能,也可通过折叠还原地面空间,便于居民举办临时性活动。将居民身边的公共空间和历史展示空间相结合,通过微空间传递历史文本,让居民在平实的生活中了解所处社区的过往。

(2)以全龄参与模式为主导

人与场所的关系应具有交互性,人性化的场所给予人们心理上积极的影响,因此,空间的再生不是场所的独自新生,居民不应被当作局外人。受众群体年龄跨度较大,但他们都是空间的真正使用者,因此,应平等地为全部年龄段的居民提供所需要的空间。

原研哉在采访时曾说,真正打动人心的好设计往往不是从零开始的产物,它们大多来源于设计师对生活已有事物的反思与改造。因此方案设计阶段,应观察住区内的现状,针对现存问题进行思考,深入调研每个年龄段居民所需的户外使用空间类型、使用时段和活动内容。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鼓励居民参与到微空间再生设计意向收集中。再生后的空间应既满足儿童户外游戏,中老年人健身、下棋、遛鸟和闲谈等活动,也应满足青年人运动休闲和上下班通畅出行的需求,通过再生设计为生活在老旧住区的市民提供实用舒心的公共空间。

2.空间秩序再生

(1)路径清晰化和灵活化

如今,私家车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但多数老旧住区原有交通流线规划中并未考虑到大量机动车通行和停放的问题,且基地总面积较小,因此出现人车混行,机动车乱停放阻碍通行等问题。通过对住区内每个时段车辆和居民步行流量情况的调研,了解人们在场所中各时段的活动内容和出行方式,对功能较为稳定的区域进行清晰的路径界定。例如,对杂物储存区进行明确的区域划分,避免杂物乱堆造成交通不畅;居民集中休闲区与机动车道分离,划分出部分固定且路径明确的休闲区,保证居民户外活动的安全。针对靠近出入口以及车辆和居民零散活动有交叉的区域,设置潮汐道路,使路径灵活化。老旧住区内公共空间路径秩序的再生设计应以居民为主体,保证居民户外体验感和安全感。

(2)景观和生态系统化

老旧住区内的景观绿化缺少系统性和美观,在空间内栽种当地特色植物花卉,注意前中后的植物层次,植物承担绿化观赏作用的同时,也起到划分空间功能区的作用。高大一些的乔木可为居民户外活动提供遮阴纳凉,低矮一些的灌木栽种在区域边缘划分了活动空间与机动车道。针对通行空间不足,居民自家盆栽较多的情况,可设置垂直景观系统,将原有地面的盆栽放置在垂直的景观架或墙上,增强立面美观,还原地面水平空间。在设计策略中将景观和海绵城市相结合,对老旧住区的雨水进行系统化收集和排出,解决雨天路面易积水问题。

3.场域情感还原再生

(1)历史文脉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老旧住区承载的历史文化,随着城市变迁逐渐消退。微型公共空间的再生设计是对老旧住区历史信息和人文记忆的传递,唤醒居民对住区的归属感。结合叙事学中的叙事情节,挖掘区域内记载的历史信息,通过公共空间传递和展示文化内涵。空间结构设计中,在微型公共空间中引入关于老旧住区以往的生活情节作为框架,进行情节组织安排时,结合空间使用功能、参与者的体验感以及相关主题的空间元素,例如,在空间中引入该地区具有历史意义的老物件或老建筑构件,作为场景中的主题道具出现。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旧住区内的历史建筑可用于展示或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保护的同时并合理使用;[3]运用保留下来的物件或特定图形样式等进行再设计,使历史文脉生长在人们的生活中。北京环天坛区空地更新项目——东四块玉微花园,就是将具有历史记忆的牌坊立面通过不同颜色烧结砖的组合呈现在地面铺装上,使历史信息具有可视化和触摸感①。

吴良镛先生针对城市的改造优化提升,提出“有机更新”的理念。他将城市看作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它的更新应像细胞更新一样,以“有机”的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生硬、单一的替换。[4]对老旧住区微型公共空间的再生设计既不应完全忘记过去,也不应扮演过去情景的搬运工,应采用新方式还原区域的历史文脉,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唤起人们对区域的认同感。

(2)场所精神的回归

老旧住区微型公共空间缺少标志性的记忆节点,场所感弱,因此场所中材料和造型的表达都应根植于基地特性,通过人文特色或自然特征的凝练形成独特的场所符号。[5]针对不同空间主题和区域的独特属性,选择不同材料作为场景中的道具,具有历史文化肌理的材料激活空间的场所精神,居民在视觉和触觉上体会场所的故事感,唤醒人们对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场所精神的回归。重拾场所精神以期深化居民对微型公共空间这个社区客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在设计中要以住区内居民的情感需求为导向,运用居民易于接受和可读懂的设计语言,增强人与场所的互动性,实现自我情感上的满足和认同,从而唤醒人们的归属感。[6]

(3)生长性的可读空间

老旧住区微型公共空间再生设计应具有生长性,与周围环境共同生长。不断生长的空间是可持续的,层次丰富的,静止的空间是单薄的,随时间发展会出现断层,无法与周围新的环境相适应。空间除基本使用功能外,融入隐喻性的艺术装置将区域内的故事与空间交织在一起,缝补了空间的扁平化,打破了国际化的单一性。采用易于读懂的符号语言,营造可读性空间,将每一位使用者对现场的解读和活动行为皆看作对空间和装置的进一步完善与诠释。考虑到空间有限,采用装置与户外必要使用空间相结合的方式,装置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实用性。将基地中冰冷孤立的建筑构件,例如,围栏变为空间中景观的一部分。上海在微型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实践方面是前沿探索城市,2019年由俞挺及其团队改造设计的“最美微庭院——云院”微型公共空间复兴项目成了典型案例,基地位于上海虹口区长阳路138弄里。[7]设计师将喻义美好的白云和山水符号与场地内的围栏、晾衣架等设施相结合,强调点线面构成,提取山脉的线性轮廓承担晾衣架、遛鸟和健身的功能;同样的造型调整它们的镂空程度,形成围栏设施,和完全镂空的晾衣架形成实虚的对比;休憩亭的顶面和廊道采用白云的曲线特征,形状相似但材质不同,好似正负形空间。新建的公共绿地在“白云”笼罩下,既满足了功能且具有叙事性和可读性,塑造一种独特的空间记忆,使居民产生自豪感,独特的“云院”激活了长阳路138弄里的微型公共空间,使其在虹口区的老旧住区中独树一帜。

四、结语

老旧住区微型公共空间的再生,使整个社区乃至城市焕发新生,在解决实际空间问题和满足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激活区域所承载的历史,创造空间叙事性,形成即质朴又独具特色的社区微型客厅。拥有各自特点的微型客厅展示了老旧住区的特色,强化了城市的生命力。

注释:

①谢晓英.王欣.张元.户外微空间设计实践与思考—以北京环天坛地区为例[J].城乡建设,2019(14):30.

猜你喜欢

场所居民空间
石器时代的居民
空间是什么?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创享空间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高台居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