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训练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肺功能的影响

2021-01-27何乾峰田小溪郝海水程洪瑜李玉骞张毳毳

护理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缩唇训练组呼气

何乾峰,田小溪,郝海水,程洪瑜,李玉骞,张 娜,卫 攀,张毳毳,蒋 玮*

1.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710038;2.原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

脑梗死病人发病后,常会出现意识障碍、言语不清、饮水呛咳、进食困难、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同时,病人脑梗死后易并发感染,其中约50%为肺部感染,对病人病情发展及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增加病人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病死率[1‐2]。目前,国内研究者多采用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分别对病人进行干预,独立的呼吸训练在带动呼吸肌运动方面及躯干肌功能恢复方面作用有限。针对脑梗死病人易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本研究对脑梗死病人给予规律的呼吸训练干预,通过将胸腹式呼吸与缩唇呼吸联合以改善病人肺功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1 月入院行保守治疗的56 例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6 例病人分为呼吸训练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28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②年龄>18 岁;③生命体征平稳,入选时可简单遵医嘱运动;④脑梗死发病1 周内入院。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肝、肾等功能障碍;②存在严重的高级智能活动障碍、精神疾病史,不能配合训练;③长期卧床。对两组病人入组时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率、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高血压、糖尿病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过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病人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

1.2.1 常规治疗组 给予病人常规护理。①心理及认知护理:脑梗死病人常存在认知能力下降,需要医护人员给予心理护理、认知性训练、定向训练等。②肢体功能训练:脑梗死病人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需密切观察病人血液循环及皮肤受压情况,在发病早期给予按摩护理,卧床时注意更换体位、翻身,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活动计划。③语言障碍训练:部分脑梗死病人存在语言功能障碍,早期可行口型发音训练,随着训练进行给予强度适宜的语言刺激,使病人逐步恢复语言沟通能力。④饮食护理:依据脑梗死病人实际情况,早期嘱病人多进食低脂、高维生素食物,进食速度切勿过快,以免引起误吸或反流。

表1 两组病人入组时基本资料比较

1.2.2 呼吸训练组 病人入院第1 天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辅以胸腹式呼吸联合缩唇呼吸的系统化呼吸训练,持续15 d,具体操作如下。病人训练前后给予15 min 及1.5 L/min 的常规吸氧。①胸式呼吸训练:嘱病人取舒适卧位,双手置于胸部两侧,骨盆呈中立位;指导病人用鼻吸气使胸部充分隆起,自觉肋骨向上、向外扩张,保持1~2 s 后经口呼气;提醒病人在训练过程中保持腹部始终呈收缩状态,每次10 min,每日3 次。②腹式呼吸训练:嘱病人取膝、髋关节屈曲的舒适体位,双手分别置于胸部与腹部;告知病人吸气时可将置于腹部的手抬起,最大限度地扩张腹部,在呼气结束时由家属迅速对病人腹部进行震动,刺激呼气肌收缩,每次10 min,每日3 次[3]。③缩唇呼吸训练:嘱病人处于舒适体位,放松身体,将双手轻放于腹部;指导病人将嘴缩成吹笛状,呼气时让气体从小口中慢慢呼出,吸气时将嘴紧闭,缓慢用鼻吸气,不要着急将体内气体向外呼出,约屏气2~3 s 后再经口呼出,呼气时间与吸气时间比例约为2∶1,频率为每分钟8~10 次,每次训练时间为10 min[4]。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训练前(干预第1 天)及训练后(干预15 d 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流速、呼气流速峰值水平,并对两组病人住院时间及训练后(干预15 d 后)肺部感染率、死亡率、GCS 评分进行比较。①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病人休息30 min 后采集动脉血1 mL,立即使用便携式血气分析仪对病人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进行检测。血氧分压参考值为95~100 mmHg(1 mmHg=0.133 kPa)。②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流速、呼气流速峰值:采用肺功能检测仪对两组病人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流速、呼气峰流速进行检测。③GCS 评分[5]:该评分分为睁眼反应(1~4 分)、语言反应(1~5分)、运动反应(1~6 分)3 个维度,总分3~15 分,1~8分为重度昏迷,9~12 分为中度昏迷,13~14 分为轻度昏迷,15 分为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病人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s)

组别呼吸训练组常规治疗组t 值P例数28 28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mmHg)训练前93.48±0.67 93.36±0.22 0.369 0.722训练后98.49±1.30 94.57±0.85 5.656<0.001训练前81.70±0.54 81.74±0.86-0.097 0.925训练后98.94±1.27 82.99±0.52 20.488<0.001

2.2 两组病人肺功能监测结果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肺功能监测结果比较(±s)

表3 两组病人肺功能监测结果比较(±s)

组别呼吸训练组常规治疗组t 值P例数28 28训练前2.24±0.25 2.33±0.13-0.695 0.507用力肺活量(L)训练后2.71±0.21 2.47±0.09 2.413 0.042训练前78.27±0.84 78.13±0.65 0.310 0.764一秒用力呼气流速(%)训练后79.61±0.45 78.78±0.69 2.414 0.039训练前5.45±0.13 5.48±0.18-0.283 0.785呼气峰流速(L/s)训练后5.89±0.11 5.63±0.20 2.452 0.040

2.3 两组病人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死亡率、GCS 评分情况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死亡率、GCS 评分情况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6]。脑梗死病人常因神经功能障碍、呼吸中枢受到抑制,发生脑‐肺功能障碍综合征;同时病人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外界病原体易侵犯全身各个系统,导致肺部感染[7],加重脑梗死病人病情,危及病人生命。近年来,脑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年轻人中明显升高[8]。因此,其治疗与预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有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突触重建,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9]。本研究对脑梗死早期病人进行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联合训练,以期在呼吸肌训练的同时带动躯干肌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呼吸功能,促进病人躯干肌群功能恢复,延缓病人肺功能损害进展,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胸腹式呼吸可以通过增加胸廓、膈肌的运动,有效减少无效腔,并增加肺通气量;缩唇呼吸病人呼气时嘴唇呈吹笛样,可提高气道内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闭合,使肺内残气更易排出,利于下次吸气时吸入更多新鲜空气,改善通气效率[10‐12]。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人胸腹式联合缩唇呼吸的系统化呼吸训练,结果显示:训练后,呼吸训练组病人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均高于常规治疗组,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流速、呼气峰流速均好于常规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说明呼吸训练组病人血气分析结果改善,肺功能提高,康复效果较好。一秒用力呼气流速是反映呼吸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指标,脑梗死病人由于无呼吸道疾患,阻塞性通气功能常无障碍[13],但本研究中,训练后呼吸训练组与常规治疗组一秒用力呼气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受病人肺部感染、肺功能下降影响。两组病人死亡率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病人基本情况较好、纳入病例较少有关。

国内有研究报道:呼吸训练还可进行深呼吸训练及坐位训练[14],但结合病人基本情况,考虑到部分病人可能配合不良,故本研究未采用以上方法。本研究呼吸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从脑梗死病人可耐受的低负荷开始,训练强度从低到高逐渐过渡,有利于使呼吸肌得到锻炼和协调;此外,考虑到脑梗死病人机体和呼吸道抵抗力下降,体质较差,故本研究在训练时注意对病人保暖,防止感染发生。

总之,在脑梗死早期对病人进行呼吸训练,可明显改善病人肺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人住院天数、肺部感染率。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较少,呼吸训练组和常规治疗组病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来还需加大样本量进行研究,以明确呼吸训练对死亡率的影响。

猜你喜欢

缩唇训练组呼气
新型抗阻力训练模式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
缩唇呼吸:肺气肿患者最好的呼吸方式
如果你很生气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跑台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肺功能及HMGB-1表达的影响
慢阻肺患者 练练缩唇呼吸
内隐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运动可延缓衰老
音乐疗法联合缩唇-腹式呼吸法对自发性气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探讨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