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与教学研究

2021-01-27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雕塑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00)

中国当代雕塑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在中国近现代雕塑教学体系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近现代雕塑教学方法最初来自于上世纪初向西方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学习借鉴。早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国民政府就开始公派很多留学生去国外学习西方现代雕塑艺术。

客观地讲,由于战乱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以传统宗教雕塑和陵墓祭祀雕塑为主的中国本土雕塑在进入20世纪之后已日渐式微。从五四运动时起到上世纪30年代远赴法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学习西方现代雕塑艺术的先驱们将西方的写实雕塑手法引入中国后,逐步奠定和建立起了中国近现代雕塑教学体系和学院派审美价值标准,使得西式雕塑教学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教学的主流。

从欧洲和日本引进的西式写实雕塑教学和创作方法进入中国之后,在前期的发展阶段曾一直专注于传统写实人物的单线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之后,伴随着社会建设需求的大增,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雕塑专业学科的实用性建设,各大美术及艺术类院校都普遍开设了以写实技法和传统创作媒介为主的雕塑学科,并开始选派留学生、研究生出国深造。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影响,苏派雕塑教学体系更是被系统和完整地引入我们的现代雕塑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坚持数十年的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之路。发展到20世纪中期,已建立健全了以学习欧式古典写实传统为主的中国现代雕塑教学模式。在此之后的中国高等院校的雕塑教学开始关注中国式雕塑教学体系的建立,也开始开设雕塑专业下乡写生临摹传统雕塑等课程。

自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当代艺术潮流强势来袭,对延用了几十年的单一写实教育模式造成了极大冲击。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美术院校教育进入教学恢复和改革阶段,中国的当代雕塑教学开始调整教学结构,由早期的单一写实教学模式开始转变为多方向雕塑工作室。在调整过程中将西方近现代抽象和构成雕塑创作方式引入到学院派雕塑教学中;将材料创作、公共艺术等课程纳入到教学实践中,细分教学及创作方向,进一步拓宽了中国当代雕塑教学的势力边界。

就在中国的学院派雕塑中规中矩地进行教学及实践的同时,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象牙塔之外诞生了当代雕塑艺术,普遍意义上将1979年王克平创作的《沉默》作为中国当代雕塑的开端。当代雕塑从字面意思上来讲,指的是发生在当下的雕塑艺术创作行为及作品。从具体时间线上来讲,泛指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后所发生的雕塑创作行为及作品;从创作内涵上来讲,指的是具有当代艺术价值观,时代精神和创作语言体系的雕塑艺术。

伴随着改革开放涌入中国的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也强有力地激活了中国当代雕塑教育及创作的开放思维。在活跃思想指导和引领下的当代雕塑教学,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进行了多元探索:在吸收借鉴西方现当代雕塑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开始着眼于对中国传统本土雕塑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高等学校雕塑教学的课程设置。在处理传统基础训练与当代雕塑创作潮流之间的关系时,中国的美术院校基本坚持的是在培养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前提下适时地激发创作意识与潜能。常规的雕塑课程设置中,在本科一、二年级时会开设素描和泥塑课程,依然沿用最初建立的,以素描和泥塑,写生人物、临摹古希腊石膏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造型能力。从三年级开始会开设材料教学课程,尝试木材、石材、金属作业,让学生熟悉泥塑之外的各种材料特性,便于学生在以后的个人创作媒介选择上有更多的路径。本科四五年纪时开设创作课程,激发学生的自主独立创作思维,同时将当代艺术的理念引入教学。在前期打下坚实造型基础、熟悉材料特性、了解当代艺术潮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创作优势,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个人创作。

但是在学院之外的当代雕塑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并不像当代艺术在西方土壤中的发展那般如鱼得水,中国当代雕塑直到九十年代都是一种在摸索中快节奏、曲折发展的状态。快节奏的社会发展和潮流更迭使西方当代雕塑在进入中国之后没有及时地完成身份转换,所以导致了西方当代雕塑在不能被完全吸收转化的冲突中与中国本土雕塑逐渐建立起了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学院派教学与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脱节。面对这种状态,中国的高等学校雕塑教学也在努力地消除这种滞后性,通过从民族传统雕塑中吸收资源和养分,将外来的雕塑本土化,创建中国式的当代雕塑教学体系。

伴随着二十世纪末期网络化的普及,信息获取的既时性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成果共享的时代,周边国家在当代雕塑上取得的成绩也对我们的雕塑教学调整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伴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和信息的快速流通,中国当代雕塑教学也向在当代雕塑领域能取得优异成绩的日本和韩国进行学习借鉴,通过这种自我修行和博观约取的方式来构建和完善当代雕塑的教学体系。而我们之前一直坚持的现实主义写实路线也逐步由人物创作为主拓展为人物、动物、构成等多个方向,融合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风格进行教学及实践。

二战后的日本在充足经济积累和民族自尊心、文化自觉的推动下创立了使用现成品及各种物质材料进行创作的,极具禅学内涵的“物派”艺术。物派艺术的诞生使得亚洲当代艺术首次具有了国际地位,并且对中国的当代雕塑教学及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引导了我们的当代雕塑教学从之前单纯的将材料作为创作媒介转变为尊重材料本身,对物质特性进行积极探索与拓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步入亚洲经济强国的韩国,通过在1995年举办光州双年展将装置艺术的主流引进韩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进入新世纪的韩国装置通过将声光电、机械动力原理等纳入它的创作手段,逐步扩充势力范围。中国的学院派雕塑教学也灵敏地嗅到了动态装置艺术潮流的兴起之势,开始了动态装置教学的尝试与探索。如鲁迅美院、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院校都先后开设动态雕塑装置课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

通过不断的对外学习和在文化自觉的内在推动下,中国当代雕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雕塑呈现方式与边界上的拓展;雕塑行为对文化现场的介入与结合;以及与西方当代雕塑潮流的平等对话等方面都出现了诸多发展与转变。在进入新世纪二十年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中,上述这些转变的持续性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同频共生、平行推进的状态。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加等都对中国高等学校既成的当代雕塑教育模式形成了巨大挑战。中国的学院派雕塑教学也迅速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设施配备上及时跟进,根据发展形势适时地进行调整改革,在多元吸收的前提下,将材料发掘,动态装置等方向设为独立专业,开拓出很多具有实验性的教学领域。

伴随着学院派雕塑教学与社会公共需求的进一步融合,雕塑教学逐渐突破象牙塔的局域范畴,开始与社会实践进行广泛结合。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如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将雕塑系与公共艺术学院合并为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也逐渐细化为雕塑、纤维艺术、多媒体、装置等多个教学与研究方向,其他各大美院也先后丰富和细分了各自的雕塑专业方向。

通过梳理各个高校当下施行的教学方法可以将中国当代雕塑教学基本划分为五个大的方向:一是在西方写实造型方法的基础上,注重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与发展。二是关注全球性当代艺术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和艺术价值观,鼓励跨界实验,不受限于专业及材料限制,进行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当代雕塑艺术教育。三是结合社会需求与经济发展,将雕塑教学与公共艺术、景观环境艺术相结合,引入多媒体等手段进行雕塑教学。四是引导学生进行物质材料特性的教学探索,进行传统雕塑材料创作媒介之外的各种新材料和新手段的发掘。五是专门设立传统雕塑教学工作室,鼓励学生从古代传统雕塑中吸取营养,与当下社会面貌相结合,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的古典雕塑创作技法的同时使其在当下焕发新的时代面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便利快捷的信息交流,中国的当代雕塑教育也逐渐融入东亚整体艺术氛围、逐渐与国际接轨。全球范围内雕塑艺术的发展推进与创作手段的革新,以及最新出现的电子编程和3D打印技术使教学转化为实践的可能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很多在传统手工操作中不能实现的创意利用电脑技术或者影音呈像就能将作者的意图传达出来,一些利用计算机和影像技术进行的教学行为也开始发展起来。在这种新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下自由成长起来的,具有开放性思维与眼界的中国青年雕塑家,他们跳出雕塑艺术的传统概念,在作品中广泛融合了雕塑、绘画、声音、光影、机械动态装置等多种表现形式;在不同学科、不同艺术门类之间跨界融合、交叉感染,极大地拓宽了当代雕塑的权力边界和艺术表现力,发展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对雕塑艺术进行重新定义了。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雕塑创作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巨型雕塑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