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角下传统村落活化路径研究
——以秦岭古道传统村落为例
2021-01-2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120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12000)
秦岭古道是一条集非物质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化复合型线性文化遗产有机体,是一道拥有丰厚历史文化的沉淀的文化古道线路,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线路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整个秦岭古道村落遗存状况进行全面的类型化普查,并对古道沿线的各类传统村落的区位条件进行多重分析,从线性角度进行提出以下发展策略:采用“以线带点”的串联式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结合各村落自身文化遗产资源条件优势,打造片区状的文化旅游集群,从线性文化视角重新阐述和挖掘古道传统村落的整体价值,达到最大限度内的区域整体活化,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一、文化线路概念阐述
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是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现在国内外很多文化线路已是生态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其持久的演变中,对区域原本的生态环境起着必要的廊道作用。秦岭古道传统村落对文化线路形成的影响,既给线路整体的文化价值赋予了深层的含义,又包含了村落自身生态价值的丰富升华作用。这样一条完整的文化线路,不仅包括分布在其内部的传统群落文化遗产传承自身的重量,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结合所蕴涵的互利共生的价值。秦岭古道传统村落文化线路与群众联系密切,文化互为不同但求同存异。在结合了线路各节点的风土人情后,又根据人口、文化分布情况进行了改良优化。
二、秦岭古道村落区域环境概况
秦岭横贯中国大陆中部,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西起甘肃东抵河南,东西延绵1600多公里,南北宽约一百多公里,它像是中国文化的脊梁。人们通过对山中的河谷、地势等开凿,在秦岭开创了五条古道,即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和蓝武道。古道上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类型丰富,各具特色,是我国传统村落遗产的杰出代表。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文化的载体,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除了乡土建筑,古树、古桥等物质文化遗产外,各种宗族礼制、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古道上有所体现。
(一)陈仓道——秦岭古道上最西的一条
陈仓道,也称故道、散关道。是秦岭古道中最西的一条。此道最为平坦的一条,因为它的修建掠过了秦岭山脉最陡峭的一段,所以其路程也相对增加,成为了四条古道中路程最远的一条。此道开辟于先秦时代,汉初已经成为了汉中与巴蜀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交通路线。陕西省宝鸡市位于陈仓古道上,且有两个村落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中:凤县双石铺镇张家窑村,“凤县民歌”是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县河口镇安河寺村,有其特有的河口刺绣、河口灶火、河口秦腔、河口剪纸等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褒斜道——秦岭古道中最长的一条
褒斜道之所以叫褒斜道,其因北处在眉县的斜谷,南处在汉中的褒谷,所以才有了褒斜的名字。这条道路在周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周武王讨伐纣王时,蜀王曾经通过褒斜道派兵相助武王。此外,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故事中的褒姒就是通过这条古道送给幽王的。陕西省汉中市有三个村落被列入了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留坝县城关镇城关村位于秦岭腹地,被称为是古代川陕文化的汇聚之地。乾隆29年曾这里设留坝厅,并前后两次修建城池。江口镇磨坪村位于留坝县最北端,向来有汉中北大门之称。古代磨坪村连接陕南和关中地区,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交通枢纽,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古村落与栈道文化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址。留侯镇庙台子村是三国时期连云栈道的重要驿站之一,景色极其优美,植物种类丰富。
(三)傥骆道——秦岭古道中从关中盆地通向汉中盆地最近的一条道
傥骆道也称骆谷道,是秦岭古道中从关中盆地通向汉中盆地最近的一条古道。由于其地势十分险峻陡峭,所以它的形成时间也是最晚的。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位于傥骆道上,厚畛子镇老县城村,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其曾是清朝佛坪厅的所在地,到今天佛坪厅城规模依然保存完好。1987年市文物专家来此地考察,发现这里遗址规模之大、文物数量之多、雕刻工艺之精湛、蕴藏内容之丰富、自然景观之别致幽雅,在国内外都极为鲜见。令观赏者如梦如痴,赞叹不已。
(四)子午道——距离长安城最近的一条道
子午道始于秦朝,是离着长安城距离最近的一条道,古人将正南正北称为子午,子午道的位置正对着长安城的南方,所以称其为子午道。秦朝末年楚汉争霸,刘邦被迫去汉中就汉王位,所行路线就是子午道。子午道上的历史遗迹有张良庙,其还有一年一度的游神活动。
(五)蓝武道——连接关中地区与江汉地区的交通要道
蓝武道就是蓝关至武关之道,其穿越秦岭,崖悬谷深,沿溪而下,是一条十分的险峻的要道。在战国时代,秦楚之交通就已经赖此。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位于蓝武道上,其中葛牌镇石船沟村是省级的传统村落,村子建于元代以前,其建筑风格以土木结构居多,建筑结构为进深较浅、开间较小、出檐较远,可使用时间长。现阶段的传统建筑还有祠堂、药王庙和张氏祖屋,并且还保持着家“六月六”晒家谱的传统习俗。
三、秦岭古道传统村落活化路径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的活化模型,通过对秦岭古道及沿线的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遗存的探索,现提出:依托文化线路形成的文化旅游圈辅以当地传统特色产业开发的活化模式。
(一)基于旅游模式的传统村落活化研究一直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因子,传统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内容,同时旅游又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旅客消费旅游产品的核心层面,是旅游业作为活化村落发展的手段。留坝县留候镇庙台子村:始建年代为元代以前,代表性传统建筑是张良庙,张良庙花木手杖制作技艺是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庄整体呈现河流星带状布局形。可植入非遗体验、都市休闲、特色民宿、生态体验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村落活化的切入点。首先注重一三融合,产业延伸。将庙台子村打造成为集民宿体验、古村探寻、健康养生的旅游胜地。结合文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挖掘,聘请花木手杖技艺的传承人在村内开设民间工作室,打造文创天堂。
(二)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将自然山水与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留坝县江口镇磨坪村,始建于清代,地势北高南低,群峰环绕。传统建筑数量多达46处,保留了建国后以及清代建筑的整体风貌,在核心景区内对新建建筑的风格、高度等都明确规定。对现有传统民居、农家乐要加强修缮保护,减少拆除,朝规模化、品质化方向努力。江口镇磨坪村境内有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褒斜古栈道,还有24孔栈道遗址,但其深存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未被开发。努力将褒斜古栈道打造为旅游文化节点并定期修缮,使其能长久保持原有风貌;同时将古栈道作为文化符号植入当地的产品中,提升秦岭古道的文化价值。
(三)针对现状居住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的现象可借鉴台湾的“社区营造”模式,优化人口结构。通过传统村落功能产业完善,逐步吸引青壮年、城市居民及创客等人群回迁,使其成为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主力,增加他们对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应以彰显地方特色、文产互促为原则,注重文化传承和利用,建立人与土地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