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快车”
——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公共服务新融合的研究
2021-01-27肖玲玲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
肖玲玲 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
一、前言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在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有益探索和核心内容,其衡量标准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以群众的体验感作为改革标准,以群众的获得感评价改革成效。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发展中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势在必行,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政府提供市民提高文化素养,提升自身素质的公共服务场所。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创建的“悦读快车——孩子们的流动图书馆”项目结合了自身资源和特色,传递给用户一种综合性的价值和信誉承诺,实现对图书馆服务感知质量及关系质量的承诺,满足用户对图书馆优势服务的期望,增强更多用户的阅读幸福感。
二、“悦读快车”项目内容
2016年11月,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与芬兰通力百年基金会共同联手,实施了国内首个由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开展的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悦读快车——孩子们的流动图书馆”项目。该项目由商业机构提供人员、设备和车辆,图书馆负责配送图书、培训人员、策划组织活动,将集装箱车改装成流动图书馆,满载少儿图书驶入偏远学校和外来务工者子女学校,通过互联网实现学生在车上凭市民卡便可借阅图书,将未成年人喜爱的图书和活动送到相对偏远的中小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让那里的师生也能够便捷地获得更多图书资源,享受阅读之趣。
通过社会公益力量的集结,进一步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触角,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城乡偏远、薄弱学校的师生提供便捷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充分调动社会公益力量,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丰富借阅服务形式,旨在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有效缓解偏远学校学生和外来务工者子女“看书难”的问题。
三、“悦读快车”在公共服务新融合下的价值体现
“悦读快车”依托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的特色文献,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宣传,举办相关的读者活动,以实现对馆藏文献的有效利用和对读者进行最广泛的宣传。定位于创造更加高效的知识和智慧交互方式,以从“最多跑一次”到“最短跑一次”理念服务于读者。
(一)创新“公益+公共服务”新模式
项目开展进行了社会公益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全新尝试,开创公共图书馆服务新模式。由基金会提供人员、设备和车辆,图书馆负责配书、培训、活动策划,融合资源打造流动图书馆,通过设计、合作互联网相关平台,对流动图书资源进行扩展利用,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享受图书馆服务和“悦”读乐趣,将未成年人喜爱的图书和活动送到他们身边,引导未成年人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使用图书馆。通过班级阅读和开展丰富生动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爱看书、看好书的良好习惯。
(二)开创图书馆公共服务新格局
图书馆公共服务受地域影响,辐射面局限在周围居民,城乡地域差异性的客观事实存在,政府投入方面必然有大有小,往往偏远地区图书馆数量少,藏书量缺,少儿得不到充分的图书阅读资源,并且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相对城市家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更不能积极地引导他们将知识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解决偏远地区图书资源差距现实问题,根据不同类型的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随时调整服务方向、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调换图书种类,有针对性地保障边远地区读者尤其是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基本阅读权利。
通过阅读者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以精致化、品味化、乐趣化和个性化为特点提升读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实现从服务为民理念的提升,从文化创新的高度和文化情感的方法上来提升服务对象对偏远地区图书资源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
(三)打造线上、线下有效融合,节约成本
“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为新时代“兴文化”所要求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供了发展新通道,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智慧要素在全域空间内实现系统化和立体化的融合,使信息技术服务于项目建设。
将图书馆的线上、线下服务进行有效融合,宣传“课后也精彩”数字资源平台,打造“互联网+悦读快车”模式,解决现阶段区域间少年儿童图书阅读平衡发展问题,让偏远地区少年儿童也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阅读资源。
由于流动图书馆不需要馆舍等基础设施,所以大大降低了图书馆的运营成本。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读者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借书、还书,这种形势下项目解决了这个难题,让读者可以“最短跑一次”地接受图书馆的服务,这既节约了读者的时间成本,也从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读者的购书成本。
四、小结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知识经济席卷全球的大潮中,将有更多的人爱上阅读,而“悦读快车”也必将以其灵活、快捷、方便、主动、绿色等优势,极好地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图书馆覆盖率不高的难题,满足基层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让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享受到普遍均等、无差别的信息服务,营造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共建共享图书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