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的措施
2021-01-27沈成云明光市统计局
沈成云 明光市统计局
回眸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不仅让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多元化市场发展环境下,将薪酬保障体系从单一的模式逐步地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方向实现了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工资这一重要的信息参照指标,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劳动工资等相关信息的精准性,会直接影响政府制定、执行行政决策,基于此,统计部门在进行劳动工资统计的过程中极为重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质量。
一、劳动工资统计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客观地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刚刚确立的一段时期内,相关职能部门对于劳动工资统计并没有引起有效重视,只有财务管理制度相对完善的一些国企在开展相关工作,在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中几乎很少能提取到有价值的信息。
其实这是对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一种偏见性认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具备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薪酬保障体系作为基础支撑,而劳动者的劳动工资,则是能够直接反应其薪酬合理性的最直观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而言,薪酬体系的完整性中,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等一系列信息都是必须要纳入考虑的,混淆、虚报一些信息,不仅直接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区域性范围内政府在人力资源以及与市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执行。
劳动工资统计看似繁琐,其实并不复杂,从企业的正常经营来看,主要计算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而细化到劳动者之后就更为简单了,主要是收集、整理、对比的劳动者周期性范围内通过正当劳动所获取的实际收益。相关部门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特别是对同行业进行横向以及纵向对比之后,就完全能够较为合理地估算或者预判出区域性行政区划范围内的整体经济走向以及劳动力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新形势下劳动工资统计面临的问题
尽管相关部门对于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较为重视,而且也出台了具体的执行措施,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不少地区无论是执行力还是执行效果都比较理想。但是,也应当冷静地看到,随着多元化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当电商营销模式逐步地取代传统营销模式,电子商务销售体系逐步地壮大之后,很多实体经济体系正在发生转变,不少企业的实际经营规模同其所申报的相关信息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如此一来就让劳动工资统计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给劳动工资统计的落实人为地制造了不少障碍。
(一)企业管理层忽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一般由统计部门负责,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单位。统计部门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向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企业的实际经营人阐述清楚。然而作为企业的管理层来说,往往将其与政府的相关行政管理工作,尤其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混淆在一起,要么是根本不配合统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要么就是责成财务管理人员用虚假数据以敷衍的态度来“应付”统计工作,从而导致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相关核心数据信息严重失真。
(二)相关单位和企业的劳动工资统计台账管理混乱
按照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要求,区域性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纳入到劳动工资统计中。相比起较为稳定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架构和体系而言,很多企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强,这样不但让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难度直接增加了,而且还导致了既定的已经实现了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的劳动工资统计台账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管理”或者是“多头管理”的状态下。长此以往下去,重复统计、漏报漏记等直接导致工资统计数据失准、失真的现象已经并不是个案。
(三)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偏低
统计部门在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对接,有效开展劳动工资统计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会按照相应的程序或者流程进行沟通与交流。但是,这种操作模式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体系进行有效管理的,无论是统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还是企事业单位的专职负责人员,都没有对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一些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分析。这样或许对于行政及事业单位来说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企业,尤其是已经涉足电子商务经营的相关企业而言,绝对容易导致信息失衡效应出现,完全违背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开展的初衷。
三、造成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偏低的成因
梳理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数据失真情况出现的成因就会发现,从表象上来看,是有关单位在内部制度化管理上不健全,会计账簿不完善所导致,而究其本质就会发现,人为因素在其中所发挥的影响尤为突出,特别是企业管理层对劳动工资统计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敷衍甚至是抵触情绪较大,直接影响了劳动工作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劳动工资在统计过程存在人为干涉,瞒报、漏报、虚报等现象。相关工作的落后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原因,有些细化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达到预期效果,也没有及时做到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扭转和改善当下不利局面。
四、优化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的措施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不能“等、靠、要”,为了有效确保相关数据信息精准,统计部门作为主体单位,必须采取积极地态度来开展相关工作。
(一)利用多部门联动,确保信息数据真实有效
在实际开展相关工作之前,统计部门应与劳动部门进行密切配合,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跨部门协同、数据信息共享的方式进行连署办公,对于辖区范围内的工资水平、就业职工人数等主要数据进行互相对比,借以评估各个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对于存在信息瞒报、漏报或者是采取其它方式扰乱、影响劳动工资统计的相关单位、个人,必须要予以必要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将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样不仅确保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严肃性、严谨性,同时也为通过多部门连署办公,为在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型提供实践经验。
(二)提升统计执法监察的执行力,确保信息数据科学完整
借助统计执法检查的契机,开展对劳动工资统计单位数据质量大检查,既能促进基层单位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又能进一步提升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质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些重点单位和部门,结合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提出有针对性、指向性的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具体量化性指标与任务。如果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填报单位遵照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填报口径,对照本单位会计原始凭证、按自然年度取数,做到不重、不漏,按所设项目如实填报、找准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和会计制度结合点,做到数据有效衔接,对“四下”所有填报单位报表实行审签制,当面进行审核签收,发现问题立即修正。对“四上”填报单位针对网上直报的特点,加强与基层单位统计人员的沟通和指导,确保企业正确理解报表指标和统计口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针对一些从事生产经营的经济实体、单位以及企业,需要着重厘清其人力资源的基本架构,在进行本单位会计原始凭证复核、查验的过程中,要有效区分派遣劳务工和在电商环境下从事工作的相关人员其劳动工资的原始信息,再将上述人员也完全纳入到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所要求的填报范围内之后,敦促本单位财务工作人员要严格结合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所规定的填报流程,切实完成初审过程中的审核与验收。
(三)提升统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职业道德素养
统计部门作为劳动工资统计的主管单位,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业务技能培训。结合实际情况,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自制劳资模版台帐,下发到各填报单位,要求各填报单位统计模版台帐,分月按季建立好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劳动工资统计台帐,作为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来源和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查询的依据。与此同时,严格约束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全面落实、执行其强与各基层单位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联系机制,要求各基层单位上报统计报表时,对自身的统计数据进行评估,写出评估报告。同时加强报表的审核,对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如有疑问立即查询。
结束语:综上所述,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可以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区域性行政范围内的政策提供精准、扎实的实践信息,确保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考虑到这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根本不可能是一个部门凭一己之力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就需要在以统计部门为主的前提下,借助多部门联动合作,进一步保障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有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