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的创新之作
——读邓红英新著《中印边界问题与印度对华政策》

2021-01-27方一琴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印两国边界问题中印

方一琴

中印边界问题长期存在,近年又出现冲突加剧的趋势,两国经贸合作和人员来往遭受负面影响。中印边界问题为何长期存在并严重干扰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呢?国内外学者从中印边界的历史情况、地缘政治、权力斗争、外交决策、国内政治、国际环境等角度进行过一些分析。邓红英的新著《中印边界与印度对华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立足印度的国家战略和对华认知,系统探究了印度边界政策演变及其与印度对华政策的互动情况,希望加深对印度边界立场和政策的理解,促进中印两国在边界谈判上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作者指出,中印边界是英国殖民扩张的产物,但印度尼赫鲁政府提出所谓“历史边界论”,强调印度边界是长期历史的产物而不是英国的殖民遗产,企图将印度的边界侵占合法化,致使中印两国很快在印度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领土问题上出现矛盾与分歧。然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度力排众议确立了对华友好政策,并有意避免激化中印边界矛盾。一方面,独立后印度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独立、安全以及发展经济,美国支持西方旧殖民势力、结盟巴基斯坦以及试图插手克什米尔问题,使印度视之为最大安全威胁。在印度的地区战略中,新中国兼有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及安全威胁等三种身份,但因中国经济落后、外交孤立和安全环境不佳,总体上印度政府不是将中国视为直接威胁,而是当作印度在全球反帝反殖和争取新秩序的合作伙伴。因而,为了反对殖民统治、应对美巴结盟以及获得和平的中印边界,尼赫鲁政府顶住国内压力确立了对华友好政策。另一方面,因地缘竞争、意识形态差异以及政治体制的不同,印度对中国并不信任,并在中国直接管辖西藏后对华疑惧心理进一步增长。尼赫鲁政府利用西藏力量薄弱和中国忙于处理西藏问题的有利时机,加快在中印边境地区抢占领土,甚至企图通过对华友好来取得中国对印度侵占中国领土的既成事实的承认。中国拒绝承认英国侵略者制造的“麦克马洪线”,但立国之初边界问题在中印两国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中都不是优先事务,双方都倾向于管控分歧和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因此中印边界得以保持和平与安宁局面。

作者认为,中印友好关系自建立之初就存在很多问题,两国和平共处关系并不稳定。从印度方面看,国内在对华友好政策上没有达成共识,中印友好合作基础也不深厚,印度还在中印边界中段和东段侵占了中国领土。在1958年印度媒体报道中国修建途径阿克赛钦的新藏公路后,印度政府又在中印边界西段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在中印边界分歧持续增长的同时,印度对华战略需要却快速下降。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得到美国和苏联的认可,两个超级大国争相拉拢印度,这使印度的国际形势大为好转。印度对中国的战略需求急剧下降,既不需要联合中国制衡美巴同盟,也不需要通过对社会主义中国友好来向世界宣示其不结盟政策的真实性。随着中印在边界划分、西藏问题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方面的分歧和矛盾激化,印度的边界政策和对华政策同步强硬化,边界争端还日益主导了印度对华政策,并导致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

1962年印度同时与中国和巴基斯坦交恶,安全压力剧增。新形势下,印度政府转向优先发展军事力量,还调整不结盟战略以获得美苏等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利用美苏支持,印度继续开展反华行动,不断侵犯和蚕食中国领土、支持中国分裂势力、迫害在印华侨、制造中印外交纠纷以及进行反华宣传。1971年印度出兵巴基斯坦后,两线作战危险和国家安全担忧大为缓解,遂再次注重国内经济发展,两级格局瓦解后这一转变更加明显。

1981年中印重启边界谈判,1988年拉吉夫·甘地同意不再将解决边界问题作为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提条件,冷战后印度政府还限制边界问题对两国关系的干扰和阻碍。摆脱边界问题的掣肘后,中印关系快速发展,两国政府对话与交流日益频繁并走向机制化,双边合作快速发展,范围持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然而,作者指出,印度国内关于对华政策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印度政府对华政策选择的是两面性极强的中间路线,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也采取了两手政策,既坚持谈判与保持和局,又寻求优势和加强争夺。30多年来,中印边界谈判的主要成就是将信任措施从边境地区扩展到军事乃至非军事领域,但因权力斗争、国内制约、文化心理以及第三方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印边界谈判停滞不前。此外,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印度积极地寻求大国地位,还日益将中国看作是印度维护安全、发展经济以及寻求大国地位的主要障碍,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是中印关系的重要议题,不时干扰两国关系的正常和顺利发展。

作者认为,中印边界争端对印度对华政策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初是非优先事项,后来一度发展为主导因素,最后又从主要障碍下降为干扰因素。但不管中印边界问题对印度对华政策的影响如何变化,决定性因素是印度的国家战略和对华认知。如何有效管控中印边界问题及其对印度对华政策和中印关系的干扰呢?作者强调,印度从未支持搁置中印边界争端,我国必须适当关注和重视两国边界问题。当前中印两国达成公正合理的边界协议的前景渺茫,走向冲突却较为容易,我们需要警惕印度民粹主义抬头和利用边界问题获取选票。

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出路,作者认为,目前中印两国处理边界争端主要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权力制衡办法,同时也努力建立各方认同的制度或机制来增进互信,并为边界和平提供制度性保证。但保持权力平衡或均势并不容易,近年来中印边界局势再次紧张化就是原有军事平衡发生变动引起的。印度为了增加谈判筹码和显示主权,加强了在边界争议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巡逻渗透,打破了中印边界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局面。中印两国走出边界处理困境,需要寻找新方案新出路,建构中印合作共同体是一条有效途径。观念上,中印两国都要努力理解对方的边界心理和利益诉求,不应一味强调自身的绝对利益和相对收益。行动中,中印两国要继续通过国家领导人会晤、政治精英对话特别是民间交流来构建互信。最后,中印两国需要继续巩固和推进双边合作,在此基础上保持边界地区稳定局面,并最终签署边界协议。

2020年4月中印边界矛盾再起激化并主导了印度的对华政策,邓红英的研究毫无疑问既有学术意义,也很有现实价值。一是从新视角研究中印边界问题,提出了诸如不能搁置中印边界问题、需要警惕印度民粹主义等新观点新看法,有利于我们知己知彼和全面了解印度的边界立场和对华政策。二是从整体上把握印度的边界政策,指出我们不仅要关注印度边界政策、对华政策及其互动关系,还要探究其后的印度国家战略和对华认知根源。2014年印度人民党执政后,中印边界对峙出现频率高、时间长、规模大的新特点,显然我们需要研究其后的印度国家战略和对华认知根源。

当然,作者的研究也有一些有待商榷之处。如尽管印度对中印经济合作的不满情绪加剧,但总体上对中印合作关系秉持积极乐观态度,甚至期望能够通过经济合作最终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当前莫迪政府通过不断挑起中印边界冲突想实现中印经济脱钩,这意味着随着地缘政治重新主导中印关系,地缘经济合作不仅未能缓解中印边界矛盾,自身发展还受制于地缘政治算计。

总体而言,邓红英博士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新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不仅能拓展和深化中印边界问题研究,还能加深对印度国家战略、对华认知、国内政治结构、民族文化心理等等的认识。这本书语言生动活泼,结构细密严谨,逻辑性较强,是值得阅读的一本了解中印边界问题和探讨中印关系的理论新作。

猜你喜欢

中印两国边界问题中印
2019年中印贸易突破6300亿元
中印边界问题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有关知识产权保护边界问题浅析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推动中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的诸因素
中印两国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印度总理莫迪首次访华
中印明年继续联合军演
在新世纪加强和深化中印关系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