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头到底该敲谁
2021-01-27田友龙
田友龙
联想是一家让人尊敬的企业,不仅是中国商界的标杆,还是世界五百强俱乐部的成员,全球PC的老大。但这一切已翻篇,进入互联网时代,联想从领跑者的位置上掉下来变成追赶者,拼命往互联网这趟高铁上挤,却总是慢半拍,江湖地位每况愈下。
领导偌大一个企业,联想CEO杨元庆是有国际化视野的,也是有互联网基因的,他灵敏洞察着时代用户的变化—喜欢尝鲜,喜欢冒险,主张联想在经营上要有开放的心态,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与冒险。然而联想的动作却让人看不懂,这些年联想不缺大动作,整合MOTO,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这些动作都有点收古董的味道,进取、尝试、冒险在哪?因此该被榔头敲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杨元庆自己。
组织清空,发掘新赛道
互联网时代,市场瞬息万变,环境变了,工具得换,思维也得跟着变。改变思维难在必须先清空,让组织保持空杯状态,才能接纳新理念,开启新经营。组织清空不易,核心动作只有三招:组织归零,重塑经营;告别舒适区,激活探索之心;换思维,换视角,寻找新赛道。
组织归零,重塑经营
回头看,联想虽已掉队,但还有追赶的机会,其他一些领头羊,怕是命运比联想还悲惨些,直接淘汰出局。数码技术发明者是柯达,触摸屏技术开创者是诺基亚,这二位可都是巨无霸,结果硬是被自己发明的技术给埋了。喜剧演成悲剧,福兮祸之所伏。巨头们太成功,也太自信,对变化视而不见,柯达发明了数码技术却将其束之高阁。即使看见,也会把变化了的新酒装入旧瓶之中,一切变成熟悉的味道。用老方法去打新战争,还未行动便已先败。这么看来,MOTO倒闭、诺基亚破产也就不足为奇了。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技术日新月异,新思想层出不穷,新的商业模式百家争鸣。过去的成功可能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甚至是负资产):引以为豪的品牌成为代表过去的符号,难入新用户的法眼;曾经领先的技术快速过时,产品失去竞争力;曾经整合的供应链系统,效应低成本高,已无法匹配新的商业生态;曾经灵活而强大的组织,已患有大企业病,激情丧失、活力减退……
组织必须归零,学会与过去说再见,进行一次系统审视,对组织心态进一步归零,以全新的理念梳理业务流程: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梳理,从追求商业价值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重树经营理念,从市场导向转为用户导向,商业从空间逻辑转向时间逻辑;品牌重塑,从交易到关系,从功能满足到承载用户的映射,升华品牌。这是对传统组织解构后的重新启航。
告别舒适区,激活探索之心
品牌是一种结果,一般代表市场领先地位,对已取得的成果严防死守就会开启自卫模式,自卫模式追求安全第一,对熟悉的内容忠诚,停在熟悉的区域享受舒适,就会变得无比的自负与傲慢,失去好奇心,对新事物丧失探索兴趣,丧失持续奋斗的勇气和激情。比如曾经的诺基亚,在智能手机领域起个大早,却连晚集也没赶上,过去的坚持“不跟随”,如今也只能“卖身求生”。
品牌必须克服傲慢与偏见,告别熟悉领域,敢于探索未知、不确定的领地。探索未知,精彩刺激,但有成为先烈的巨大风险,因此多数企业相对保守。其实不妨看一下品牌“陵园”,躺着多少牛气冲天的品牌。品牌必死,这不是悲观,而是乐观!向死而生,既不是不作为等死,更不是乱作为找死,而是保持危机感,让企业脱离舒适区,主动探索,提前布局,勇敢面对未来,以此延续品牌生命,基业长青。
伟大的品牌,通常有很强的危机感,常把死亡挂在嘴边,如华为生活在春天看到的却是冬天,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反观那些声称要改变世界的人,会发现世界还是老样子,不过是让商界多了几个悲剧和冷笑话。
换思维,换视角,寻找新赛道
行业深耕,伴随的是经营固化形成套路。这个套路就是一个闭环,凝结成一种思维定式,最后变成同质化思维,眼中看到的市场也是一成不变的。很多传统企业往往就很容易陷入这样的经营困境,巨变的时代处处是机会,就是发现不了,或者即使发现了也抓不住。突破之法,唯有换思想、换视野,在细微之处发现新机会,创造出新的赛道和机制,赢在起点。
换思想,就必须保持小白心态。做小白,不是鼓励无知者无惧,而是保持初进入者的好奇心,敢于问“为什么”,不用过去经验来判定当下的市场,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于细微之处發现机会,驱动企业持续向前。
换思维,就是跳出行业看企业。比如小罐茶,成为中国茶业现象级品牌只用了三招:一个品牌覆盖全茶类突破品类限制;供应链整合,摆脱农产品属性;品牌化运营,告别产品思维。这三招稀松平常,但对于茶行业的经营方式却是革命性的改变,小罐茶很快脱颖而出。不仅仅是茶业,多数行业的革命都是外来入侵者引发的。与其被革命,不如自我革命,突破门户之见,开阔心胸与视野,让别人的智慧经验与方法为自己所用:审视—其他行业的方法模式对本行业有无启迪意义;评估—其他行业入侵者对本行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对标—对比中发现落差,发现值得借鉴之处;融合—把其他行业成功的方法与经验为本行业所用,开创新局面。
向前看,布局未来
商界向来喜新厌旧,谁停留在历史之中,谁就会被抛弃。联想与阿里不同的境遇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下中国市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企业今天生存已是艰难,又要如何到达明天的彼岸?首先就要学会向前看,要根据明天的市场环境来作规划和选择。就操作层面而言,就是关注用户变化、预测技术走向、预判商业模式新生。
关注用户变化
用户是商业的基础,用户变化特别是代际变化,是革命性的力量,有摧枯拉朽的能力。中国市场消费的主体“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五代人的性格特点、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完全不同,围绕他们构造起来的商业逻辑差别也很大。从消费贡献来讲,“60后”盛极而衰,“70后”已感到力不从心,“80后”成为主力军,“90后”开始抢班夺权,“00后”闪亮登场,未来的市场主要是“90后”“00后”的。“90后”与“00后”是享受的一代、娱乐的一代,他们个体独立,文化自信。品牌必须成为他们的映射,个性化、人格化、小而美成为主旋律。
有方向无方法的商业如何实践?到用户中去,换上用户的脑袋,装上用户的耳朵,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激活他们已存在未察觉的需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创造新物种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是新商业底层,也是新物种的底层。近年来存在的新物种,无一不精准地把握新新人类消费的脉搏,创造走心的产品决胜开端。回力起死回生的秘密是,用时尚获得年轻人的喜爱;江小白创造中国酒业奇迹,抓住“小聚、小时刻、小心情”这个被大品牌忽略的年轻人品酒场景。
预测技术走向
商界流行新老更替,新物种淘汰旧物种,推动力量是技术。21世纪,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如突飞猛进,这一系列新技术组合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迅速革了旧物种的命。更重要的是,重构了商业的底层逻辑,开启全新的赢利模式。工业时代用品牌这个面子工程来赚钱,信息时代从面子向里子做转型,这是强者的新战略。建立底层技术,用底层技术控制品牌,这个新模式,话语权更强,控制力更强,更具隐蔽性。典型代表就是高通,这个曾经的手机玩家,发现做手机又累又不好玩,要买通信基带、CPU、GPU、声卡、网卡、芯片,麻烦一大堆,于是创造性发挥,把这些复杂的东西打包组合进一个芯片里,形成一揽子解决方案,成为移动通信的底层,如今包括苹果在内的手机制造商都在为高通打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到底是底层应用还是简单应用,萌芽之初,谁也看不清,需要时间验证。即使是底层技术,也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地发展,至于何时介入,需要有很高的节奏把控力。唯一应对之法,是对技术变化高度敏感,快速验证,边做边累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技术,最后才能化蛹成蝶,立于世界之巅。
预判商业模式新生
互联网时代,全球商业巨变,此时不作为是等死,乱作为是找死。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还是乱作为?传统的理论已无法给出答案。當下,个体崛起,新的商业围绕着个体日常世界建立,个体成为经济的基本单元,从用户出发的商业模式如何建立,这是一个全新课题;除了探索、试验、总结,实在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商业模式从萌芽到成熟,时间长,节点多,不同节点的竞争形态、机会与威胁、成本与收入差别很大。前期介入,风险大,必须付探索的学费,此时若全力出击,探索就变成押宝,经营变成买彩票,易大成大败;后期介入,有明确的方向,市场早已瓜分完毕,只得吃点残羹冷炙,永远做别人的跟班与小弟。面对新商业模式,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一手抓创新,抓创新之手,从细微出发,快速验证,小赌快胜,领先半步全面推进,这才是稳中求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