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贡献
2021-01-27汪守军
汪守军 王 超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他早年在主政地方工作时就提出了“民族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的重要论断[1]。习近平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后,一方面,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民族工作的现状和困境,并多次召开关于民族工作的专题会议、工作部署会、座谈会,精准把握我国多民族国家国情和民族工作实情,同时不断总结做好民族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在民族工作理论上有新突破和新发展。另一方面,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工作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国际环境、社会环境和各民族自身情况的重大变化,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从党和国家所处新方位、所担当新使命出发,对新时代民族工作进行了重大创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等。[2]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理念,进一步丰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并深刻总结了党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从十二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3],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工作理论,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既是对以往民族工作的科学总结,又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为新时代妥善解决好中国民族问题、协调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精准判断和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国情
只有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现实状况,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特色、优势和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各种问题等,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民族工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是对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具有科学的认知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明确界定了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基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格局,是对“四海一家、协和万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层面首次指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本质特性,提出“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5],确定了“尊重多元,促成一体”的基调,因此,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从而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解决好民族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阐明了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即“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6],从理论上充分明确了中华民族的现实格局,创新了民族工作理论。
二、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重大创新理论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强化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8]文化认同是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最根本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是联结和维系各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载体,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强化国家认同的基础。中华文化是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养分而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融合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与奋斗的心血,每个民族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本民族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五个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包含其中,他还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具有5000 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而贯穿其中、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9]可见,文化认同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有效、最长远的方式,文化认同不仅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10],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构建好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理论上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又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既包含了体现民族感情的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更体现了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国家民族认同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纳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战略部署。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在党的十九大上,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阐释,彰显了我国民族工作的内涵和时代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将民族团结与民族发展的既有状态和未来期许进行了高度概括,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民族工作的目标,也作为全党做好和开展好民族工作的原则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民族关系团结和谐,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要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全面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十二个必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党历来民族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和新要求,创新地提出并深化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创新性地提出并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11]。2021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释、丰富、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十二个必须”的科学内涵。这一理论成果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十二个方面[12],即:(1)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2)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4)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5)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6)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7)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8)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这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9)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10)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和需要,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11)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因为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根本利益之所在;(12)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因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这“十二个必须”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关于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四、坚持并完善做好民族工作和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论述
“我国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处理好民族关系始终是国家政治生活极为重要的容。”[13]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民族工作实际,不断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和处理民族关系要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始终坚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始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这些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保障,只有在此基础上开展民族工作,才能赢得各民族人民的赞同和支持,民族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就做好民族工作和处理好民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论述,如“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14];加强民族团结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和长远性工作”[15],“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16],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17],是“发展进步的基石”[18]等,从而真正使各民族“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19],翻开了民族关系在新时代的新一页。
五、丰富和发展党的治疆方略和治藏方略
(一)丰富和发展党的治疆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新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考察调研,先后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全局来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丰富和发展党和国家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确定了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2014年5月,他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为工作总方针[20]。2020年9月,他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做好新疆工作,必须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包括:坚持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总目标,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加强党对新疆工作的领导。同时,他明确提出,坚持新疆工作总目标不动摇,坚持贯彻“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基本方针政策,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做好长远谋划,固本强基,并牢固扎实推进,把新疆建设成“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21],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治疆方略,形成了完整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即“八个坚持”[22],为进一步做好新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明确治疆方略的总目标是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发展稳定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因为新疆是我国西北重要安全屏障。新疆战略地位特殊、面临的问题特殊,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在实地调研和长期思考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新疆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这是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正确而重大的战略判断,也是对新疆工作总目标的科学定位。“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是新疆发展的基础,维护新疆稳定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政治责任。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疆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发展势头良好,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日益增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就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指明了路径方法: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领域,树立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严格依法治疆;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疆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格局。
2.明确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做好新疆工作的中心任务和主线。偏离这个中心和主线是无法做好新疆工作的,也无法解决新疆面临的实际问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发展就无法改善民生,社会稳定也就没有基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发展新疆的具体路径:一是发挥新疆区位优势,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把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开放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二是推动新疆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三是科学规划,全面提升新疆城镇化质量,稳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新疆落地落实;四是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实现新疆稳定绿色可持续发展;五是统筹好疫情防控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持之以恒抓好新疆脱贫攻坚和促进就业两件大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3.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也是13 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23]在如何维护“生命线”,夯实“根本基石”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具体工作重点:一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二是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实现民族宗教和谐健康发展;五是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24],从而为新时代新疆民族团结指明了发展方向。
4.坚持党对新疆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新疆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新疆工作,关键是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5],而且必须把做好新疆工作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结合起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不断完善党中央统一领导、中央部门支持指导、各省市支援配合、新疆发挥主体作用的工作机制。为此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确保各级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而且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坚定团结、大胆选拔、放手使用,表现突出的可以直接破格提拔使用。同时,对新疆各级干部要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怀,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新疆干部人才队伍。
(二)丰富和发展党的治藏方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西藏各族人民。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看望西藏代表团时明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治藏方略和20 个字的工作原则[26]。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完善和丰富了党的治藏方略,并明确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细化了新时代治藏方略的具体内容,即“十个必须”,并强调:“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落实。”[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完善和逐步形成的党的治藏基本方略基础上,把西藏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治藏方略,特别是他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对西藏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第一次深刻、透彻、全面地阐明了治国、治边、稳藏的内在关系,是治藏方略的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完整明确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28]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的西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提升民族工作发展质量,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29]。同时,针对西藏工作的历史和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着力建设好西藏各级领导班子,加强西藏地区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的建设,积极发扬“老西藏精神”和“高原精神”,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西藏经济发展,增进西藏各族群众福祉,培育和铸牢西藏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推进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不断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识[30],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的快速发展,开辟了我们党稳藏兴藏的新纪元。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从实践和理论上对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进行了重大创新,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的重大贡献。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准确把握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明确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主线,明确了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提出了牢固强化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之间“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明确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重点工作,为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