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互联网视域下创新策略的分析
2021-01-27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163311
(东北石油大学 艺术学院 163311)
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现今数字时代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国家在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到“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以数字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快速发展阶段,技术的创新代际周期逐步缩短,“创新活力、集聚效应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信息技术创新代际周期大幅缩短,更快速度、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技术备受各行业关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国内外教育学者开始关注并探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内在教育领域里面向艺术设计教育的应用案例和应用策略较为缺乏,亟待加强教育界及社会多方协同研究和实践推进。
一、互联网核心技术的理念特征
由于互联网特殊技术运行原理及数据构成形式,使具备了一下几个特征: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可追溯性以及高度信任。互联网核心技术的重要特点包含开放性、安全性和唯一性。开放性表现在互联网中信息存储的区块对所有访问者完全开放,信息存储是点对点的网络存储形式构成;安全性表现在互联网上的存储信息运用数字加密技术进行安全防护,解密私钥信息拥有者是唯一能解释该存储信息的管理员;唯一性表现在互联网中信息存储互联网上的信息是无法改变的,既数字空间内的唯一性。
互联网当前的核心技术多是去中心化、高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其特征首先是去中心化特征。依据多节点网络化点对点链接结构的互联网,没有单独的中央处理设备的管制限制,不受第三方数字平台或硬件设备的影响。通过发挥数字网络的分布式记录和存储的优势,形成各网络节点之间的数据信息传输、访问和管理。其次是共识机制特征。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的共识机制极大促进了数字网络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共识机制使得互联网应用中便无需依赖中心机构来鉴定和验证某一数值或交易。其三是可追溯性特征。互联网中当数据被访问和调用的同时,可以提供数据追溯和信息验证。互联网特有的密码学关联方法,提供点对点区块之间相数据信息可相互追溯功能。其四是高度信任特征。互联网技术具有开源、透明的特性,系统内的存储调用规则和数据内容全网络都能知晓,这也就形成互联网自我约束算法的信任关系。
二、互联网核心技术衍生新教育模式
互联网核心技术变革了教育的课堂模式。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课堂教育,互联网技术将集中教育模式打破,,融入了线上线下非课堂环境下学习教育。在线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等新形态正逐步融入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教学尤为突出,网络艺术设计资源占据课程知识的比重越来越大。“互联网技术允许对高等教育进行彻底的去中心化和分拆”,为互联网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应用提供技术理论的支撑。
互联网核心技术为教育资源数据提供永存条件。互联网技术的共识机制特征,为艺术设计数据的存储和长久保留提供条件。互联网技术提供资源共享性的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数据提供了诸如云空间、大数据库等多元化存储空间,当本地教育系统崩溃时,仍然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存储的相关互联网数据开展修复和调用,这根本保障了艺术设计数据安全性和长久性,最大发挥互联网技术共享技术的应用优势。
互联网核心技术创新教育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课堂的艺术设计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开展数字模型设计后,需要在本地机器开展渲染计算,通常这样是耗时耗力。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网络渲染平台提供渲染功能,大学生只需要提供数字模型,利用网络渲染平台获得理想的设计作品,这个过程构成了互联网+教育生态模式。
互联网核心技术构建教育考评监督的新机制。互联网技术支撑了教育大数据与教育考评的数据化监督行为。为艺术设计教学考评监督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学生拥有记录自身学习经历特色且真实可信的能力发展轨迹档案,对于教育评价、过程监督和差异性培养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互联网核心技术变革新教育体系
多元的供给主体、多样的供给方式、协同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成为互联网技术变革背景下教育生态系统的显著特征。互联网技术之所以被预测会对教育事业产生变革性影响,是因为作为一种数据管理理论技术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原因:课程教育多维化,资源分布区块化,数据运行网络化,考评监督数据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这意味着包括教育学习资源的存储和使用呈现出互联网化的趋势,数字网络的应用加快了艺术设计资源的传递、运算和存储效率,简化学习过程,优化学习途径,让艺术设计教学更加便捷和完善。互联网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效果正逐步呈现,对现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促进重点有以下几点:
1.教育多维化。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办学的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受到传统集中课堂教学形式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组织及效率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深度应用创新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路径,教学课程呈现多维化趋势。通过互联网技术理论的融合改变,传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被打破,为高校构建了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深度三方合作的设计实践支撑平台等多维教育模块,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多维化办学新路径。
2.资源区块化。在艺术设计教育资源建设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共享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存在不足,多依赖于高校自主的教学资源平台,艺术设计教学资源数量较少、更新效率不高、实践性较差,协同外部第三方共建的育人平台相对滞后。互联网分布区块化技术的运用,为教学模块的资源存储、资源更替和资源互联互通提供有利的技术条件,从而保障了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高质量性和高实践性开展,确保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数据网络化。数字科技背景下艺术设计限于计算机应用的瓶颈,即传统客户端计算机完成数字模型的设计制作及后期演算,互联网技术理念改变了传统模式,教师与学生在客户端计算机上完成设计理念和技能传授,设计模型和后期演算由分布在互联中的区块平台提供支持。酷家乐、3D溜溜、云渲染等网络平台促进设计行(企)业和高校的深度融合,已逐步向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全领域覆盖,互联网网络化数据运行技术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浪潮。
4.监督数据化。互联网技术理论催生了教育大数据与教育考评的数据化监督模式。从学习成果可信度、学习过程可追溯、学习过程可监督等维度验证了分布式非集中学习理念与嵌入互联网技术的高操作性,为艺术设计教学考评监督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学生拥有记录自身学习经历特色且真实可信的能力发展轨迹档案,对于教育评价、过程监督和差异性培养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互联网技术改变人们以往对艺术设计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推动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思想的转变。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营造的信息共享网络促进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教育领域应用研究虽才起步初期,但其技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越来越被教育者和学习者所接受,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将会成为互联网+教育生态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