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紧急引导机制研究
2021-01-27王诗宇付松聚
王诗宇 付松聚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负面情绪大规模蔓延,各个网络社交平台均出现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在负面情绪集中的网络舆情环境中大学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次分析疫情中由校方主导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必要性,找出学校现有的网络舆情机制的不足,最后讨论校方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快速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新冠肺炎疫情;舆情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85-02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媒介接触影响调查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传学院为例,采用网上问卷的形式随机抽取样,共有202名本科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2份,有效问卷比例为100%。在调查对象上,男女占比分别为:男25.74%,女74.26%。年级上分布为大一学生32名,大二学生78名,大三学生47名,大四学生34名,教职工11名。问卷主要调查内容围绕疫情期间学生的自媒体使用频率以及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展开。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媒介接触类型。调查发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传学院学生电子设备使用率高,使用时间长。具体数据表现为,被调查学生至少会使用一种电子设备进行互联网活动。其中手机是使用率最高的电子设备,占所有数据的96.04%。其次是电脑,占所有数据的64.26%。再次是平板,占所有数据的21.29%。最后是學习机,占所有数据的0.5%。
第二,媒介使用时间。在使用时长方面,被调查学生的平均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为7.1小时。其中使用1~2小时的为2.97%,2~4小时的为10.89%,4~8小时的为44.55%,8小时以上的为41.58%(如图1)。调查结果显示,其中7.34%的被调查学生在疫情期间电子设备的使用率增加相当多,54.95%的被调查学生在疫情期间电子设备的使用率有所增加, 36.14%的被调查学生在疫情期间电子设备的使用率相对不变,1.49%的被调查学生在疫情期间电子设备的使用率相对减少。
第三,疫情信息获取渠道。被调查学生在疫情期间使用电子设备具有多样性,从高到低为:聊天社交(78.71%),看剧、刷抖音(72.77%),上网课(53.47%),了解疫情相关新闻实时动态(53.47%),打游戏(51.49%),自主学习(44.55%),其他(4.95%)(如图2)。大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直接需求为社交娱乐,其次是了解相关资讯、自主学习。
疫情期间,大学生电子设备使用频率直线上升,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53.47%)通过手机了解疫情的实时信息,他们获取疫情信息的方式多样化,通过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新闻网站、APP、公众号、新闻自媒体号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同时由于聊天社交的优势,QQ、微信以及微博等软件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介,占72.77%。在海量的信息中,他们更愿意相信官方信息,同时图片加文字的表现形式会更容易被接受。
二、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必要性
从上述的数据分析中不难看出,在人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中心的时代,大学生作为自媒体的主要使用者,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者。这佐证了大学生校内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敏感冲动更易被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者。在疫情初期,由于信息“收支”不对等,负面信息报道数量呈指数级上升。官方消息与之相比,报道更少、曝光度更低。大学生对疫情相关事件的关注度更高,个人表现欲望也更强烈,导致大学生由单向接收趋于多元参与,从静态转变为动态,从而形成一种常态。例如,疫情刚暴发时流传的抗流感感冒药可以预防病毒感染的谣言。这一谣言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而大学生在家庭中又处于比较核心的位置,导致谣言在家族中流传。
其次,作为社会创新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如果能够将自身的乐观天性发挥到创作活动中,就能够成为长期的抗疫拉锯战中的一股力量。例如疫情中后期,舆论逐渐走向透明化,不少大学生针对疫情创作了一系列表情包、漫画、文章,并且广泛传播。以幽默、调侃的方式提醒大众在家隔离、勤戴口罩的重要性,改善了沉重的网络氛围,使人们树立了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斗争心理。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缺陷
根据以上数据调查以及案例分析能够发现,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滋生、表达、传播情绪的首要平台,拥有影响大学生舆情的巨大力量。这让社交网络平台不单单是一个表达诉求的地方,也是建立校内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平台[1]。只有认清大学生在社会舆论变化中发挥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目前,高校应对紧急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校方面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具有滞后性。大多数高校不具备相关的管理团队,无法对紧急突发的舆情变化作出迅速反应。部分高校设置了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来监管舆情时事热点,但与管理层脱节,没有办法快速响应。这些舆情监察办公室不具备行政能力,无法将研究工具与研究理论有效地结合使用。
第二,没有形成校方引导的“意见领袖”团队。各高校虽已意识到近年来高校微网络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舆情监控的重要性,但对学生团队的管理不到位;对微网络监控、引导方式不够专业,鲜少有学校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的部署和调配。
第三,院校设置的舆情分析机构多是以分析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为侧重点,而不是研究众多大学生受舆论因素的影响在社交平台上发言情绪化的问题。这导致学校感知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情绪产生影响的能力较弱,没有办法及时疏导。以刘新云接受审查调查为例,不少大学生在针对网上披露的官员腐败案件发帖、跟帖时缺乏理性,把问题绝对化,在审查结果出来前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这样容易引起部分网民动摇对社会公正的信心。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高校面对舆情变化很难做出相关的行政调度。部分高效已经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但长时间以来一直以学术研究为侧重点,导致校方面对相关问题时积重难返。
四、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本文针对前述缺陷,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第一,大刀阔斧改善或革新学校现有的校内网络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校园网络监察管理行政队伍,由各高校的学工处以及学生会共同管理,协调双方的工作章程,精准驾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方向。一旦出现不良的网络舆论倾向,能及时引导处置。
第二,加大建设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力度。建設一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各系的辅导员组成,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重视网络舆论引导艺术的网络舆论引导教师队伍,由学校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的部署和调配。高度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和引导:关注党委学生会中优秀学生在社交平台上的发言是否有利于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同时,引导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发言,避免过于偏激的言论产生较大影响。自上而下地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平台,理性面对互联网冲突事件,在公共突发安全事件中能够成为鉴别真伪的“攻坚手”,尽可能降低舆情的负面影响,成为网络舆情的正能量[2]。
第三,把握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发言情绪化的趋向。通过学术研究与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分析、了解不同社会热点问题能够激发的不同情绪,把握大学生的情绪变化规律,增强对大学生情绪变化的感知能力。通过各高校建立的心理委员会,有效、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五、结语
在这次疫情中,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场占据的话语权与自身能够承担的责任不成正比。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的特殊群体,同时也具有容易冲动、盲目,容易被不良舆论误导的特性,这增加了公共突发安全事件公共舆论紧急引导的难度。因此,应深入分析大学生群体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后参与网络舆情的情况,总结出一份针对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形成影响的深度研究报告,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陈科滔,毕会东.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7(7):186.
[2] 沙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引导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4(09):51-54.
作者简介:王诗宇(2000—),女,浙江宁波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付松聚(1972—),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