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人奇书五题

2021-01-27周实

书屋 2021年1期

周实

郦道元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在北魏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为太子处理事务),曾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阳担任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官职,并且多次临难受命,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

郦道元做官“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527),他奉命赴任关右大使,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将其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临潼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与其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被害。

《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郦道元讀后很不满足,决心为该书作注。书成后,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除了实地考证之外,所引用的先前古籍多达四百三十七种,可见他是何等用心。

《水经注》共四十卷,三十多万字,可谓当时空前的地理学名篇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再度写作。全书记述的河流多达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比其所注的《水经》增加了近千条,文字也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丰富得多。

《水经注》不仅仅记录了各条水道的变迁以及地理的历史沿革,而且对于各地的古迹以及神话和传说也都给予了详细记载。比如书的“江水注”中,就记叙了战国时代水利工程学家李冰与江神的角斗故事,其间还插叙了三国刘备被东吴孙权打败之后越岭逃走的史事,描写出神入化,读来更是意味深长。

《水经注》的文字优美,更是一部山水游记,看它如何叙述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确实精彩,令人叹服。

贾思勰

一个人在当官的时候,或者在做了官以后,还能扎扎实实地写出一本有用、务实的好书来,不容易。这样的人不多,这样的书也不多。这个人叫贾思勰,这本书叫《齐民要术》。

贾思勰,籍贯生卒皆不详,南北朝北魏人,约活动于公元六世纪前半叶,曾任高阳太守。当时,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匈奴人、鲜卑人、羯人、羌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贾思勰决定写一本书,将这些经验总结起来,推广开去。为了写作这本书,他读遍了能看到的涉及农业方面的古书,引用了一百五十多种。他还尤其注重调查,上山下乡,访问农民,收集了很多有关作物栽培、耕种的民谣民谚。他还亲自参加养殖,书中介绍的养羊经验就是他的亲身经验。

据考证,《齐民要术》的写作完成大约是六世纪三十年代。书分十卷,九十二篇,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一是耕田收种的方法,二是谷物、蔬菜、水果和树木的栽培方法,三是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方法,四是食品的制作方法。

书里非常重视不误农时因地制宜。贾思勰认为,农作物的栽培和管理,必须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和土壤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他认为,顺天应时、估量地利可用力小而收获大,单凭个人的主观愿望,不顾实际的耕作条件,只会浪费人力财力。因此,他特别强调“上时”,不能错过栽种时节。

书里还记载了土壤对作物的影响。书里谈到,并州(今山西境内)没有大蒜,要向朝歌(今河南境内)取种,种了一年以后,蒜瓣变得很小。并州芜菁的根像碗口那么大,也是从别的地方取的种。在并州,蒜的瓣变小,芜菁根变大,都是土壤造成的。

《齐民要术》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名著,书中的那些宝贵经验在今天也依旧有用。

《齐民要术》现在存世的约有二十多个版本。学者们认为它们主要源自三个祖本。一是北宋崇文院原刻本,但到南宋,此本已属稀有,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是日本珍藏本的影印本。二是南宋绍兴本,又称龙舒本,现在国内最好的旧版本是明代据龙舒本抄出的一种。国内转刻多以两宋系统本为祖本。三是明代嘉靖的湖湘本,转刻自南宋绍兴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出版了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释翻译的日文本《齐民要术》。欧洲学者也翻译出版了英、德文本的《齐民要术》。

陆羽

在民间,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以写出了世界上首部《茶经》而闻名。

据《新唐书》所记载,同时参看《唐才子传》,他的主要情况如下:

陆羽(733—约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三岁时,因相貌丑陋而被父母抛弃,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由积公禅师收养。积公禅师为其取名,以《易经》自筮,占得“渐”卦,卦辞曰:“鸿(雁)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辞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并以“鸿渐”为其字。

羽九岁时,智积禅师要他抄经,教他念佛,羽却反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智积听罢自然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罚他,派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涂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羽却并不因此气馁,求知欲望反而更强。无纸学字,就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的《南都赋》,虽然并不识其字,亦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听说这些之后,担心他受外典浸染,失教日旷,从此将他禁闭寺中,令他每日芟剪卉莽,并遣年长的弟子管束。

羽十二岁,叹惜寺中“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终于下定决心逃遁,进了一个戏班子,做了走南闯北的伶人。他虽然其貌不扬,而且口吃,人却极其幽默机智,扮演丑角非常成功,后来他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唐天宝五载(746),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陆羽的出众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愿意促成他的抱负,当即赠他以诗书,并且修书推荐他拜读于隐居火门山的儒学名师邹夫子门下。天宝十一载礼部郎中崔国辅贬至竟陵为司马。是年,羽别夫子下山,与崔相识,品茶鉴水,谈诗论文,结为挚友。天宝十五载,羽为考察各地茶事,决定出游巴山峡川,国辅赠以文槐书函以及白驴、乌牛壮行。此行,羽经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等地之后,又游览了湘、皖、苏、浙十数州郡。乾元元年(758),羽至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上元元年(760),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其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草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今之“楚狂接舆”。

唐代宗李豫曾诏羽为太子文学,后又拜他为太常寺大祝,他都不应,未去就职。他一生都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全唐诗》录其歌一首,极能表现他的品质:“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徐霞客

“余髫年蓄五岳志,元岳出五岳上,慕尤切”。这是徐霞客在游河南嵩山时所记日记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他儿时就怀有探索山河秘密的兴趣了。

他好读书,尤其是奇书。凡是见到未读过的,身上若是没钱了,就会脱下身上的衣服,将衣卖掉而买书。通过大量的浏览阅读,他认识到“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所以,他也就更想经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检验书本上记载的知识。

他的身体非常健康,这是他旅行考察的本钱。他的朋友陈继儒这样描写他的面貌:“墨颧雪齿,长六尺,望之如枯道人,有寝处山泽间仪,而实内腴多胆骨。”他的旅行从来都是“不计年,不计程,旅泊岩栖,游行无碍”。他常常“持数尺铁作磴道,无险不披,能霜露下宿,能忍数日饥,能逢食即饮……能补被单夹耐寒暑”,更能“不用车马,登山涉水,矫健有如猿猴”,日行百里之后,还能在破壁古树之下,燃油拾穗写日记。这些日记不仅文辞优雅,而且有丰富的科学内容,直到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他先后“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打破了岷江导江是长江上游的传统说法,肯定了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又如他综合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一年多的考察,详细分析盘江水系,然后指出:过去的书籍把贵州盘县西部的火烧铺、明月所二水作为北盘江和南盘江上源是错误的,这是误把支流当主流。北盘江的主源应为火烧铺以北的可渡河,而南盘江的主流应为云南沾益北部炎方驿的交水。此外,他对流水的侵蚀作用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如他描写广西新宁(今属广西扶绥)附近的山谷:“江抵江宁,不特石山最胜,而石岸尤奇。盖江流击山,山削成壁……或错立波心,或飞嵌水面,皆洞壑层开,肤痕縠绉。”又如他描写阳朔附近的画山是“山横列江南岸。江自北来,至是西折,山受啮,半剖为削崖,石质错绮成章”。在福建,他看到宁洋溪“悬溜迅急,十倍建溪”,就对比了两条河流的河道和水文特征,发现虽然二溪的分水岭高度大致相同,但流程长短有别,故“程愈短则流愈急”,总结了流程和流速的关系。至于他对石灰岩洞以及洞顶石钟乳以及耸列洞底的石笋,那就更有极佳的描述:“洞顶垂石天矫,蛟龙舞螭,缤纷不一”,“乳柱花萼,垂垂围簇千万计”,“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不但表现了它们的美丽,而且讲解了形成的原因。

总之,他从二十二岁开始出游,北至盘山(位于天津蓟县西北),南至崇善(今属广西桂林),东止于海,西抵腾冲(今属云南保山),一直游到逝世为止,前后三十多年时间,游踪不但长,而且极其广。在他游历多年之后,有人问他:“先生之游倦乎?”答曰:没有!还有很多地方我还没有去。粤西、滇南还等着我去呢。上次峨嵋一行,以奢酋发难出事,我只匆匆至秦陇就返回了,非常遗憾。还有昆仑遐方也等待我去拜访考察!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有着战胜困难的勇气。他在五十一岁那年还开始了“万里遐征”。出发前,他对儿子说:“你只当我死了,不要用家务事来烦扰我!”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为其别号也,江苏江阴人。他的日记整理之后名为《徐霞客游记》,共二十卷,现在保存的部分仅为原来的六分之一。不过,仅这六分之一就已经有四十万字,而且这些幸存的部分,许多还是有关边疆地理、水文的实地考察,因此也就格外珍贵。

宋应星

宋应星(1587—?),字长庚,江西奉新人。

他的《天工开物》,作为一部科学经典,世界对之的评价是很高的。法国的儒莲将其称为一部“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将之称为科学例证的“权威著作”。日本的学者三枝博音称它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则称他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阿格里科拉为德国学者,被誉为“矿物学之父”)和“中国的狄德罗”(狄德罗是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然而,这位“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在中国却并不广为人知,权威的《明史》、《清史稿》都不立其传,《四库全书》也不录其著,他的这部《天工开物》在中国也早已亡佚,好在日本还有版本,民国时被再度发现,其价值被重新认定,才又获得重新刊行。日本自江户时代以来,在学术和技术方面受到此书莫大的影响。由薮内清译注的此书全本,也在1769年由平凡社隆重推出,书中还附有详细的解说。而最具原书风味的江户明和本也在日本精印重刻。此书在日本出版后,便引起了西方的重视,接着完整的英译本也在欧美出版了。

据考证,宋应星原是乡村的一介书生,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二十八岁,考中举人,但以后的进京会试,连续五次均告失败。同时,他亦强烈感到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着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遂不再应试,旅游大江南北,行迹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新疆等地,从东北捕貂到南海捞珠、和阗采玉,无不一一认真分析。尔后,又在江西分宜担任该县教谕之时,根据实地考察所得,注重实学,整理成书,并命名为《天工开物》,由其朋友涂绍煃在崇祯十年(1637)资助出版。他在初版序言中叙述了那段时期的情况:“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崇祯十四年(1641)他还出任过汀州推官、亳州知府,后辞职还乡,直到逝世。

《天工开物》的书名含意应是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与“开物成务”,也可说这四个字,是由成语”巧夺天工”以及”开物成务”合成。全书共十八卷,按照作者之意,配有大量插图,先五谷而后金玉,分为《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及加工方法)、《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作咸》(介绍六种食盐的生产方法)、《甘嗜》(种植甘蔗、制糖、养蜂的方法)、《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冶铸》(金属用品的铸造及加工)、《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型式及制作)、《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烧制技術)、《膏液》(十六种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杀青》(造纸的五个程序: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烘干)、《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佳兵》(弓箭、弩、干等冷兵器以及火药、火炮、地雷、水雷、鸟铳和万人敌即旋转型火箭弹等武器的制造方法)、《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对油烟、松烟、银朱即硫化汞详细的描述)、《麹蘖》(做酒的方法)、《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如南海采珠、和阗采玉等)。

宋应星除了《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可惜的是多已失传。近年来,在江西发现了他的四篇佚著(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野议》是一部议论时局的政论著作,对明末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思怜诗》包括“思美”诗十首,“怜愚”诗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愤世忧民的感情。《论气》和《谈天》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从这两篇的标题来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种》中的部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