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非遗文化传承探析
——以寿州窑陶瓷技艺为例
2021-01-27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32007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32007)
一、相关背景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再到分批次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设立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后,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出《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再到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召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评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可以看到,近几年非遗文化传承工作逐步开展,建设内容也越来越详尽。足以见国家对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视和稳扎实打,不少非遗产品、非遗文化活动、非遗传承人已然来到了老百姓身边。在众多的非遗相关活动中,传统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再现,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被激发了兴趣。这对于非遗文化传承来说,部分非遗项目(传统技艺类)面临的后继人员不足、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都有可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2017年3月国办发〔2017〕25号文,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工艺跨越广阔的地域、涉及多个学科、来自多个民族,总体品类繁多,包容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老百姓的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传承与发展传统工艺也将是涉及到物质精神文化方方面面的大事。文件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发展非遗文化传统工艺,是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寻传统工艺的历史,汲取精华结合现有的工艺技术和多元市场等开拓创新,为老手艺找到新思路,让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让老一辈手艺人身上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支持各地将传统工艺纳入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和中小学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体验和比赛,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指出了学校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责任,为非遗文化传承在高校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如何在高校融入非遗文化知识和技艺
(一)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的必要性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非常必要。这是因为:一来高校学生受过多年基础教育,有一定文化基础,无论对非遗文化的知识认知还是重要性的认知等会更深入。二来,艺术专业教学中的课程开设与非遗文化中个的传统技技艺项目有更多的契合点,便于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融入非遗文化教学。此外高校学生自主性更强,思维逻辑更加缜密,各方面融合可能性大,学生们即将走入社会,更容易在非遗文化传承上创造价值。
(二)在高校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内容的几点建议
1.提高教师的非遗文化认知
对学生进行非遗文化教育首先提高教师的非遗文化认知程度。就寿州窑陶瓷技艺来说,可以通过专项的参观学习、主题论坛等活动和自学等方式普及寿州窑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寿州窑发展现状,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系部和教研室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确保非遗文化传承内容占有一定的教学比例,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与非遗传承人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寿州窑陶瓷技艺发展的实时状态,不断完善认知体系,保持与市场的连接。
2.逐步调整教学方案,合理融入非遗文化内容
要在艺术相关专业长期有效融入寿州窑传承内容,就要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修改。陶瓷专业直接开设寿州窑陶瓷课程,非陶瓷专业要做到合理融入,各阶段过渡自然有序,整体严谨务实。具体可以分以下几步:
(1)在课程中逐步添加非遗文化内容,形成本地非遗文化知识的有效渗入。这些内容和课程要有合理的连接,比如在美学课程里介绍寿州窑的传统器型、纹样;在景观设计课程里介绍寿州窑陶瓷的材料与工艺等。
(2)在课程作业和考核中设置寿州窑主题设计。例如在包装设计课程里要求学生进行寿州窑陶商品的包装设计,书籍设计课程中完成《寿州窑作品鉴赏》图书的封面设计任务等。让非遗文化传承不只是走形式和一句口号。非遗文化的作业考核也是课程项目化、项目真实化的重要途径。优秀设计作品可以提供给相关机构,进一步修改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真实课题锻炼,商家也得到了创新的设计方案,可谓一举多得。
(3)增加寿州窑陶瓷的实践课时。在课程的实践学时内适当融入寿州窑陶瓷的体验内容。寿州窑属于非遗文化中的传统技艺类,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技艺,在懂得如何制作的基础上传承与发展。实践课时的体验能够将非遗文化的理论内容具象化,拉进了非遗技艺与大学校园的距离,加强学生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和操作能力,提升创作热情。
(4)设计创新非遗产品。随着初步课程循序渐进融入,提高实践融入比例,与相关寿州窑非遗传承机构、企业沟通,共同制定考核任务,学生针对任务设计和制作真实产品,激发学生进行合理创作与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是在传统寿州窑陶瓷基础上的主题创作,也可以是打破原有器型限制的“天马行空”的全新角度畅想,当传统艺术结合当代审美,非遗文化会再放异彩。
3.建立高校和非遗文化机构的有效连接
与非遗文化机构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寿州窑文化传承的阶段性进展和政策法规,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及时调整方向,掌好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舵。
4.开展多种多样的非遗文化活动
在大学校园里,可以发挥校园活动的优势。用活动促进校园非遗文化生长,激发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1)非遗文化进校园
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非遗文化进校园,目前是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园里开花。但在高校校园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触动和影响力。让学生在非遗氛围中受到感染与触动,加深对非遗文化认知、了解非遗技艺、形成潜在的非遗文化爱好者和传承人。
(2)非遗主题展
举办非遗主题展。可以在非遗文化所在省市以大学联合展的方式开设非遗主题展,学生一方面展示非遗文化、观看获奖作品、形成高校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为高校学生的设计作品提供展示空间和机会。
(3)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展非遗技艺竞赛
竞赛是非常成熟的文化交流和技艺、学术促进活动,定期开展寿州窑非遗文化主题竞赛,有益于技艺的交流和提升。
5.加强体验
体验,是加深认知的重要活动。对于高校来说,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不一定都要建设专门的非遗技艺体验创所。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选取城市已经成熟实践中心,搭建校外实践基地。就寿州窑陶瓷技艺来说,利用本地已寿州窑陶瓷机构和大师工作室等开展实践,为有意向的同学提供实践场地,可能更为专业和便利;对于有陶瓷专业的学校,需要进行校内实践的,可建立实践基地、大师工作室。
6.搭建高校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交流平台
搭建高校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交流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形成政策法规及时知晓,资源信息互通,共同开展线上文化活动,促进地域文化发展。无论对于高校间文化交流和进步来说,还是对于非遗文化的深入研究发展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
三、小结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对高校来说是一份责任,高等学校教师科研能力强,高校学生文化基础扎实,创新力足,在高校开展非遗传承的内容土壤肥沃。在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窦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那样的问题,但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的探索、实施、总结、调整……非遗文化传承会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扎根并茂盛生长,并最终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