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01-27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具体限定条件为: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期刊”为载体形式,以“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搜索到1994—2020年的相关文献1220篇(数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0年6月30日),经人工筛选,去掉综述、书评、报道等非研究型文献,共得到1161篇文献用于研究。选取期刊文献主要是由于其刊载论文速度快、内容新颖,可及时反映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方向;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是由于这两个数据库文章质量相对较高,代表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较高的研究水平,同时文献的使用率和被引率较高,更具权威性。
(二)研究方法
Bicomb软件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主要功能是对选定数据库中的文献信息进行读取、提取字段并归类存储、统计,为研究者提供全面、准确、权威的基础数据。CiteSpace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能够帮助研究者快速从大量文献中挖掘关键信息[1]。
采用Bicomb2.0软件和CiteSpaceV软件对样本进行分析,首先使用Bicomb2.0对选定数据库中的作者、研究机构和期刊来源进行分析;其次使用CiteSpaceV形成关键词知识图谱,对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文献的作者、关键词以及研究热点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图谱,进行相关分析,尽可能直观、清晰地展现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文献时间分布
基于1994—2020年发表的核心论文制成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在1994年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大学生素质教育主题文章的数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间共呈现两个波峰,分别为2000年和2007年。
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199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2],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推动下,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至世纪之交达到第一个高潮点;2005年,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增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通知》,增设30个实践基地[3]。在实践基地建设的推动下,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主题的相关文章数量在2007年达到第二个高潮,其后逐年呈下降趋势。
(二)主要研究机构
运用Bicomb2.0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机构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共有1199所研究机构参与其中。截取前二十位,如表1所示,《中国成人教育》编辑部是全国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也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纵观发文所属机构可知,高等院校和期刊是关注与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机构分布较为分散。
(三)作者分析
表2 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以第一作者计算)
运用Bicomb2.0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高产作者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共5人,总共发文15篇,占总数的1.30%。表中各位作者均发文3篇,与表1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研究机构,同时也是高产作者董宇艳的所属单位。整体来看,大学生素质教育主题下作者分布并不集中,这一点与CiteSpaceV软件呈现的该主题下作者合作图谱所示内容基本一致。
图2为CiteSpaceV软件分析得出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作者合作可视化图谱。图2中显示的名单为一年内合作共现次数超过2次的作者。图中节点半径越大表示发文量越大,连线表示该作者与其他学者存在合作关系,连线颜色的深浅表示合作时间的早晚,颜色越浅说明作者之间的合作时间越晚,距离当下时间越近。
从图2可以看出,大学生素质教育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不多,主要是以张存库、王小雪、陈梅、田小平为中心的合作网络,以及以董宇艳、荣文婷、陈杨为中心的合作网络最为明显,说明这些作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但研究发现这些合作关系多为师徒合作或同门合作,合作的价值较小,没有实现跨单位、跨学科的突破。并且,从表2还可以看出,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中,只有张存库和董宇艳与学生或其他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他作者均为独立研究,这表明,该研究领域内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主要期刊来源
表3 1994—2020年大学生素质教育主题发文量前十位期刊分布
运用Bicomb2.0对期刊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共有273种期刊刊载过该主题论文。截取前十位,如表3所示,《中国成人教育》和《教育与职业》是刊载大学生素质教育主题文章的主要期刊,发文总量均在100篇以上。纵观发文期刊可知,教育类期刊是呈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图谱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整合和凝练,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SpaceV软件对所选文献进行关键词处理分析,图示节点越大说明关键词的频次越高。如图3所示,共展现了154个节点和498条连线,其中大学生和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领域研究的两个高频关键词,除此之外还有人文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心理素质、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学校、教育等节点较大的关键词,将以上关键词进行提炼,剔除具有重复含义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等词,以及作为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场所被多次提到的“学校”、“高校图书馆”等词,最终选取“人文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这四大研究热点进行如下分析。
表4 高频词、高中心度词列表
1.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由表4可知,“人文素质教育”的频次为82次,中心度为0.31,是该领域影响力较强的热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可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不同学科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研究以及不同背景和视角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这四个方面。
学者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多以实际情况为主要出发点,结合时代背景和教育水平,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4];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理工类院校[5],除此之外,还涉及医学类高校、艺术类高校以及体育类高校等;不同学科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研究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6]、汉语言文学[7]以及哲学等学科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和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等方面来进行;还有一部分学者是基于网络环境背景以及职业规划[8]、价值链理论[9]、茶文化等角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研究。
虽然已有文献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题的论文逐年减少,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主题应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2.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由表4可知,“文化素质教育”的频次为98次,中心度为0.23,也是该领域影响力较强的研究内容。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一主题展开,涉及不同类型学校、不同课程融合、不同文化影响以及不同渠道保障等四个方面。
学者们围绕该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以不同学校为背景的研究涉及综合类高校[10]、理工类高校、师范类高校[11]和专科类院校[12]等,主要探讨了不同性质学校的特点以及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课程探索方面主要涉及语言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民族器乐课程[13]以及实验教学[14]等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和创新;不同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15]等方面;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保障方面主要涉及基地建设、出版物建设[16]和传媒渠道搭建[17]等方面。
3.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由表4可知,“信息素质教育”的频次为61次,中心度为0.05,也是该领域研究较多的内容。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除了与高校图书馆相结合以外,还涉及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探索[18]、评价体系建设[19]以及网络和信息时代背景[20]下的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信息素质教育与信息时代相呼应而出现,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信息知识、熟练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环境,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之一。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高度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减少,不过,信息素质教育在当前仍有开展的必要,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第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学生适应智能时代教育教学的基础环节;第二,在很多贫困及偏远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仍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有待加强。
4.心理素质研究
由表4可知,“心理素质”的频次为22次,中心度为0.1,也是该领域研究较多的内容。经关键词频和中心度综合考量,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读,我们发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方法探索[21]上,除此之外涉及体育专业大学生[22]、少数民族大学生[23]、师范类高校以及高职院校等不同群体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同时也涉及了心理素质的课程建设[24]、艺术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创新[25]等内容。
已有文献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多集中于具体的方法探索,结合当前时代特点进行研究的内容较少,尤其是在物质不断丰富的当下,如何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进一步对上述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图4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图谱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0大学生、#1社会主义、#5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实践(#2人文素质教育、#3心理素质、#4信息素质教育、#6公关教育)两个方面,结合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归纳为如下两个主题:
1.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渊源研究
高等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始于1994年(如图1所示)。提到为何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素质教育,王义遒先生给出了如下三个方面的解释:其一,素质教育符合我国教育规律。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规律[26]。该规律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使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其二,文化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高等教育从1952年院系调整和全面学习苏联模式以后,重工程技术轻文化素质虽是时代使然,却给整个高等教育带来了偏失,所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素质教育意义重大。其三,文化素质教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27]。
2.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除了理论研究之外,学者们更加关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并对如何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作了较为充分的探讨。
1995年,华中理工大学召开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究会正式提出“加强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自此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而通识教育在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庞海芍教授提出,由于缺乏精心设计和政策激励,通识选修课普遍存在“结构乱、内容杂、质量差、地位低”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她认为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造“才”到注重育“人”、从注重“教”到注重“学”,在素质教育思想统领下,建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范式[28]。
除了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之外,我国高校还通过鼓励学生发展社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开展素质教育,同时学者们还就大学素质教育与高中素质教育的衔接问题展开了讨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之外,更要结合新时代及后疫情时期的特点,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价值观引领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研究前沿分析
为分析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信息,通过CiteSpaceV软件导出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突现词图,如图5所示,大学生素质教育主题下共呈现23个突现词,按照突现词起始的时间顺序,1996—2007年间共有18个突现词,“大学生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综合素质”、“信息素质”、“人文素质”等反映了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校园文化”等反映了这一阶段的研究视角;“学校”和“图书馆”则反映了这一阶段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途径和研究场域。
2008年至今该主题下的突现词较少,2010年出现的“对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阶段的研究侧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问题的解决与对策;2011年突现的“人文素质教育”和2014年突现的“素质教育”与前述突现词有一定的重合,说明该阶段的研究在已有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深入;2013年突现的“高校”则说明高校仍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2016年突现的“茶文化”是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但持续时间较短,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所选数据库的发文量也十分有限,该部分内容主要探讨了茶文化对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哲学、伦理学思想,其作为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特殊文化形式,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四)发展阶段划分
由图6可见,1994—1995年基本无关键词节点,1996—2000年关键词的节点呈密集分布,属于研究的热点时区,2001—2010年关键词节点分布相对较少,但是仍然呈连续分布态势。本研究根据年度发文量(图1)、时区视图(图6)、相关政策和重要学术会议,结合文献阅读,将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划分为1994—2000年、2001—2007年、2008—2020年三个阶段。
1.1994—2000年:初步探索阶段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29]这是我国中央文件中第一次出现“素质教育”概念。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也从1994年进入初步探索阶段,从图6可以看出,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在1996—2000年这段时间的关键词非常密集,结合图1可知,这段时间学者的发文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这一阶段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诸多热点,人文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心理素质等研究在1996—2000年这一时期陆续呈现。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热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索,涉及诸多方面和诸多角度,并提供了诸多实践路径。
2.2001—2007年:逐渐成熟阶段
结合图6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关键词呈现的密度降低,但图1显示学者们的发文量先后出现两个凸点,说明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已经进入常态化、系统化阶段,研究主题和内容没有过多延展,但研究的深度要高于初步探索阶段。观察图6我们可以发现,“途径”是这一阶段较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由此可知,在这一阶段,学者们重点探索了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力求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键词的出现,则说明这一时期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融合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3.2008—2020年:略有趋缓阶段
从图6可知,该阶段的关键词相对稀疏,研究重点基本与前两个阶段保持一致,只有零星的“茶文化”、“网络文化”、“理工大学生”等关键词的出现,说明该阶段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延展,但整体研究重点并未出现较大变化。结合图1,可发现在这一阶段发文量呈逐年递减趋势,表明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进入了趋缓阶段,同时研究热度有所下降,研究视角、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均有待创新。
四、结论与展望
1994年以来,学术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拓展,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还应持续深入,研究者应在研究视角、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
研究视角方面,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特色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新媒体经济、新冠病毒、生活压力等,都对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热情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冲击,素质教育的研究也应结合时代特色,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
研究主题方面,要更多关注心理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让研究主题更为多元化。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者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在未来的研究主题中,应继续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与时代相结合,拓展更为丰富多元的主题,进而探寻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实践路径。
在研究方法上,应运用智能科技为其赋能。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相关软件、数据平台、智能技术等进行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进一步提升研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