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藏、黑猪经济杂交与饲养制度试验
2021-01-27文生萍
王 杰,王 源,文生萍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2100)
1 试验背景
当前消费者要求猪肉绿色安全、品质好,肌内脂肪含量高、口感好、瘦肉多。市场不仅要有“洋三元”猪肉,还需要一定数量的优质土猪肉。随着我国肉类消费市场的格局逐渐改变,地方猪种选育与利用工作也引起了重视。优良地方猪种重新走向市场,焕发新颜。但怎样合理利用这些地方猪种的优良性状,如抗寒、抗逆、微小等性状,也逐步提上了日程[1]。
藏猪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头长嘴尖、鬃毛粗长、四肢结实、视觉发达、嗅觉灵敏、抗病力强、耐粗饲、善于奔跑、群居性好,适应高原生态环境,基因纯合度高且性能稳定,是一个抗逆性强的高原微型原始地方猪种[2]。
长白山野猪属东北白胸野猪种类,驯化后性情温顺、易饲养、觅食范围广、耐粗饲,肉质风味独特。其适应性、抗病、抗寒冷、抗饥饿方面同藏猪有相同的种质特性。
本文针对当地藏猪养殖场实际情况,对野、藏及本地黑猪杂交组合的亲本繁殖性能测定,并对F1代在70日龄内生长性能进行测定和评价。70日龄以后按原有半放牧饲养制度下,收集了出栏猪的实际销售数据,分析比较胴体重、市场价、成本及毛利的变化,其结果对当地中小型藏猪业养殖企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3]。
2 试验准备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时间: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试验地点:青海省海南州某藏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2.2 试验内容
利用野猪、藏猪、本地黑猪设计生产杂交组合,测定亲本繁殖性能及F1代70日龄自然断奶期日增重。
2.2.1 试验分组 选取藏藏(对照组)、藏藏(试验Ⅰ组)、野藏(试验Ⅱ组)、野黑(试验Ⅲ组)经产母猪各20头,分4个试验组。
2.2.2 测定指标 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初生窝均重、断奶仔猪数、70日龄断奶窝均重、70日龄个体平均日增重。
2.2.3 饲养制度 在合作社原有的饲养制度下,即主要以红豆草(青饲料)和玉米粒为主,其饲养效果差,出栏时间长达14个月以上,并且出现营养缺乏症状。针对这种情况,对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进行补饲(表1)。补饲时间段为母猪配种前14 d到仔猪70日龄自然断奶,共计198 d,补饲饲料为某品牌妊娠料及哺乳料。
表1 各组母猪补饲情况
2.3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处理,SPSS 20.0软件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用LSD法,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3 试验结果
3.1 不同模式下亲本繁殖性能
由表2可知,试验Ⅲ组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试验Ⅱ组窝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窝总产仔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各项指标与试验Ⅱ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知,试验Ⅲ组繁殖性能最优,试验Ⅱ组次之,均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试验Ⅰ组与对照组虽补饲情况不相同,但繁殖性能并无明显差异,说明补饲对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
表2 不同模式下亲本繁殖性能 头
由表3可知,试验Ⅲ组的初生窝均重、70日龄窝均重、70日龄个体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试验Ⅱ组的初生窝均重、70日龄窝均重、70日龄个体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70日龄窝均重、70日龄个体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初生窝均重与试验Ⅰ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组的70日龄窝均重、70日龄个体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初生窝均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知,试验Ⅲ组生长性能最优,试验Ⅱ组次之,均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试验Ⅰ组与对照组初生窝均重并无显著差异,但因为补饲情况不同,试验Ⅰ组70日龄窝均重、70日龄个体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补饲对生长性能影响极显著。
表3 不同杂交模式下 70 日龄内的增重
3.2 经济效益分析
表4数据来源于在同一杂交模式下产生的已出栏猪销售统计数据。70日龄自然断奶以后,遵循合作社原有饲养制度,在荒坡滩地以“放牧+补饲”统一模式完成,12月龄出栏。补饲精料采用玉米、小麦、豆粕、菜籽饼、4%的预混料为主,青饲料以红豆草为主。
由表4可以看出,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虽然头均成本增加,但每条胴体售价更高,表明胴体重为38~52 kg的头均毛利比对照组经济效益较显著。
在当地最受市场欢迎的猪肉产品是野藏、野黑杂种猪,该产品胴体重在50 kg左右,瘦肉率高、肉质好、口感佳,胴体重及价位处于消费者能够整体接受阶段,而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经济效益显著。
表4 销售利润分析
4 总结与建议
该试验为藏猪生产性能杂交提供了初步的思路和一些基本数据,为纯藏猪饲养企业由于猪肉售价过高导致的销路不畅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
但本次试验规模较小,还需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进行F1代后期生长指标测定。扩大试验规模进行验证,探索出更佳的杂交组合,更有效指导当地藏猪养殖业,具备示范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