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观路径的研究
2021-01-27刘杨雪莹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刘杨雪莹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引言: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呈现出异化、裂变的趋势。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需要重点落实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特别是在不良“校园贷”、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网络信贷支付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观的现状分析
第一,盲目信用消费。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网络信贷支付得到了大范围应用,提升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便利性。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制力较低、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等因素,出现盲目信用消费的行为概率较高,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1]。
第二,重视物质享受。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偏低,因此更加容易受到物质诱惑。当前,女大学生主要的日常消费项目包括化妆品(日化用品)、服饰鞋包、食品饮料等;男大学生主要的日常消费项目包括食品饮料、个人爱好等,而有关学习用品的消费比例偏低。特别是“炒盲盒”、“炒鞋”的兴起,使得大学生的物质性消费增高,并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及行为习惯。
第三,存在从众攀比消费。现阶段,互联网以及电商的发展使得网红经济迅速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消费中的商品选择范围更广,但是也导致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名牌与商品档次。多数大学生会在网红的影响下,选择网红喜欢或推广的服装、箱包、化妆品等,甚至还存在模仿网红过生日铺张浪费、“讲排场”的现象。这些消费行为均与我国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相违背,导致大学生过分追求奢华生活,产生从众攀比消费的行为概率更高。
二、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受个人意志支配影响。大学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更为多样,人际交往圈迅速扩大。一些大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性格豪爽、见多识广,频繁参加聚餐活动,且会消耗大量金钱用于追逐潮流与打扮自己,致使其消费支出增大。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心理尚未成熟,极容易受到他人或环境的影响。而在同辈人中,存在错误消费观念相对普遍,因此容易产生以高水平物质享受为标准的错误消费观念。另外,还存在部分大学生为了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而进行畸形消费行为,以此缓解其自卑心理。
第二,高校对学生的消费引导力不够。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对学生的理财与消费教育相对忽视,无法及时、有效引导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此时,高校更加重视贫困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对畸形消费行为的关注投入度偏低。同时,对于大学网络借贷、不良“校园贷”(裸贷)等问题的管控普遍停留在排查与简单教育层面,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管理、分析、教育与引导,致使学生对畸形消费引发的恶性后果认识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另外,从高校层面来看,理财教育的缺乏也导致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偏低,需要重点解决。
第三,社会因素。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商业营销无孔不入,使得人们产生要竭力追赶潮流的消费错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隐性贫困人口”滋生,即并非没有正常的生活来源,但是由于过分追求享受而频繁超前消费(“月光族”或入不敷出)。对于大学生而言,其社会阅历偏低,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错误消费观念的形成。例如,当某消费时尚出现时,存在若是没有及时体验则会被人视为“落伍”、也会被时代抛弃的错误思想。此时,消费成为了一种阶层符号,具体表现为:一些家境好的学生通过消费显示自己的家境;一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利用消费使得自己“看起来”像家境好的“阶层”。
第四,家庭教育的误区。大学生成长与家庭教育关系紧密。大学生的日常开销普遍来源于家长,由于溺爱、“再苦不能苦孩子”、不了解学生日常花销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要求有求必应,使其形成“钱可以来的很容易”的心理,最终产生畸形消费行为。
三、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路径探究
(一)构建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
不良“校园贷”的危害严重,具体包括天价的贷款利息、极端的催债方式以及隐私信息的泄露,对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带来难以估计的影响。基于这样的情况,应当构建起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加大对“校园贷”乱象的整治力度,并建设、落实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同时,学校可以与银行、金融部门合作,推出大学生助学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并形成适合大学生特点的金融产品,以此满足大学生的合理消费需求[2]。换言之,就是严厉整治“校园贷”,推出正规的金融借贷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尽可能消除不良“校园贷”以及网络贷款的滋生,以此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发挥网络及新媒体的作用
在进行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中,除了要借助传统媒体之外,还要重点发挥出新媒体以及互联网在教育宣传方面的作用,以此达到促进大学生节俭消费观的形成。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高,使得网络成为重要的文化阵地[3]。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占领这一文化阵地,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其在宣传正确消费观念中的职能,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例如,学校可以建立起多个官方微信公众号,包括校/院学生会公众号、校团委宣传部公众号等等,利用推文、图片与视频等形式反复宣传勤俭节约的先进人物事迹,并对奢侈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在校园内部构建起强大的“舆论场”,实现对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纠正。
(三)设置相关教育课程
相比于德育教育、思政教育而言,消费教育普遍被高校所忽视,特别是对大学生正确消费意识及行为的引号极为欠缺[4]。因此,想要更好的完成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就需要设置相关教育课程,并对其课程安排结构进行优化。通常来说,学生对金融学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在高校有必要开设关于理财教育,普及财务知识,加强经济意识。同时,还应当适当展开有关消费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认清、抵制商家制造的各种消费刺激。在教学中,要完成对商家多种商业行为的剖析,促使学生实现理性消费,购买真正需求的商品。
笔者认为,有关于消费教育的内容可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展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单独在思政教育中设定有关消费教育的章节,并依托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观。例如,可以在课程中向大学生讲述基本的理财知识,并组织记账比赛、理财计划设计与结果报告等活动,以此帮助其树立其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引入感恩教育,在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生日、感恩节、三八妇女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学生设置“为父亲/母亲购买礼物”的作业,引导学生利用在日常开销中节约的生活费回馈父母。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还能够规范学生的消费行为,使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四)发挥高校消费教育,推动消费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辅导员是其直接管理者,与大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消费观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发挥出其教育优势,促进大学生理性消费。此时,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求,指导其消费及小额贷款行为,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助学贷款需求的学生,应及时为其提供正规的大学生小额借贷路径,做好资助工作,避免不良“校园贷”的渗入。同时,辅导员还可以依托多种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例如,定期举办有关消费知识的讲座、组织消费观辩论赛、设置消费心理咨询室、举行关于消费问题的主题班会等等,确保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及时发觉与处理,使其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及习惯。
在展开评优评先活动中,需要重点关注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对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及时提供资金支持(结合政策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大学生利用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充足贷款,从而消除使用“校园贷”的行为。另外,应当定期落实对大学生的心理测量与辅导,严格排查拥有“校园贷”倾向的学生情况,防止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在心理辅导中,要鼓励学生面对困难时主动寻求家长与教师的帮助,并对存在异常情况的学生进行上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帮助。
(五)设置多种主题活动
从学校或学院的层面来说,也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完成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包括有关艰苦奋斗的诗歌朗诵比赛、消费知识竞赛等等。同时,还可以与学校的社团、专业学生(例如表演专业、影视编导专业、文传专业等等)进行合作,编排一些有关于勤俭节约的话剧、音乐剧、短视频等等,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也可以将相关内容上传至学校官方的宣传平台中,扩展勤俭节约精神品质的宣传范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消费环境,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消费观观与习惯,实现对自身消费行为的合理安排。
另外,笔者认为,可以积极在校园内推动“光盘行动”。对传统的活动形式进行更新,可以在微博申请“校园光盘行动打卡”的超话,让学生使用“话题+文字+配图”的方式完成打开,并评选“节约先锋”等校园模范。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节约的优秀品质,促进学校社会形象的提高。
(六)打造“线上+线下”网络联动的教育平台
1.建立思政教育网络推送平台
高校应当依托构建起新媒体平台以及社交网络平台,向学生及时推送有关畸形消费行为的反面案例、正确消费观,实现思政教育与消费教育的及时展开,强化学生理性消费的意识。
2.学生消费行为的监控
在依托网络平台监控学生消费行为的过程中,高校要重点把握监控的“度”,平衡学生个人隐私保护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此时,要重点关注学生在社交平台中是否存在过度的消费炫耀行为,并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学生进行畸形消费行为。
3.重要时间节点的消费提醒
在一些重要的电商节日促销前,包括开学季、“6·18”、双“十一”、双“十二”等,需要提醒学生制定购买计划,避免计划外消费导致学生经济负担的增加。
4.构建与家长的沟通机制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日常消费普遍由家长承担。因此,高校应当与家长构建起沟通机制。当发现学生存在畸形消费行为时,需要在纠正指导的同时通知家长,提醒家长控制学生的日常消费支出。
(七)制定异常消费监管预警机制
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构建起针对非法“校园贷”的舆情监管小组,其成员还包括学生干部(学生会成员、团委成员)、班级干部、寝室长、党员构成,对所有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就行监管。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消费异常情况时,要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上报至辅导员,由其展开进一步调查。同时,要完成相关信息的记录,对于存在畸形消费历史行为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与定期检查,避免其再次出现异常消费。
总结: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盲目信用消费、重视物质享受的情况严重,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充分发挥网络及新媒体的作用、开设相关教育课程、打造“线上+线下”网络联动的教育平台、设置多种主题活动、制定异常消费监管预警机制,实现了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推动了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及理财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