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师大理科楼忆旧

2021-01-27崔正升

书屋 2021年1期
关键词:阶梯教室理科大楼

崔正升

现在很多大学都在不断刷新校园颜值与建筑高度,但真正能显示学校本色与底蕴的往往是那些老旧的建筑。西北师大的水塔、大门、旧文科楼、旧理科楼等便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们见证了这所百年老校的风雨沧桑,也承载着无数师大人的美好记忆。这些老旧建筑中,尤以那座厚重大气的旧理科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記得那是2007年4月,我参加师大的研究生复试。一个雨丝飘零的上午,等待最后面试的我徜徉在师大林荫大道中,第一次目睹了这座饱经沧桑却又深沉朴实的旧理科大楼。它坐落在校园中部靠南的位置,正好和行政楼、大门处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学校唯一使用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筑,也是师大当之无愧的标志性建筑。这是座洋溢着苏联风格的老楼,结构上呈侧放的“工字”型,左右中轴对称,中间高两边低,主楼五层高耸,左右四层笔直伸展,显得庄重严整、错落有致,颇有“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的景致。大楼外墙被抹上了一层灰白色的水泥,偶尔能从裂缝中看见里面坚硬的红砖,似乎在向人们暗示它的质感与古朴。楼上所有窗户依旧保留着旧式的木质方形窗框,比现在的窗户要高出许多,开口很大,虽然木质边缘已不甚均匀齐整,但那新近涂刷的铁锈红漆格外耀眼。砖红色的斗篷式屋顶虽然褪色不少,但在树木的掩映下却显得古色古香与高贵典雅,到了傍晚则如“落日依楼阁,归云拥殿廊”般令人沉醉。在楼顶中央,有一个地球仪的造型标志,所以理科楼也被称为“地球楼”。

后来我顺理成章地在师大读研。由于当时校内住宿紧张,大部分研究生被安置在校园南侧仅隔一条马路的省委党校公寓楼。好在这里绿意萦绕、清幽静谧,而且党校北门正对着师大南门,不仅住着舒服惬意,日常出行也十分方便。记得第一学期课程多,晚上大部分时间也在上自习,每天都要从党校和师大之间穿梭好几回。但不论是朝向哪个方向,只要从党校进入师大南门,都要经过旧理科楼。那时文科类研究生上课地点大多在新、旧文科楼,即便上自习也多在图书馆,偶尔也会去临近理科楼的十号楼,所以经常路过但很少走进去。不过那精巧别致的造型、典雅厚重的风格总吸引我驻足良久,凝视遐想。让人有点难堪的是到了晚上,每次下自习回宿舍都要经过理科楼东边侧楼与主楼之间的走道。依稀记得那个悠长的走道没有路灯,只能借着一楼厕所里若明若暗的灯光来照明,惨惨幽幽的,而且路面上残留着以前施工留下的水泥块,坎坎坷坷,很容易绊脚,好多女生都不敢从这里路过。我不能确定这栋楼被冠以“理科”二字是不是有意为之,但不论是对称的造型,还是那深灰的色调,总让人感到严肃冷峻,宛如一位“理科男”傲立在校园。我甚至突发奇想,若是将这座大楼的外表翻修一新,亦或涂上很多校园流行的砖红色岂不更好?

到了第二学期,我们有几门课被安排在理科楼上,于是和它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大楼的一楼分布着各类实验室,师大最高规格的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设在此处。二楼以上大多为教室,地面都是粗糙的水泥地,墙皮已经脱落不少,看得出已被粉刷过好几遍。里面的设施虽然比较老旧,但是夏天却比较凉快,走在水泥地面上的感觉也很舒服,根本不用担心打滑。楼道里的噪声也很小,不像别的教学楼,稍有响动都能听到。理科楼后面有个大花园,春和景明之日,那里面数十种牡丹花开得娇艳夺目,芬芳醉人,“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引来好多学生坐在周围看书。

那学期我们在理科楼上完了基础英语和口语课。上基础英语的是张宝林老师,年轻儒雅,风度翩翩,每次讲完课都要坐到座位上和我们聊会天,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印象较深的是那位教口语的女老师,她叫Christina,约莫二十七八岁,身体微微发胖,肤色略略发黑,颧骨较突出,嘴唇很厚,满脸的严肃;一双眼睛很大,单眼皮,但目光很有穿透力,似乎蕴含着丰富的话语。

时间的指针很快指向了2008年的5月12日。这天下午有Christina的口语课,地点在理科楼三楼。我提前来到了教室,习惯性地坐在中间第三排靠边位置。大约两点二十,Christina手提录音机和一袋资料走进教室,开始调试准备。离上课还有几分钟,她提前站在讲台上注视着大家并问好,随后伸开双臂向我们鞠躬致敬。就在这时,我猛然感到身后的同学在推桌子,顶得我后背疼,忽然又头晕耳鸣,那桌子好像船在水上漂浮一样,使劲晃起来,头顶上的吊灯也剧烈摆动。我还没反应过来是地震,就听见有位女生大喊地震了。霎时,学生们惊慌失措,乱成一片,个别学生已经本能地钻在桌子底下。“用手抱着头,赶快蹲到桌子底下,不要乱跑!”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Christina,没想到她的中文讲得这么标准。惊慌之余大家还是抱着头蹲到桌子底下。转眼间,教室不怎么晃动了,Christina立即指挥我们一排一排按次序往外撤离,还特意叮嘱我们速度要快,不要妨碍别人。好在这座旧楼的楼梯宽,学生很快陆续跑到了楼前的小广场上。

我清楚地记得,Christina最后一个从教室里出来。校园广播很快播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道路、广场上站满了打电话的学生,他们还沉浸在惊慌中。Christina站在学生中间,像母亲安慰孩子一样安慰受了惊吓的学生。我也走了过去。她朝我微微一笑,然后关切地问我是否还在害怕,大眼睛里充满了担忧,脸色微微泛白。我说现在好多了,然后向她竖起大拇指:“您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我们很感激您。”她听了连连摆手:“不,不,这没什么,在美国我们经常有这样的应急演练,早已经习惯了。”说了没多久,她便召集周围在场的学生去体育馆前方的草坪上继续上课。

后来听说,校方在5·12地震后曾对所有建筑物做了安全鉴定,很多楼宇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一些新建的如十号楼群的外墙瓷砖都有脱落,而令人吃惊的是走过了五十年风风雨雨的理科楼竟然毫发未损、岿然屹立。它在我心中又多了几分神秘感。

就是从那时起,我除了白天去理科楼上课,晚上也时常去理科楼两侧的阶梯教室上自习。师大的阶梯教室有好多个,唯独理科楼两侧的阶梯教室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教室里面的设施已很陈旧,墙面斑驳,布满灰尘,几处墙皮已经脱裂,但是内部构造很讲究。整个教室相当于现在的三层楼高,讲台上方的空间很大,对面错落有致地安放着十几排座位,呈扇形状,坡度很陡。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前一排同学的头部在后一排同学的膝盖部位,所以不存在前排遮挡后排的情况,也没有前后排交头接耳的可能,而且最后一排水平距离讲台也不是很远。这儿的座椅都是最老式的那种木头椅子,虽然油漆早已磨掉,但平正宽阔,坐上去很舒服,不像很多新款椅子,坐上去总感觉往前滑,须用两腿撑住才行。兴许是这种独特结构使然,只要走进这个阶梯教室,就像完全换了一个环境,让人身心俱寂、万念皆空,毫无浮躁感,坐下来就能静下心看书。

一座建筑物的价值不止于其久远的年代,更在于其镌刻了一段段鲜活的记忆。上学时,经常听到老师们讲述师大的故事,也读到许多校友回忆师大的文章,里面总少不了關于理科楼的故事。我的恩师任遂虎先生生前曾多次谈起他在阶梯教室上课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令人感慨不已。任老师当时给我们风趣地说:“那个时候,郭晋稀站在阶梯教室里给学生们讲音韵学,讲起课来‘呲牙咧嘴的,‘吱吱哇哇的,下面好多学生都听不懂,呵呵呵……”每次说起,任老师似乎都很激动,还情不自禁地用那干枯的手给我们比画着,眼神里充满了对郭晋稀先生的崇敬之情。后来查阅资料才得知,任老师说的郭晋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韵学研究专家,早年师从国学大师曾运乾、杨树达等先生,在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论等领域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于1963年出版后即为香港建文书局翻印,风靡港、台及国际汉学,受到海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后来和任老师闲谈中得知,彭铎、李鼎文、叶萌、陈涌等享誉国内的前辈学者们,都在这个简陋的阶梯教室里给学生上过课,做过讲座。这座大楼在我心中的分量又增添不少。

那个时候,每当心绪烦躁时,我总喜欢独自去理科楼阶梯教室静坐,冥想。坐在那宽敞舒适的座位上,凝视着那三尺讲台,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郭晋稀、彭铎、李鼎文、叶萌、陈涌等前辈学者们纵横捭阖、高谈阔论的伟岸身影,也似乎会听到李秉德、南国农、赵逵夫、任遂虎等后来学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谆谆之言。每每这时,心中的烦恼总会慢慢散开,继而有种莫名的力量从心底升腾,鞭策我伏案读书,继续努力。就是毕业后的这么多年,每次到兰州,总会抽时间去师大校园走走,总会走进理科楼阶梯教室里坐上一会,聆听翻书走笔的美妙声响,享受那份难得的安详静谧。

作为百年老校,师大有着丰厚的历史遗产和卓尔不群的精神。这种精神信念源于师大“西迁办学”的艰辛历程,植根于师大人教育救国、薪火相传的心灵深处。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北平,许多人对师大“是否尚能存在”产生疑虑。时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也是西北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的李蒸说:“我可以告诉诸君,如若万一无办法时,在北平不能办大学,在别处仍可以办。到那时,组织规模或者不能与现在一样,而生命则无论如何是不会断的。”“生命无论如何是不会断的”,这是国难危亡之际,当时的知识精英们普遍坚持的理想信念。就是这样的理想信念,支持着老校长李蒸和师生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一路西迁,扎根兰州,用生命守护和播撒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处屯而必行其道,居陋而不改其度”。如今,李蒸、黎锦熙、孔宪武、袁敦礼、南国农等这些名字已成为西北师大精神的代名词,这是当代师大人引以为自豪、弥足珍贵的财富。

岁序更替,时光日新。伴随着时代的激跃节拍,西北师大这座百年老校也焕发出了迷人的生机与活力,不仅建成了近千亩方圆的新校区,老校区的颜值也在不断刷新。校园内大部分建筑物都被修葺一新,就连东侧的老旧家属楼也穿上了砖红色外衣,再配上那白色的窗棂显得格外鲜艳,颇有几分“北大红楼”的风韵。新建的文科实验大楼造型别致,气派非凡,给这座百年老校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而旧文科楼因为年久失修被鉴定为危楼,学校在原址上修建了一个绿地广场,但保留了具有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的部分建筑;理科楼正前方的行政楼按照旧原样重建,使其保持师大永恒的记忆。唯独理科楼还保留着原有的样貌,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已使水泥墙面发白发黄,木质窗框的裂口填满了泥沙,两侧的阶梯教室还是那样陈旧。不知是这座大楼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无助地等待被拆除的命运,抑或是校方有意保持原貌,以留给后人永久的回想?我想不管是拆除也好,保存也罢,理科大楼所见证的师大人坚守信念、传道授业、乐育菁莪的精神永不磨灭。

猜你喜欢

阶梯教室理科大楼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阶梯教室清洁一体机
未来已来8
浅谈校园阶梯教室的音响扩声设计
高校教室智慧照明研究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LCT ONE大楼
教室声场计算机模拟分析
大楼
不服输的理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