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留志吉林城
2021-01-27余梁
余梁
《吉林市志·大事记》载:清宣统元年八月(1909年9月),孙中山派在日本学习的廖仲恺回国,经天津到吉林市(时为吉林省省城),以巡抚陈绍常幕下翻译身份,秘密联络各方势力,发展革命力量。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不久,廖仲恺奔赴南方,到广东军政府任职。
廖仲恺从小就饱读诗书,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极深,诗、文、书、画皆佳。在吉林两年时间,留下了多首诗词,抒发了他对妻儿的无尽思念,表达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革命情怀。
1909年岁末时节,独自在东北边城,房空夜静,雪朗如昼。光阴荏苒,触景生情,廖仲恺一时无眠,心生诸多感慨,遂作《吉林岁暮杂感二首》:
一
卅载蹉跎误,天涯惜此时。
气寒冰上鬓,腊尽鼓催诗。
历历过来事,悠悠乡国思。
穷边春不到,慢说物华移。
二
兀坐了无趣,萧齐守岁阑。
枕孤鸳梦冷,云远雁行单。
松柏励初志,风霜改素颜。
遥知南岭表,先见早春还。
廖仲恺是一个职业革命家,但其艺术天赋极高,诗词不但充满才气,而且情感丰富。可惜,他于1925年遇刺身亡,年四十八岁。英年早逝,加之革命工作繁重,一生所写诗词篇什不富。后人整理他的诗词仅得二十四首,结集《双清词草》,于1930年代出版。除上述两首外,还有一篇写于庚戌年(1910)除夕的吉林城。
“每逢佳节倍思亲”,除夕夜更是魂牵梦萦。夜深人静,孤身一人,独坐寒灯,回顾“历历过来事”,体味“悠悠乡国思”。他面对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险恶环境,分外想念远在日本的爱妻娇儿。于是写下《菩萨蛮·庚戌除夕吉林作》一阕词:
春归腊照惊孤凤,年来年去愁迎送。
边冷雪如尘,随风狂扑人。
拥衾寻梦睡,梦也无寻处,
便许到家乡,楼头少靓妆。
此时,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女士带着六岁的女儿廖梦醒和不到两岁的儿子廖承志还在日本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
现实中见不到想念的亲人,自己只好“拥衾寻梦”,到梦中去相见。可偏偏好梦也难寻,越想越难入眠;他痴心不改,想象自己回到家乡,可偏偏楼在人空,难觅靓妆。相思之深于斯可见,读之令人掩卷。
廖仲恺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孙中山最信任的战友,一生中行走无数地方。只收集他二十四首诗词的《双清词草》,就有三首是写于吉林工作期间,这已经是吉林城之幸了。近些年来,经过有关学者的研究,对廖仲恺的诗词又有所发现。华南师范大学的管林先生发表于2007年《岭南文史》的《长歌当哭,悲慨激烈——谈廖仲恺的诗词》一文中,就记录了廖仲恺另一首写于吉林城的诗。
此诗的背景是:廖仲恺来吉林前后,在安庆领导马炮营起义的首领、革命党人熊成基受革命党总部的派遣,于1909年9月间来到吉林长春,筹集革命活动经费,联络同志,发展力量。由于受奸人告密,1910年1月30日被捕,并被押往省城吉林的监狱。与熊成基有联系的、在吉林的革命党人立马处于极度的危险中。可反动军警虽多次用刑审讯,志士熊成基对革命党的情况半字不谈,宁死不出卖同志。反动政府于2月27日将其杀害。在去往巴尔虎门外刑场的路上,熊成基向沿街的百姓大喊:“各位百姓,诸位休要以為我是为贼做盗的奸险凶徒,我乃是一个胸怀坦荡的革命志士!”临刑前,他又慷慨激昂地向围观的民众发表演说:“我固一慈善之革命军人,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终,革命必定胜利。”受刑时,熊成基拒不下跪,傲然而立,引颈就戮!
熊成基在押期间,廖仲恺会同在吉林的商震等革命党人多方营救,竟未成功。眼见这位二十四岁同志英勇殉国,廖仲恺心在滴血,他以诗文凭悼:
壮志未酬躯已寒,巴虎台前腰不弯。
二十四载人生促,血洒松江一奇男。
壮志未酬却“血洒松江”,廖仲恺称赞熊成基是奇男子,表达了他对这位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
廖仲恺在吉林城活动期间所写的诗词,尽显革命志士的家国情怀,他把忧国之怀、人伦之情、为国之志倾注在他的诗性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