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教师的课程领导

2021-01-27上海理工大学200082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校本领导

(上海理工大学 200082)

近年来,课程领导已成为学界和教育界重视的问题,关于课程领导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在相关的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仍旧围绕校长作为主体展开研究,而对于教师在课程领导中的角色和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忽视。在当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之间的双向沟通,做到城乡教育优势互补,有效改变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是当下农村地区的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出发,针对农村地区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何以教师的课程领导为切入点,通过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农村化的方式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发展农村特色教育。

一、课程领导的内涵

关于课程领导的定义众说纷纭,本文采用郑东辉等对课程领导的定义,即课程领导“是运用领导的理论、方法、策略与行为来完成课程范畴内的任务,以更好地理解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以达成课程发展的根本目标:提升课程品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学生的学业成就、再造学校组织和文化”。课程领导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以命令、指示、监督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更加强调运用领导的理论、方法与策略完成教学活动,“将课程活动视为一种课程领导者与所属成员共同探究课程问题的互动过程”目的在于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置,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课程领导

教师课程领导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作为课程发展的领导者。无论是班级层面还是教师层面,教师课程领导都要求教师承担课程领导责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有课程领导的意识和热情外,更要具备参与课程领导的一定的潜质。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课程领导实施的差异。

(一)城市的教师课程领导

首先,城市教师课程领导的教育投资大。城市在教师课程领导的教育经费、师资队伍和办学物质条件的投入上都远远大于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师进行课程领导的能力,教育经费和办学物质条件则直接影响开展课程领导的进度进展。其次,城市的课程领导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国家教材的编写更贴近城市生活,使得城市地区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置上更为便利;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先进的教育设施使得在城市的教学课堂中可以使用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而先进的教学方法又与国家教材和学生自身生活的城市生活相匹配,这大大的减少了城市的教师课程领导在实施中的阻碍,使得城市的教师课程领导比农村的教师课程领导更快人一步。

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优于农村地区,如何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通过减少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来加快农村的教师课程领导的步伐是重要的一方面,但城乡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缩小,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教师应该如何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掘农村地区的特色,结合国家课程,使国家课程农村化、校本化、特色化、个性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课业成绩,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农村地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困境

1.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的观念错位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都是教育的硬伤,在农村地区尤甚。在“考试是走出农村去往城市的唯一道路”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农村地区人们将“升学率”视作评判学校优劣和教育成果的最高标准,导致其他与考试和升学不相关或关系较小的内容则不同程度地被忽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和实施一直无法得到相应的重视,教师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课程“就是在课程表上罗列的学科科目以及相应的教材、教学参考书等教学材料”,还有部分农村教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持反对和观望态度。农村地区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错位是阻碍国家课程校本化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

2.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

课程领导之所以在农村地区实行起来更加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师资队伍的差异。和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所接受的资源条件少,缺乏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的理论与技能。农村教师大多通过自己对于课程的理解去开发课程,往往造成校本课程流于形式,或者内容较为肤浅。

3.农村教师无法理解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真正意义

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开发是将农村特有的资源与学生的学习联系在一起,通过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课程校本化对每一所农村学校来说都应该有其独特性。但是很多农村教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意义,很多农村教师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为了应付学校以及上级的检查,即便有一部分农村教师可以认识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意义,却苦于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国家课程融入到农村教学中,使国家课程具有乡村化、特色化、校本化、个性化。他们对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意义和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三、农村教师的课程领导

(一)农村教师在国家课程校本化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从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生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时刻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生活领域的各种有意义的背景,并以此去改造‘给定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基于班级学生不同的特色,基于国家课程因材施教,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益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新课改实行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尽管国家的开发主体通常是专家,但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必须是教师。教师不再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命令者和监督者,而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农村学校具有鲜明的乡土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独特性,而每所农村学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每所学校的学生也个性迥异,因此国家课程不可能适合每一所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所以,面对国家课程每一所学校都需要进行适当转化,以适应本校学生的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在地理位置、经济支持、教育资源和教育政策等方面较城市地区存在劣势,因此农村的学校和城市的学校差异较大,不宜和城市学校一样照搬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国家、地方层面为保证公民素质教育所作出一般性规定,反映的是符合大众利益与共识的教育内容”,所以,农村教师在进行课程指导和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国家课程的弊端,充分发挥农村学校所在地独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当地现实生活为中心,传授建设农村的新知识;通过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

(二)农村教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的原则

1.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一致性

农村学校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在体现农村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基础上,更要保持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与国家课程目标的一致性。不管以何种方式体现农村个性和特色,都不能违背国家课程目标。如果校本课陈和国家课程目标不一致,对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不仅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反而会阻碍国家目标的实现。首先,要做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统一、整合。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地区的资源、特色直接附加于国家课程之上,而是要在原有的国家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国家课程和农村资源进行拓展;不模仿城市的课堂模式;结合农村地区的特色,对国家课程进行有机补充。其次,要“处理好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关系,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将二者结合起来”。农村地区特有的乡村风貌、历史古迹和民间习俗为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但是趣味不代表忽视科学。要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趣味学习,在趣味学习的过程中坚持科学性。

2.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要体现农村特色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要体现农村特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课程要具有农村性。农村的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在对农村学生进行教育时,除了要照顾到能够顺利升学的学生,还要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处于较大劣势,所以势必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升学而投入到建设农村的行列中来。这就要求在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中,要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国家教程和农科教有机整合,开设农村特色教程,为国家培养建设新农村的接班人。第二层含义是校本课程要具有特色性,即具有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当地的乡土文化。一个地方的特色是这个地方的文化的显现,乡土文化渗透在农村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产生持久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于农村乡土文化的教授对乡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中,要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正确看待乡土文化,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发展的有益的乡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对乡土文化中的糟粕也要理性看待并坚决摒弃。

3.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要具有实践性

和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特有的乡村风貌、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有利场所和条件。农村的校本课程除了像传统的国家课程一样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外,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学习的灵感。实践生活和教材文本相比,更加真实、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迸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城市教学更多的依靠文本、图画、语言、视频和其他教学设备传递文化、教授知识,农村学校虽然不具备城市学校丰富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但可以深入乡村生活的实践,在农村的生活实践中寻找问题、探究问题,主动学习,在农村环境和农村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理解农村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农村和家乡的热爱。

农村教师在多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中体现实践性原则时,要打破校内学习、校外生活的界限,“使得乡土文化课程体系从内容的选择到组织、实施、评价都能够充分的利用乡土资源”。突破场地的界限,无论校内还是校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农村资源都可以纳入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中,使其成为农村教学的教材;突破身份的界限,不论教师还是学生,亦或是农地里耕作的农民,只要能教予我们知识和文化,都可以做学生的“教师”;突破教材的界限,不只是教材文本,农村文化、民间风俗,甚至是生活本身都可以做农村教学的“教材”。在对国家教程校本化进行改造时,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要想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异,必须走出长期以来对城市教育模式的效仿之路,农村要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充分开发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国家课程农村化、校本化、特色化、个性化、实践化,开发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领导之路。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校本领导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