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模式探索
2021-01-27李可伦脱金华史孝霞张徐祥
李可伦,脱金华,张 烁,史孝霞,张徐祥,钱 瑜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23)
0 引言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1-2]。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设立是实验室实现开放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实力、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3-5]。开放课题设立的目的是鼓励国内外高校和社会上的高层次人才能够利用实验室平台的大型仪器设备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实验室的科研水平[6];此外,开放课题也可为申请人申报其他国家级项目打下坚实基础,起到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作用。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管理以“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细则(试行)”为指南,以“开放、流动、合作、竞争”运行模式为落脚点,从开放课题的立项、执行、结题等环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参考了其他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模式的基础上[5,7-10],针对实验室现有细则的优势及不足,总结优化了“设立、执行、结题”三步走的管理模式,以期充分发挥开放课题的积极作用。
1 开放课题的设立
开放课题的设立需要经过实验室专家组初审和学术委员会复审两轮评审。课题设立重在选题和选人[7],考察课题的方向及类型,遵照3 个优先原则[11]:优先资助接近国际前沿领域研究、优先资助有良好应用前景能够创造社会效益的课题、优先资助有潜力的青年学者。严格设立管理模式力求在研的开放课题少而精,保障每一个课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管理。
1.1 课题研究方向结合国家需求
开放课题的研究方向应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符合实验室的定位和目标。实验室课题方向包括“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水体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环境修复与流域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健康与风险”5个领域。研究方向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发展的国家重大需求,旨在促进学科的科研进展,重点解决涉及国家经济、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以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1.2 课题申请资助面向社会大众
开放课题设立初期,其申报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老师的人力宣传,故导致普及度低、申报范围窄等情况[12]。例如,2010~2014评估年度,共批准开放课题55项,申报均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者多为实验室毕业的博士生,其研究内容与实验室已有的内容存在重复,难以取得互补性或创新性突破。因此,为了防止课题“内部消化”[7],保障对外开放性,管理规定课题的负责人应为非本实验室人员且负责人不可重复资助,这样可以将有限的课题名额分配给广大的申请者。同时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实验室在最近的2015~2019评估年度,开放课题批准78项,其中国际交流8项,企业申报7项,中学合作4项。开放课题申报的广泛来源促进了国际化的交流合作、推动了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培养了中学生的科研能力,既完成了实验室的科研任务又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为了进一步扩大课题的来源,后续计划建立实验室的公众号,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增大宣传面。或者在实验室官网和相关领域杂志上发布开放课题的申报指南,以期吸引更多的实验室外部人员前来申报。
1.3 课题类型布设种类多元
过去开放课题的布设通常集中在基础研究[7]。但随着科技发展的需求,实验室开放课题的申报类型逐渐从单一的基础研究转型为面向国家需求的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多元化类型。具体类型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服务”。例如2019年度批准的“社会服务类”开放课题“中学生瓶装饮料中重金属锑的释放及危害研究”,课题负责人为高中化学教师,参与者为高中学生。将高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转向“科学实践”能力,使科学实践成为实现“学生学习真正科学”的关键。通过引导中学生实际参与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检测试验、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激活学生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科研能力,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课题既符合实验室关于“环境健康与风险”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2 开放课题的执行既要信息化又要人性化
开放课题执行阶段,实验室在保证课题研究充分自主性的同时,也需要对课题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针对开放课题执行过程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实验室提出了三项执行管理方案:构建信息化系统,提高课题执行效率;通过联合参与,加强实验室对课题的进展把控;利用课题经费,调动负责人的主观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既体现现代信息的优势,同时又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2.1 信息系统简化课题执行过程
随着实验室开放力度的加强,开放课题的数量增多,管理压力增大。在现有的执行管理模式下,实验室和课题负责人仅通过邮件联系进行课题的执行管理。课题负责人对于已经发送的课题报告无法及时更改,会造成课题申请或结题工作无法按时完成。为了加强实验室对开放课题的管理,引入开放课题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13]。利用开放课题信息化管理的手段,简化管理过程。例如在课题管理系统规定的申报或修改期限内,课题负责人可以自行在系统上对课题内容进行变更。到截止期后,负责人则无法再进行改动。这样免去了烦琐的邮件沟通过程,节约了负责人和管理人的时间。
2.2 联合参与增强课题执行力度
实验室鼓励本室成员作为参与者加入开放课题[10]。过去由于课题负责人为校外人员,课题立项后,科研过程大部分在负责人本单位进行,导致实验室无法实时监控课题的进程。联合执行课题的模式能够有效避免课题管理脱节,加强负责人与实验室的合作。该模式首先能确保实验室及时跟进、掌握课题的实施过程,保证课题按预期进度正常执行,避免执行过程的管理脱节。其次实验室还能贯彻课题开放、联合的指导思想,借助实验室开放平台,深化实验室与校外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
2.3 经费资助促进课题执行效率
实验室开放课题经费坚持专款专用、实报实销、全过程监督等原则。经费一般不转出实验室,其支出管理由实验室负责[14]。课题负责人按课题需求提交经费预算,经实验室会议讨论确定最终资助经费。实验室以期通过开放课题经费资助课题负责人进行科研,在分享科研经费的同时,共享科研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经费包括两个部分:①费用可用于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材料费、差旅费、出版费等;② 用于作为课题参与者到实验室平台使用仪器设备的测试费。其中测试费的部分由实验室负责,直接将全部测试费充值到该课题负责人在本实验室的仪器使用系统的账户。将测试费与实验室平台的仪器相关联,更好地督促课题负责人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使其完全融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增进了课题负责人与实验室的交流。
3 开放课题的结题既要规范化又要个性化
开放课题的结题管理规定,课题负责人应在课题到期时向实验室提交结题报告和论文、专利等相关成果佐证材料。课题的成果须将实验室作为署名单位之一,并注明“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课题编号)”字样。因为不同课题间存在差异,所以实验室需要根据不同的课题类型,有针对性地设立不同的结题管理模式。让每个课题的结题评审既有据可依又灵活进行。
3.1 增设中期考核制度
为了防止课题负责人,以相关度不高的成果来充当开放课题成果,造成“基金课题立项难,结题易”[15]的情况。开放课题的结题审核增加了中期考核制度,起到过程督导管理。负责人不仅需要在到期时提交最终成果,还应在执行过程取得一定进展后,对课题进行一次中期汇报。例如在课题执行1年时,由负责人向专家组汇报课题的研究进展,及时了解课题的动态,纠正研究方向上的偏差,保证课题可以达到预期成果。
3.2 完善结题考核指标
由于开放课题不再局限于基础研究,课题的结题指标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化。结题审核不能仅以论文和专利等指标进行判断,还需要考虑到课题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效益,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课题,实施“一题一办法”的结题考核原则。例如,社会服务类的课题可以引入社会影响力作为考核指标,基础研究类的课题可根据是否完成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来直接判断判定能否结题。
3.3 划分结题成果等级
开放课题的结题评审不仅需要判断课题是否达到结题标准,还需要给每个课题划分等级。例如依据课题的成果将其划分为“优秀”“良好”等结题等级,被评为“优秀”的课题可以获得鼓励经费,用于该课题的下一步研究[16]。将课题分级有助于筛选有前景有意义的课题,激励负责人继续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入地探索。
3.4 灵活制定结题时间
开放课题执行期限为2年。对于本年度结题的开放课题,实验室提前1~2月发出结题通知以及结题报告模板,以便各负责人按要求准备结题成果。但是,部分开放课题由于实验周期或投产使用时长等原因无法在2年内按时结题。针对此情况,实验室允许特殊类型的课题适当延期结题。课题负责人应提前提交延期申请,经由实验室专家组讨论,给予一定的延期时间。
4 结语
开放课题的管理成效可以衡量一个实验室的开放程度。随着实验室对开放课题各个环节管理的规范化,课题管理程序的信息化,考核指标包容性和灵活性,以及与课题负责人交流沟通的加深,这一切都将吸引更多创新人才的加入,积极申报开放课题,进而提升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于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联合申办的实验室。在今后的管理中,还应探索开放课题联合管理的模式,使课题充分发挥联合实验室“理工融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创新合作特色。有效利用开放课题联合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两校的合作,全面体现联合实验室融合、开放、共享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