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技法教学新探
2021-01-27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430074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430074)
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原生态艺术风格的扎染技艺因其明显的手工性、实用性以及情感性更加突显其独特价值。近年在国际服装大师的设计作品中,频繁可以看到扎染的身影。如设计师品牌Mark Gong 2019秋冬成衣、Prada 2019春夏服饰都因将扎染元素作为设计灵感应用于时装成衣与饰品之中而备受时尚人士青睐。扎染也一直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传统手工艺课程。
一般服装设计专业扎染课程时间为4周,共48学时。要在这么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扎染技法,以制作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扎染作品,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尤为重要。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内容颇多,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域存续着富有特点的扎染艺术,而且还要让这些传统扎染从图式符号、艺术审美到搭配方式等在当代进行转化与活用,并通过技法将各种观念、设计形式变成作品。而技法是扎染课程的基础,贯穿于课程始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技法的学习效果决定了这门课程教学的成败。
本文通过笔者在中南民族大学的扎染教学实践,对扎染技法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通过对课程内容精选、传统与现代结合路经研究以及扎染材质语言拓展,形成了一套更高效的扎染教学方法;同时新的探索拓宽了扎染的表现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循序渐进的传统技法教学内容设置
面对繁杂的扎染技法,传统教学模式一般选择一种或两种针缝技法,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扎染学习不能构成体系,对扎染的理解出现孤立化、片面化倾向。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学生基本上不具备独立创作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到学生扎染技法知识体系构建,将技法从简单到复杂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即捆扎法阶段、针缝法阶段以及夹扎法阶段。
(一)捆扎法阶段
捆扎法,一般是以线、绳等捆绑缠绕面料特定局部或整体的扎结方法。捆扎法是扎染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一般适合于抽象图案表现。捆扎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效果却非常具有艺术性,这种技法的优点是易控制,效果好。在学生进入扎染学习的开始阶段,以捆扎法将学生引入,既能让学生理解扎染的制作原理,也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针缝法阶段
缝扎法是以针、线在面料上按事先绘制的图案进行缝制,抽紧从而起到防染作用的扎结方法。针缝法相对捆扎法具有一定难度,但其表现力很强,适合表现形状较为复杂的图形,甚至可以表现精细的具象图案。即使如此,缝扎也不能像绘画一样自由发挥,它同样受到技术的限制。因此在教学中强调设计图案时要注意对图案的概括处理,突出轮廓线的影像特征,结合不同针缝方法学习,目的是方便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图案式样进行自由表现。
(三)夹扎法阶段
夹扎是以木板、竹板、金属板以及金属夹、线绳、橡皮筋等将面料夹在中间,从而起到防染作用的扎结方法。夹扎法的图案会随着面料折叠形状和夹板位置不同而产生丰富的变化,能够形成非常规则的连续几何图案。学习这种技法目的是引导学生摆脱固有思维,理解“扎”不一定都是通过针线完成,借助其他道具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扎染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对技法的探索欲望。这种技法操作简便、相较捆扎法和针缝法制作速度快,非常适合在当代服装面料中使用,适应市场需求。那么在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明白扎染不能局限于技法,而是让技法创造价值。
通过以上三种主要技法学习,虽然不能囊括扎染技法的所有类别,但是却能让学生较为全面理解扎染原理、方法,能在头脑中构建一个相对完整而开放的扎染体系,抽象的、具象的、规则几何化的都有涉及,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融会贯通后就能举一反三。
二、传统与现代技法融合的具体路径
扎染是具有悠久传统的手工艺。如果我们还单纯运用技法去延续传统图案,最后呈现的作品难免让人有似曾相识的陈旧感。正因为如此,国内扎染教学都意识到扎染要适应当代人的审美才会有生命活力,主张将传统扎染图式进行当代转化与活用,但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却缺少具体路径。本课程为学生指出以下实现途径:
(一)将西方构成技法引入扎染
扎染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手工染色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扎染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中往往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西方构成技法是一种研究形式关系的技法,将其与传统扎染技法结合,必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如花卉是传统扎染的常见题材,其严格遵循了对称、均衡的造型规律,形象过于规整单一,色彩仅蓝白两色。艺术审美陈旧,不够时尚。基于此,教学中将扎染纹样中的点、线、面、色彩与现代构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寻找发现传统扎染技法和现代构成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两者技法融合的角度出发,探索其蕴含的现代性与审美特征。再如传统的鱼子缬图案可以与西方构成中点的变化结合起来,通过不同大小、疏密的排列方式等构成聚散形式,既保留了扎染天然的晕染效果又能产生一种时尚美感。此外,针缝法形成的各种线条以长短、粗细、曲直等不同变化排列可以产生多样性的视觉效果。夹扎法及捆扎法形成的各种圈纹可以形成面的丰富变化。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赋予艺术作品强烈的时代特征。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扎染领域,不仅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从技法层面形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思维方式,进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学生利用计算机Illustater软件绘制图案后能非常容易地进行分解,从中提取具有规律性的图案元素,借助西方构成的点、线、面原理进行重新组合,达到规律化的重构效果。还有学生用Photoshop对同一个方案进行不同的色调设计,提前预现作品效果,并从中选择最理想的方案进行制作。在重构的过程中,为了丰富图案的表现力,特别重视将时尚潮流设计要素融入扎染图案之中,这样图案往往能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相渗透的新视觉效果。教师的指导重点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图案的美感,寻找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方式,探寻更具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形式并将其强化,使之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三、扎染材质语言拓展训练
经过前面传统技法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技法,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代扎染,不断进行材质语言更新是个永恒的话题。扎染,顾名思义有“扎”和“染”两种技法,如果说扎是前期设计部分,那么染就是后期实现部分。对扎染材质语言拓展也必须围绕这些进行。只有进行了拓展训练,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
(一)对“扎”的技法拓展
捆扎法、针缝法以及夹扎法是扎染技法的基础,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这些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的扎法。比如借助不同道具的辅助,用圆筒或圆棍推、挤面料扎结形成水波纹的效果;包裹各种硬物形成不同凹凸效果;利用扎、缝、挤、夹时宽、窄、松、紧、疏、密差异造成染色深浅不一的效果等。 这些不同探索形成新的扎染语言,其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扎染在利用捆、缝、夹等各种防染手法防止染液渗入的过程中,面料表面往往出现褶皱,形成具有凹凸感的肌理,具有独特的视觉特征。扎染的美不仅来自图案的艺术效果,特殊工艺捆扎留下凹凸不平的触觉之美也是其魅力之一。这也是拓展扎染语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技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强化这种肌理感,保留扎的痕迹,不用熨平,增强肌理语言使面料更具个性。另外,采用包扎不同形状硬物的方法,能在面料上制造出很强的浮雕效果,既可满足服装设计对面料创新的要求,也可突破面料平面化所带来的单一视觉语言的局限,为传统面料注入软雕塑的艺术因子,创造出浮雕感的视觉艺术语言,实现扎染创新。
(二)对“染”的技法拓展
高校的扎染教学一般采用蓝色染色的单色染法,最后完成的作品往往语言单调,形式传统。教学在“染”的方面创新首当其冲要突破扎染的单色传统。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染色工艺,可使传统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多色扎染还可以利用手绘和扎染结合的方法实现,这种技法是先用各种颜色手绘图案,然后将绘色部分捆扎染色的方法,适合表现非常写实的作品。注染法也是一种实现多色扎染的有效途径。注染法是指先在面料上扎结,然后运用注射器等将各色染料注入面料内的方法。注染法具有费工少、见效快的特点,因此深受学生喜爱。多色扎染语言突破了传统单色的局限, 强调色彩的搭配和色调统一,甚至可以吸收西方绘画中色彩映射感觉,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表现与扎染制作工艺联系起来,强调光影表现和色彩的想象力。通过教学实践对“染”法的拓展,得到的作品纹样生动自然,富于变化,有变幻流动的现代美,也有中国画水墨韵味以及神奇的朦胧美,增强了扎染的艺术表现力。
(三)多重工艺重塑扎染语言
扎染是服装面料设计的选项之一。但其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扎染自身的独立性在服装中就没有扎染作为工艺品那么强烈。为了服装设计的需要,指导学生在传统扎染技法基础上结合面料设计的方法对扎染进行重新塑造很有必要。如运用刺绣、钉珠、褶皱、透叠、拼布、羊毛毡等各种工艺手段自由地表现多种肌理变化;运用羊毛毡的针毡工艺可以自由表现温暖细腻的色彩,突出强化扎染朦胧晕色的肌理美;褶皱、透叠工艺更使得平面抽象的扎染色彩出现结构感的肌理细节,具有强烈的触摸感和视觉立体感;拼布、刺绣工艺让更多的色彩、异质材料组合成为可能,使扎染面料出现新的视觉效果。不同工艺的运用和不同材质的介入,极大丰富了扎染的材质语言。
四、结语
扎染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其强大的生命力历经千年依然存活于人们的生活。近年,将传统扎染应用于服装面料设计的案例频频出现,扎染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在此社会背景下,对扎染教学有迫切的需要。而本文对扎染课程基础的技法教学做了较深入的探索与拓展,以期让技法教学更好地吻合当今时代审美标准和需求。同时培养掌握扎染技法的创新型人才,传承和发展这门古老的技艺,让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