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社区老年群体文化养老新探索*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资源库养老志愿者

(扬州职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随着我国老年人文化程度的逐步提升,文化养老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中明确指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单纯的物质养老已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2019年11月《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以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新型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已逐步进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新型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已逐步进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老年群体接触新媒体的规模日益壮大,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至43次(2013-2019)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的规模从1327.2万增至5471.4万,占比由1.9%增至6.6%,增势令人咋舌,预期未来的增速还会更加迅猛。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介入为社区文化养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各地社区在具体的倡导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困难和瓶颈。

本文以扬州市J社区为例,对社区内150名老人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32份,调查内容涉及社区文化养老的具体内容、参与度、满意度、对新媒体的认知等方面,并对其文化养老工作开展的现状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新媒体有效融入文化养老的现实途径。

一、新媒体融入社区文化养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与物质条件的快速提高,精神与文化需求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逐步老年化的背景下,如何令老年人群更好地安度晚年,满足他们对精神与文化需求的更高要求,已成为目前养老工作关注的热点之一。文化养老是一项浩大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合力推动,其中社区文化养老在推动公共文化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社区老年人高品质的晚年生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不过,囿于场地、设施、资金、人员等因素,社区文化养老的发展面临困境。为了让社区文化养老更为健康有序地发展,社区养老工作者应切实改变供给方式,将新型传媒方式有效融入文化养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效应,探究智能型文化养老新模式,从而让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更能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成。

二、新媒体环境下社区文化养老现状分析

(一)活动内容较为单一,新媒体知识普及不足

有学者认为文化养老的核心是满足老人心灵和情感的需要,是建立在物质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所滋生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主要包括信仰求索、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大众娱乐三个层次[3]。从调研的情况看出,近七成的老人选择的社区文化养老的内容集中在文艺表演、摄影展、绘画书法展等方面,极少涉及信仰求索与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区老人所受教育的平均程度不高,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老人占比达63.1%,这些老人因为历史原因未能接受正规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对文化养老的认知较为模糊,热衷于娱乐休闲类的养老活动,对高层次的文化养老活动兴味不浓。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老年人希望利用智能手机、IPAD实现情感交流、自我实现的诉求愈发强烈,调查数据显示,高达91.7%的老人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智能手机,90.2%的老人表示愿意进一步学习有关新媒体使用的知识。尤其是50后的低龄老人,他们对新媒体抱有极大的学习热忱,新媒体的熟练使用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不过,社区文化养老在新媒体知识普及这方面关注度不够,鲜有专业讲座或课程,大部分老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仍处于较低层次,出现了信息鸿沟现象,不利于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二)氛围淡薄,老年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社区老人文化养老活动的参与度不够,具体反映在对问卷中“是否参加过社区文化养老活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41.6%的老年人表示“很少参加”,12.8%则表示“没有参加过”。目前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团体主要有舞蹈队、时装表演队、健身操队等等,但这些团体的参与人员以老年女性为主,且参与人员相对固定。调查中发现,部分老人之所以不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养老活动,一方面是碍于自身无闲暇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活动本身未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希望社区能举办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养老活动,让他们有展现个人风采的机会。

目前市区有许多志愿者协会、精神文明观察团、服务队等,这些公益团体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市民热心助人、乐善好施、互帮互扶的人文情怀。在这些队伍中,社区老年志愿者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18.1%的老年人对志愿者服务持否定态度,有老人认为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大多是打扫卫生、整理车辆、街道站岗等,并不能发挥自身特长,不能称其为老有所为,如果社区能安排一些更高层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他们会乐于参与其中。

(三)文化养老人才短缺,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对社区文化养老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显示39.3%的老年人选择了“不太满意”。目前社区从事文化养老工作的人员主要有行政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及志愿者。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起到传达上级政策,整合相关资源的作用,如遇到大型的文化活动仍需要请外面的专家才能完成,再加上社区还有其他检查考核等任务要完成,所以常常存在分身乏术的情况,不能集中精力做好文化养老工作,而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中不乏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他们的专业知识过硬,但对老年人的情绪感受、精神需求缺乏深层了解,沟通艺术与服务意识有所欠缺。

三、新媒体融入社区文化养老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设专题网站和公众号,开展新媒体素养培训

社区老年人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但使用频率较高的仍是网页浏览、语音通话、拍照等,很多实用功能不会运用。社区可借鉴新加坡的实践经验,创设专门的新媒体知识普及网站,分栏目系统介绍新媒体的各项使用功能[4],比如百度搜索、网上挂号、网购车票、移动支付、学习APP的下载等实用性较高的媒体功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网络生存水平。

微信是老年人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媒体,但是大部分老人对微信的使用水平不高,仅限于收发信息、转发链接、视音频聊天、建立微信群等,对订阅公众号、微信支付、发朋友圈等功能使用生疏[5]。社区可运营文化养老公众号,发动文化层次较高的老年志愿者参与公众号的建设,合力编排适合老人的特色内容,并做到实时更新,既能提高社区老年群体对微信的使用能力,也可帮助他们提升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鉴伪能力,增加新媒体话语权。

(二)打造社区智能书屋,推广电子阅读

阅读纸质书籍仍然是老年人的首选阅读方式,但是,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媒介的数字阅读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知识,扩大社交范围,消解孤独感,愉悦心情。

调查显示,52.3%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目的之一是用于学习,阅读的重点内容依次是国家地方新闻、教育改革、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有鉴于此,社区应积极打造智能书屋,这种智能书屋将老年人喜闻乐见的阅读内容制成二维码,印刷在有声图书区的墙壁上,内容涵盖历史人文、经典名著、国学、人际沟通、家风家训等,老年人可通过微信扫码听书。这种方式为视力欠佳,识字不多,阅读有障碍的老年人提供阅读便利,实现了随时随地全民阅读的理念,为社区营造书香养老的氛围。

(三)共建共享学习资源库

基于WEB环境的学习资源库为网络教育提供教学内容支持,有利于其存储与管理各种学习资源。目前,全国都在开展老年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以江苏为例,为补齐全省老年学习资源短板,截至2020年,省教育厅要求建成老年学习资源库达到30000单元。这些专题资源库不但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内容涵盖相当广泛,涉及文学历史、艺术素养、运动健身、传统工艺、中西烹饪和科技科普等方面,每个专题资源库由30个左右的微课组成的,每个微课的时长大约5-10分钟,要求任课教师运用电子讲义、虚拟仿真、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打造课堂教学PPT,授课内容尽可能生动活泼,有趣味性,便于老年人自主学习、自我评测。

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繁杂的工程,从选题到制作再到后期运行,都需要社区文化养老工作者、开放大学教育工作者、社区文化志愿者一起商量、探讨、切磋、打磨。这项工作无疑对从事文化养老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促使其进一步理解文化养老的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同时,学习资源库可通过共享的形式普惠社区老年群体,让他们实现个性化学习。

四、结语

文化养老是新时期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它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可以让老年人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主动投身于到当前的社会文化建设中来,贡献余热,还能让他们共享文化繁荣,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恩泽子孙。社区文化养老无疑是实现这一举措的重要形式,其应当契合当下的时代特质,改变供给方式,将新媒体有效地融入文化养老中去,打造社区智能型文化养老新模式。

猜你喜欢

资源库养老志愿者
志愿者
我国唯一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完成改扩建
养老生活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我是兽医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