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乡贤文化对传统村落文化建设的作用
——以常山县金源村为例

2021-01-27浙江理工大学310018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乡贤村落村民

(浙江理工大学 310018)

一、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设境况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随后,又在乡村振兴的几次重要谈话中指出培育乡风文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村落建设的过程中,村民素质低下及发展进程的缓慢使人们开始逐渐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受城市利益影响进城打工,乡村人口急剧下降,乡村“空心化”、“老龄化”、“边缘化”等问题逐渐严重。村民素养大部分较低,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消逝,乡村逐渐没落。近年来,虽然村落建设日益被重视,但建设过程中仍有问题不能解决,村落的文化建设停滞不前。归根到底,城镇化带走了劳动力的同时也带走了优秀的思想文化。文化是一个乡村、一个地区的“魂”,村落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在这样的环境下,众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了文化建设。从2015年以来,中央多项文件都提及要加强村落的文化建设,要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弘扬乡贤文化,传承乡风文明。传统村落的文化建设是艰苦而漫长的跋涉,不仅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的支持,更需要将传统的文化代代相传下去,“新”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村落文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和内需动力,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引导村落文化健康有序的传承发展。

二、“乡贤文化”兴衰与重塑

(一)传统“乡贤文化”的内涵与兴衰

乡贤在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中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在氏族部落出现后,老者凭借年轻时丰富的经验与资历,将这些用口头形式传教于下一代,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沉淀,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最初的“尊者”。“乡贤”这一称谓由东汉末年时正式被记载,而到清朝逐渐式微,现今又被我们重视;在词典中解释为:“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乡贤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称呼,但都是指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的精英群体,且具有一定的威望和领导能力;正如汪循所说“古之生于斯之有功德于民者也,是之谓乡贤”1。在传统的旧乡土社会中,一般指出生本地,品行端正、才学过人受父老乡亲推崇、敬重之人。是带领村民择地而居、兴建祠堂、编写族谱、制定族规、家训的贤能之人。可以作为一个区域的引领者,是一个村落乃至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经过无数的实践,当然这种文化是被所有民众所认可的。

文革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残酷“斗争”,乡贤阶层逐渐消失,中国乡土社会乡贤治理结构瓦解,“乡贤文化”日渐凋敝。近年来,城镇快速的发展、城市巨大利益的驱使,国家政策对城市的倾斜,使诸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在城市扎根,传统乡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乡贤阶层逐渐淡出村落发展的舞台,乡村发展相对滞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也已不能满足乡村大众生活需要;新思想及文化的传入,带来了传统民风民俗的改变,诸多优秀的特色地域传统文化被忽视,逐渐没落。另一方面,近些年乡村基层建立起了基层党政组织,乡贤治理村落的结构被取代,“乡贤文化”逐渐退出村落文化的历史舞台。

(二)“新乡贤文化”的重塑与优势

“新乡贤”不同于传统“乡贤”的含义,与它最大的区别在于范围更加宽泛,只要对村落建设有贡献,它可以是离乡多年的有志之士,可以是事业有成的年轻人,学士渊博的学者,亦可是海外华侨、企业家。只要是对现在村落现代发展有帮助的,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有才学、能力的且愿意为村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新乡贤”;他不再是村落的领袖人物,更多起到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新乡贤文化”则是一种结合地域特色和风俗教化、乡村治理等特色文化的文化形式。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它是在吸收传统乡贤文化精华及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赋予新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人才及道德模范的言行为示范引领,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涵育文明乡风、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共同富裕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

随着党中央大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乡贤”一词再次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众多有关于乡村振兴的会议中都频繁出现要“振兴乡贤文化”这样的表述,在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两进两回”的行动计划,更是强调要推进科技进乡村、工商资本进乡村,鼓励青年回乡村、乡贤回乡村,发挥乡贤对村落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使“新乡贤文化”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乡村建设的主体就是人,文化的建设需要人人都参与进来,新乡贤文化的“回归”,其一是在构建村落关系上,树立了新的标尺,引导群众,联系组织,弥合传统村落振兴中的矛盾,平缓乡村改革进程,提升村落的德治水平;其二是在乡风民俗上,加强传统村落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繁荣复兴村落文化,焕发村落文明新气象;其三是在村落治理上,引导村民进行自治实践,健全和创新村民自治新机制;其四是在村落文化上,新乡贤文化的存在,是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探索性实践,具有非凡意义。在舆论、政策及经济的支持下的今天,新乡贤文化开始重塑,必将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强有力抓手。

三、金源村文化建设现状

金源村位于常山县东案乡西北部,是一个由血缘氏族构成的传统村落,根据光绪《常山县志》和《王氏家谱》记载,其历史可推算至北宋宣和年间,是一个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村内保留有宗族文化、书法文化、耕读文化、进士文化等多项文化资源,历史底蕴深厚。在北宋时期,王介家族就以“一门九进士”闻名衢州,其中王涣之还与书法家米芾情交匪浅。在村落内形成了浓厚的进士文化和耕读传家的氛围,并流传至今。近年来,村落以创建“千村档案”为契机,开展王氏宗谱保护挖掘项目,并进行了数字化整理。还有一些富有传统气息的“婺剧”、“王氏帮唱”等传统技艺正在新乡贤的带领下,组织村民自发学习,慢慢恢复往日的生机活力,村落内仍一些承载文化的物质遗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失去了本身传承历史记忆的功能,仍需进一步恢复。

整体来说,村落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未得到全面传承,“一门九进士”文化未深入人心,村落没有恢复耕读传家的学习氛围,古建筑破坏严重,缺乏承载村落文化价值的的物质载体;由于“老龄化”严重,整体素质较低,村落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少部分村民对乡村建设仍存在不配合的心理。需要召集一批“新乡贤”回村做“万金油”,他们曾经在这个古村居住生活,了解风土人情及村民需要,文化水平较高,可以对村落进行抢救性修复,为村民起到榜样作用,组织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建设和保护传承。

四、乡贤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传承村落乡土“新”文化

中国的乡土社会经过历史的洗礼,留下了诸多特色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在的乡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拥有进士文化、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祭祀文化等极赋特色的地域文化。要想这些文化传承下去,必须要有一群思想较为先进的个人涌现出来,带领村民学习、挖掘宣传先进文化,使乡贤文化更符合当地乡风民情,随着新乡贤文化的不断宣传及政策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唤醒了村民的思想觉悟,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加强村民凝聚力及合作意识。在金源村古有王焕之和米芾的诗书交流渊源,由乡贤牵头,村内成立了书法协会,邀请专业书法家现场授课,定期开展书法练习班,村民自发学习,每到节假日,学堂总是人满为患,写春联、临字帖、赏字画,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结合“古建+党建”的形式,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凸显文化建设高地的引领作用。依托村落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乡贤文化的建设,引领村民发挥村民积极性、自主性及认同感,从而进一步重塑村落乡土“新”文化。

(二)培育村落乡风“新”民俗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文化素质的培养举足轻重,乡村建设的最大参与者就是村民,“新乡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草根性”的特点,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更好的联系了群众,用他们最熟悉的方式和文化去感染他们自主学习。当下,在村落出现社会信仰的缺失、人际关系的冷漠时,新乡贤组织大家读报、学习当地特色文化、提倡大家敬重自然,摒弃“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生活中的陋习,团结群众,培育良好的新时代民风民俗。通过开展“乡贤进村”、“乡贤学习会”、“文明家庭”等活动,吸引村民自发主动了解村落文化,学习优秀文化,激发村民的自豪感及荣誉感,主动向新乡贤靠拢,丰富自身精神动力。新乡贤通过对村落建设献言献策、出钱出力、身体力行的教化群众,凝聚民心,形成一种榜样文化,蕴含了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在引领村民建设村落的同时,融入当地的教育习惯,提高村民文化素养,丰富其内涵,也有效的提升了乡贤文化的感召力和创造力。

金源村有宋末流传至今“进士文化”,耕读传家的思想由来已久,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材。但由于近代村落的衰败及人才的流失,村落趋向“同质化”发展,丢失了原有的特色地域文化及民风民俗。通过利用节假日,新乡贤们走访每家每户,用他们熟知的方言俚语关心他们的生活,宣传村落传统优秀文化,逐渐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定期组织村民学习“婺剧”、“王氏帮唱”等村落独有民间技艺,看戏曲、学书法、聊村史、学新风,逢年过节时组织群众在贤良宗祠前演出。在这种榜样精神的感召下村落逐渐形成了互帮互助,自发修缮破旧老屋,保护文物古迹,学习新乡贤文化的优秀民风民俗。

(三)重构乡村文化“新”载体

大部分村落的历史建筑已不符合当今村民生活需要,但却保存着历史留下的文化与记忆,村民大多只能看到眼前的居住需求,随处都能看见将老房子推到盖起来的小洋楼,古村落原有的格局、建筑形制被完全破坏,只留一些残垣断壁,在这样的物质文化遗产里历史记忆已经很难捕捉,也很难再延续村落的文化。另有部分乡村“照葫芦画瓢”,不合理的开发旅游业,对村落原有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新乡贤通过修缮宗祠、庙宇、路、桥等历史建(构)筑物,给修缮好的建筑物植入新的生机,创办乡贤馆,挖掘新乡贤文化资源,激活新乡贤群体活力;对不合时宜的旅游项目进行取缔,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乡贤,吸引资金,保留村落原有的风土民俗、思想文化,将这些独特的物质文化转换为旅游资源,在吸引游客参观的同时,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提升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再生力,也有助于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新载体。也激励着村民自发贡献力量,全民保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

金源村在恢复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尽量还原了村落原有的格局,参考族谱,追溯发展的源头,将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以展厅的形式来向世人呈现,利用修缮好的贤良宗祠及明清古建筑,成立了书法展示馆、进士文化展示馆、宗族文化展示馆。更加具象的像人们展示村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弘扬独具地域特色的乡贤文化,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文化与当代先进“新乡贤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四)构建乡村文化“新”关系

在传统村落治理中,自治是核心,现今村落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乡土社会纽带难以维持,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农村群众自治性组织建设是关键,现今乡村多为留守的孱弱老人,增加了基层干部管理村落的难度,对农村实现自治化管理可谓是雪上加霜。分析我国传统村落现状,正处在村落转型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逼迫着传统乡村文化逐渐走向消亡,乡村的发展不能脱离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乡贤的出现成了乡村发展的必经之路。新乡贤作为乡村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村落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威望,能在乡村自治中发挥到“桥梁”作用,他们可以和村镇官员对话,也是乡村日常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下”像村民传递党和国家新思想、新政策;“上”像各方传递村民最真切的困难及需要,用亲情、乡情、声誉、威望来调节社会矛盾。新乡贤的出现不仅是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领者,更是维系乡情的纽带,带领村民实现自治的最佳人选。常山县金源村的乡贤干部们利用周末的时间,慰问村民,体群众之苦;一些退休的乡贤们自发走进群众,传播“新乡贤文化”思想,让村民行为有圭表、价值有引导、操守有模范,与村民一起发掘符合当地需要的特色乡村管理机制,转变乡村管理方式。

五、结语

“乡贤文化”发展一直在路上,作为我国乡土文化的“经脉”,在历史的进程之中,他展现了多元、独特的文化价值,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丢弃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新乡贤文化”的产生是大势所趋,在传承儒家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的同时,融合新时代的内涵,为村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乡村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抢救了乡村特色文化。

但现今“新乡贤文化”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虽在乡村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大众参与仍然较少;社会矛盾得到缓解,仍有一些村民在面对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现实性问题时无法抉择;对于思想较为滞后的村民,我们仍要号召、引领、普及,发挥“新乡贤文化”的示范作用。在舆论与政策都推动其发展的今天,我们重视“新乡贤文化”的培育,那未来是否会像传统“乡贤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落寞呢?如何让其一直焕发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新乡贤文化”正逐渐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新时代村落的发展,反哺着乡土社会,推动着乡村振兴的步伐,成为我国乡村建设的指向标。

注释:

1.明·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卷20《永嘉考名宦乡贤祠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7册.

猜你喜欢

乡贤村落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油画《村落》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