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永泰庄寨建筑空间中的礼乐文化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礼制礼乐空间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

一、礼乐阐释

礼乐文化是在我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一种主流文化形态,受礼乐文化影响,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样式。礼仪等级制度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包围式建筑结构,从体量巨大的宫城建筑到传统民居无一不体现此种特征。

礼乐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祖先祭祀和图腾崇拜,《礼记·礼运》中曾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1]这些活动需要特定的仪式承载运作,于是便逐渐形成了礼仪规范。历经数载,进入周代礼乐逐渐被蒙上政治色彩,淡化了宗教祭祀的神秘感。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制礼作乐,使礼乐逐渐系统化,在进行礼仪活动的过程中,人们更加欣赏礼仪本身的形式,产生一种内在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人性品质。后经礼崩乐坏,礼乐制度下移,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克己复礼,从此礼乐文化开始快速发展,诸多儒学大家对礼乐不断进行阐释完善,故后人言“天下无一物不礼乐”。

“礼”注重于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举止,乐则是注重人们的精神内在感受,使人与天地自然相通。正如《乐论》所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乐从一而终都是相互补充,成对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礼乐已然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古代实用艺术产生的作用极大,其中最明显的是建筑。宗族制度有明显的“礼”的具体表现,即强烈的等级观念。其中中国民居四合院的建筑形态最为显著,而福建闽东地区的庄寨建筑,在内部建筑形态上也属于四合院的变种。

二、立于礼——庄寨建筑空间规制

福建地区在历史上深受倭寇、土匪侵扰,为适应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庄寨这种聚族而居,住防一体,居祀结合的建筑形制应运而生。这种能体现出社会组织结构和秩序的建筑,充分显示出礼制思想。

1.庄寨聚落空间秩序

中国古建筑大多都为建筑群体组成,呈现出中轴对称的空间形态,庄寨建筑也是如此。福建庄寨与传统聚落,实际上都是空间形态的建筑群体,就是将中国传统聚落以宗族的形式浓缩进庄寨之中。《中国美术》中曾道“中国宫殿,多为一层平房。欲加其数,则必须纵横皆增,使无违均齐对称之势。凡正殿之高旷,东西之排列,回廊之体势,院落之广狭,台榭之布置,以及一切装饰物之风格,虽万有不同,而要以不背乎均齐对称之势为归。”[2]中国古建的整体布局都遵循着中轴对称的特征。庄寨建筑从正门到轴线末端顺序排列,纵向空间秩序非常清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礼记》)“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荀子·大略》)建筑聚落空间秩序也在强调着“尊者居中”。作为居祀合一的建筑空间中“礼”的体现,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厅堂属于家族的公共空间,其中位于庄寨中心的正厅,一般是作为家族举行婚丧嫁娶的地方。正厅大都供奉祖先牌位祭祀先祖,四周建筑围绕祖堂,表现出对祖先的崇拜与敬重。而建筑横向轴线遵从中间到两边的叙述方式。正中等级最高,族中长辈长老居住正厅侧室,其他后辈按照长幼尊卑,男女有别等礼制分别居住在正房或侧房。这些建筑布局和房屋分配方式,体现出了“礼”对庄寨建筑意识的影响。

2.庄寨单体秩序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3]由此可见,建筑的尺度用才必须严格依照礼制法度而建,譬如位于永泰县月洲村的宁远庄是乾隆皇帝御批建造的庄寨,建筑厅堂的梁架使用御赐的“四梁扛井”构造。而其他庄寨建筑因礼制所限,则不能采用此规格的建造方式。建筑的具体构建单体也严格遵循着这种礼制,按照不同的等级规制采用相应的规格建造,使建筑达到从细部到整体的秩序井然。从建筑规模到装饰装修,用料选材等方方面面都要依据使用者的身份地位高低有着明确的规定。

在研究古建筑过程中,经常用“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来表达建筑的尺度大小,建筑高低,以及风水取向。庄寨建筑单体空间形态宽窄相见,高低搭配,曲直分档,疏密相宜,虚实互补,设计中体现出“礼”与“数”的传统建筑空间体量界定。

3.庄寨建筑封闭防御性

由于匪寇横行,为保护族人财产安全,庄寨建筑呈现出鲜明的防御性特征,而聚族而居的宗族制度不仅呈现出礼制特征,且有很强的封闭意识。封闭防御意识成为庄寨建筑空间艺术的基本构成,庄寨的内部空间通过护墙山墙和回廊等构件分割串联成合院建筑结构。庄寨四周的防御性角楼和围墙内部的跑马廊等结构,都呈现出很强的封闭防御特性,这些防御封闭特征,为生活居住的内部空间提供了的安全保障和舒适性,庄寨建筑的居住性和防御性完美结合。

这种封闭防御性即是功能性的选择,也是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观念的外化体现,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结构,用来防御外敌的长城就类似于建筑外部围墙,是这中国传统思想中独特的封闭观念,礼制思想。中国的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的意识观念有很强的地域边界感,所以这种封闭意识成为建筑空间艺术的基本构成。从宫城王府到四合院民居,从福建闽南的客家土楼到闽东地区的庄寨,这些建筑都体现出了中国古建筑的一种独特范式和审美价值。

4.建筑装饰与装修

庄寨建筑在设计中不仅强调防御性、居住性、安全性,注重宗族礼法,满足日常生活和婚丧嫁娶,祭祀先祖等等建筑功能,而且特别重视建筑装饰装修艺术,建筑材质就地取材,融合当地自然特征。庄寨因要兼顾防御,建筑形态外部十分浑厚粗犷,为美化居住环境,建筑内部对装饰装修十分重视,装饰装修细致入微,运用多种手段。从庄寨入户正门的装饰便可窥见几许,庄寨入户门头位置有石刻匾额,上书往往是庄寨名称,楹联往往是寓意吉祥如意、做事准则、美好祝愿等等文字。建筑门窗、梁架、柱子等等上的木雕和石雕等艺术创作上都雕刻着寓意吉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一批具有教化美化功能的装饰装修图案。匠人们将我国传统历史典故,名人书画,戏曲舞乐等元素,以及传统古建的装饰装修纹样都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材质的雕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庄寨内部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匾额、楹联、壁画、户牖等等装饰都有独特的设计构思,所示图案可称为中国礼乐文化活化石,雕刻的纹案图样皆蕴藏着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礼乐文化在庄寨装饰装修上得以充分体现。

三、成于乐——庄寨建筑的形式美

据文献记载,在春秋时期便有将建筑与乐联系在一起的相关文字,到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自己生平有两大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他认为建筑和音乐理念是相通的。《国语·楚语上》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一段形容建筑美的文字,而《左传》中也有记载一段关于音乐美的文字:“……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可以看出这两段形容音乐和建筑的文字表述极其相似。[4]由此可见中国古建中的形式美与“乐”的形式美相通。

虽然庄寨的空间形态体现出礼制的思想,但庄寨空间形态中无处不在的“乐”却赋予了庄寨建筑灵动和闲适优雅的空间感受。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建筑中的天井空间,院落,后花园等开敞通透的自由空间,空间中的开放性,流动性,削弱了宗族礼制的思想限制,体现出“乐”的灵动与通透。

1.空间序列中的“乐”

庄寨建筑的主体部分体现出了礼制宗法,而诸多建筑之间的附属建筑或者挤压出的间隙空间或称为负空间,就成为一种平衡其他功能空间紧密秩序,促进各部分建筑交流,和谐共处的重要地带。这些间隙空间,在礼乐文化体系中体现出了“乐”的内涵。庄寨的空间序列极为个性,空间形态错落相间,疏密有致,虚实互补。

庄寨的建筑组合结构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空间序列,空间序列中既有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礼制体现,也有“乐”的和谐与轻松。空间序列灵动多变,进退收缩有序、虚实结合,使庄寨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形态灵动变幻。在这个空间里礼法自然消失,使整个建筑空间分割松弛有度,譬如天井、花园和院落等空间。这些空间的开放特征,无形中削弱了礼制等级观念。

2.空间尺度中的“乐”

《吕氏春秋》有言“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弗为。适中而已矣”《礼记》中也有“宫室得其度,园林乐其节”等文字,“适中”“度”“节”都在描述建筑的空间尺度、规模大小要适度有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记·乐论》)“乐和”在庄寨建筑空间尺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建筑中的门厅、礼仪厅、正堂、楼阁以及花园尺度都非常协调宜人。各种不同功能的空间关系舒缓有致,不会过分突出重要的建筑单体,空间尺度尽量控制在适宜居住、方便使用、审美合度的尺度范围内,各建筑及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各空间相互协调,这也是“乐和”思想的最好的体现。

四、礼乐相融的庄寨建筑

《白虎通.礼乐》曰:“乐者,阳也……;礼者,阴也……;乐象阳,礼法阴也。”正如阴阳不可分割,礼乐也是两者缺一不可。“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之尊卑有序并进行礼法约束,在建筑中规范空间礼制尺度,礼制约束。“乐”可以使建筑空间舒缓有度,和谐统一。礼乐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庄寨建筑构成及居住其中的人的行为准则。“礼乐”在庄寨的聚落空间秩序、空间形制、尺度、序列等等皆有体现,这些受礼乐影响的建筑又影响着居住其中的人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从庄寨到建筑使用者都被打上了礼乐文化的烙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风采。

猜你喜欢

礼制礼乐空间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Contents and Abstracts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中国上古礼制中衣服所具功能与灵魂附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