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票据领域的应用机理与风险研究
2021-01-27赵淑鹏
赵淑鹏
(华融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分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41)
区块链技术为未来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特别是在数字货币、智能制造、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信任成本高的痛点,成为理论界和金融实务界关注的重要方向。各方试图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金融场景,特别是在票据领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等特性,有助于在技术层面防控票据风险。上海票据交易所、浙商银行、美的集团已经开展了相关尝试。正确对待区块链技术,不仅需要市场多加重视,更需要大众的理性思考。本文基于此,首先介绍区块链技术在票据领域应用的作用机理,接着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剖析区块链票据的风险防控,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引起普遍关注,相关研究也持续升温。多数学者高度认可区块链技术,认为区块链应用于金融业是一个巨大的颠覆性变革,前景不可估量。De Meijer(2015)、Di Gregorio(2017)认为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减少金融业务交易时间,提高金融业务交易效率,抑制金融业务服务成本。郭艳(2017)、孙国茂(2017)等学者就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其在金融行业有较大应用空间,包括但不限于支付、清算、票据、供应链金融等。
针对票据业务中的风险和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徐忠、姚前(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在票据市场有较好的应用场景,主要体现在区块链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票据交易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安全性。马理、朱硕(2018)认为在票据市场应用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对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假票风险的规避。
在票据领域中引入区块链技术,有许多机遇,但与此同时,风险和问题也逐渐显露。Hemangi(2016)、Bott and Milkau(2017)认为在票据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需要注意法律风险、监管限制、操作安全和数据保护等现实问题。张群辉(2019)认为票据区块链的匿名性会滋生洗钱、恐怖犯罪、网络欺诈等系列新型网络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风险。Salmony(2016)、李淼焱等(2017)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潜在的风险点,比如数字货币风险等。
二、区块链技术在票据领域的应用机理
区块链技术在票据领域的应用机理,主要体现在降低票据贴现时间成本和票据支付成本,具体如下:
(一)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票据贴现时间成本
传统票据融资模式中的开票和承兑环节,需要企业、银行、央行支付结算中心等多个主体进行信息的反复验证,加大了审核的时间成本,降低了承兑的业务效率。在后端的提示付款和付款环节,效率低下使得提示付款和付款环节并不能真正做到即时清算。而在区块链票据融资模式中(本文通过实例说明),银行a将根据出票企业甲提交的票据签发申请和电子证明材料,在全网进行信息验证,一旦其他节点验证通过,则银行a将对该票据的承兑在全网进行广播。而银行b将根据这个信息,同意企业乙进行签收,同时将该票据出票信息在全网进行广播。区块链票据的开票与承兑环节如下页图1所示。完成开票和承兑后,企业乙将委托银行b发送提示付款指令,银行a将根据该指令向银行b付款,整个操作过程均在全网进行广播。区块链票据的提示付款与付款环节如下页图2所示。
需注意的是,下页图1、图2仅为区块链的部分抽象区域,图中的其他节点是指在区块链内的其他交易者和市场监督者等和本次交易无直接关系的节点。
综上,在开票、承兑、提示付款与付款的任一环节,票据交易全部操作都在区块链上完成,不需要经过央行支付结算中心和接入支付清算系统,票据贴现的效率将显著提高,大大节约了票据贴现时间成本。
图1 区块链票据的开票与承兑环节
图2 区块链票据的提示付款与付款环节
(二)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票据支付成本
目前的票据业务效率不高,其中重要因素是支付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监督方面,因为票据的相关信息仅仅存储在央行支付结算中心,各个商业银行只有接入央行支付结算中心才能对票据进行查询和验证,但是由此可能会产生额外的代理成本。其次,在违约调查方面,如果出票企业甲不能够到期付款的话,央行支付结算中心的系统就需要慎重判断企业甲的违约动机,而违约的调查成本过高,调查程序繁杂,很难做到高效率。最后,出票企业的开户行需要对票据交易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在审核过程中,开户行只能依赖于出票企业提供的交易合同等资料,易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因此开户行无法准确地判断票据交易的真实性。在区块链上,由于每一步交易都必须信息公示,最大限度上杜绝了信息不对称,使得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对出票企业进行监督,更加能够保障持票企业的利益。
为了验证区块链技术对传统票据支付成本的降低情况,可将票据的支付成本分为监督成本和结算成本,见表1。
在监督成本方面,由于区块链信息能够在各个节点共享,使得各个节点均能对出票企业的资金流向和票据流向进行实时监督,客观上约束了企业挪用资金、改变资金用途的动机,同时也降低了成本C1。另一方面,由于区块链的信息修改规则非常严格,一旦出票企业未能按时偿还持票企业本息,则持票企业会将出票企业的违约信息在全网公布,对出票企业的信誉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大大影响其未来的交易和融资。在违约成本极高的约束下,出票企业违约的概率P将会有所降低。因此,监督成本Cn会显著降低。
表1 票据支付成本表
在结算成本方面,相对于传统票据业务银行在核实信息中承担的高成本,区块链技术中的信息共享将极大降低银行的审核成本S1。同时,由于电子票据的运用,交易双方的银行将依靠大额支付系统进行结算,进一步降低清算成本S2。因此,对于票据业务来说,区块链技术有助于降低监督成本和结算成本,从而最终降低支付成本。
根据激励相容原理,需要让所有参与方都觉得有利可图,这就需要分析企业加入区块链的成本收益情况。基于Diamond(1984)的研究,票据持有者的预期回报应当满足以下公式:
其中,Zn表示出票企业经由央行支付结算中心支付给持票人的总额,总票面金额为Kn,C0/2×n表示出票企业支付的监管费用,这部分收益将由央行支付结算中心与持票企业获取。由于Zn≥0,意味着E(Zn|Zn<Kn+C0/2×n)≥0,所以票据持有者总的预期回报将满足以下公式:
此时,企业违约率满足以下公式:
根据弱大数定理,随着票据交易企业数量n的不断扩大,企业违约率P将趋向于越来越小。同时,违约率对调查费用有正相关影响,当企业数量n足够大时,违约率P将非常小,而调查费用C0变小,每个企业平摊的监督费用将显著减少。因此,票据交易者需支付的监督调查费随着区块链体系的完善而减少,这将大大降低企业的票据交易成本。
三、区块链票据的风险防控研究
(一)区块链票据模式下的风险分担机制
信息不对称是传统票据业务的潜在风险,其中既包括出票企业提供的资料真实性问题,也包括违约企业资金使用规范性问题。这些问题加剧了传统票据业务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更大的风险。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改善票据业务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潜在风险。按照Ramakrishnan and Thakor在1984年提出的风险分担的金融中介理论,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克服不对称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对于区块链来说,央行支付结算中心系统将联合多家银行、非银行机构形成中介联盟,它们对出票企业的业务资料和资金流向进行多头监督,同时通过节点认证方法共享监督信息,使得整体的监督更具效率,由此各家银行、非银行机构承担的风险将相应降低。
如果每个机构都厌恶风险,那么效用函数U连续可微可逆且有界,当Uˊ>0、U〞<0时,相对应的反函数为ψ=U-1。假设机构为开户银行,β代表该机构在监督出票企业所付出的努力,β=1代表该机构的工作到位,0<β<1代表该机构的工作不到位,β=0代表该机构的工作完全不到位。此外,用事后观测指标γ来代表用户对机构监督工作的满意度,γ=1表示满意,γ=0表示不满意。用户通过对机构满意度的评价来支付费用,从而影响机构的效用。假设用户按照评价高低,支付的费用分别为X、Y,则U(X)=x,U(Y)=y,x>y。
事后观测指标γ与机构的努力程度β客观上不完全一致,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概率(如式6所示)。在只考虑机构工作到位的情况,β=1且0<α<1。
机构对监督工作的期望效应可表示为:
其中R为正实数,表示机构用于监督工作所产生的成本。
因此,如两家机构对两家出票企业进行共同监督,事后观测指标γ将有0、0.5、1三个取值,γ=0.5代表用户愿意认可机构对1家出票企业的监督工作,其愿意支付的费用记为H,则U(H)=h,x>h>y。
根据激励相容和理性人的约束条件下:
则中介联盟的效用U×(β=1)满足:
综上,中介联盟各个机构联合起来对出票企业进行监督的效用将显著高于各个机构单独监督出票企业的效用。
(二)区块链技术对票据风险的防控分析
票据业务主要包括承兑、流转和托收三个环节,对应环节存在的风险见图3。本文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特征,来分析三个环节对票据的风险防控。
图3 区块链可防控票据的原有风险
1.承兑环节风险防控。区块链技术本身具备去中心化、无法修改等特点,保证了承兑环节各个节点信息的及时、准确流转,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能够有效规避以下风险:(1)假票风险。在传统的纸票业务中,“假票”是其中最常见的风险点,即使电子票据业务,仍有少数“假票”混杂在市场中,严重扰乱整个市场。区块链票据能够在技术上保证票据的真实性,压缩“假票”生存空间,防止“假票”风险。(2)信用风险。传统票据业务主要借助线下线上的一对一交流,这种沟通机制会产生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主体的票据信息经过全网审核通过,可靠性和有效性加强,在算法程序帮助下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信用风险。(3)操作风险。传统的票据业务交易流程较为繁琐,需要大量的信息验证工作,存在一定操作风险。而区块链票据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信息的及时传递,从而有效地降低操作风险。
2.流转环节风险防控。对于票据业务来说,需要经过多个流转环节,比如开票、贴现、再贴现等。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流转环节进行业务规范,特别是智能合约的创设能够根据业务进程变化进行及时调整。智能合约可以完整记录出票企业信息,生成独立的数据区块,从而有效规避以下风险:(1)假票风险。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非对称加密的算法,能够提升票据的安全认证,特别是在流转环节,杜绝“假票”流通,控制“假票”风险。(2)道德风险。由于区块链拥有强大的加密技术,能够保证流转环节中信息的完整和安全,杜绝银行或者其他中介机构人员对信息秘密的窃取。
3.托收环节风险防控。由于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可以在票据到期日前自动向承兑银行申请托收,并在托收完成后自动登记并形成数据区块,从而有效规避以下风险:(1)信用风险。交易对手可以按照个性化的需求提前约定交易规则,通过智能合约进行确认,从而降低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2)道德风险。对于出票企业来说,可能存在恶意逃废债务,而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具备较高的约束功能,降低出票企业产生逃废债的道德风险。(3)市场风险。票据业务的底层资产就是出票企业的信用,而在操作过程中企业的信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区块链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到出票企业经营的变化,并根据变化给予持票企业一定的风险提示,降低市场风险。
因此,从票据的承兑、流转和托收环节进行分析,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控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假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
四、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票据市场的建议
尽管区块链技术在票据领域有广泛的前景,其推广应用仍需一定过程,对各相关方建议如下:
(一)政府监管层面
一方面,加快出台区块链票据交易的法律法规,规范区块链票据交易运行,扩大参与主体及交易范围。我国现行《票据法》颁布于1996年,仅在2004年做出了一些细微的修改,对于区块链票据而言现行《票据法》存在诸多不适用的地方,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及时修订《票据法》。另一方面,确定监管范围、监管对象和监管部门,明确各部门权利和职责,避免产生法律纠纷。具体而言,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等机构应构建票据市场监管协调机制,各部门共同合作,完善票据市场的监管规则,为区块链票据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市场层面
首先,我国要借鉴国外相关风险事件的解决经验,开展学术交流,成立区块链票据的联盟,参与联盟的主体越多,联盟的运行效率越高。要征求专家学者意见,设计多种机制运行方案,形成良好的区块链票据调节机制,以保证由传统票据到区块链票据过渡机制的顺利建立。其次,中央银行应主导并协调各方建立区块链票据系统,对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做总体规划,制定科学的信用评级、监管制度,建立一个统一票据交易市场。最后,加快票交所的转型以应对区块链票据的发展。在区块链票据系统中,票交所的主要任务是对主要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线下核实,对重大交易进行监控,保证交易的安全。同时票交所还需要对区块链票据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和升级,以保证系统能平稳运行。
(三)票据交易者层面
对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票据交易参与者来说,区块链票据业务是确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有利产品。建议部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勇于尝试,在小范围内探索业务模式的创新,以及业务运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克服技术或者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难题,反复试验以避免将来大范围推行时出现系统性风险。对于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票据交易参与者来说,应积极在区块链票据系统中进行注册并尝试开展交易,减少甚至不通过票据中介。区块链票据系统能很好地为交易需求者提供方便、安全、可靠的服务,相比传统票据中介,交易流程减少、中间费用降低。此外,对于所有的票据交易参与者,还应遵行区块链社区运行规则,不利用区块链的匿名性来进行“灰色交易”,从源头杜绝非法活动,共同作为良好的参与者来获得区块链票据带来的合法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