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北宋士人的人格修养及其当代意义

2021-01-27宿迁学院中文系223800

大众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士大夫士人苏轼

(宿迁学院中文系 223800 )

关键字: 传统人格;北宋士人;当代意义

北宋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鼎盛期,在此时代,学术界关于儒家道家人格修养的研究论文和论著不少,对于北宋文人士大夫生活方式及其思想人格的研究也颇多,但是从传统人格的当代意义角度研究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人格的资料并不多。本文拟从传统人格的当代意义角度剖析北宋士人的人格修养。本文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北宋士人群体已经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具有的人格品质,思想观念被传统文化吸纳,从而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一、传统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通常指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倡导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人们一致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高度体现了社会道德的要求和理想。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

成为像孔夫子那样的圣贤是儒家哲学的最高理想。成为圣贤的标准一方面强调要积极修炼主体人格品质,另一方面要求心怀天下,这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内圣是修炼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修养,外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朝以来,儒道释三教并行,理学也紧接着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大学》对儒家的理想人格进行了集中论述,提出了有名的“三纲八目”。以内圣外王为本质的理想人格在宋代以后得到了理学家的普遍认同和推崇。

二、修身(内圣)

北宋建国以后,天下形成了“文德政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北宋士人在道德上有着严格的自我约束。他们十分重视自身人格修养的培养。文人士大夫认为“仁”是自己的责任。欧阳修极力强调“道德仁义,所以为治”,指出“陋巷之士,甘黎藿而修仁义,毁誉不干其守,饥寒不累其心”,强调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境,是贫是富,是贵是贱,都要重操守,尚志节。

北宋士人十分地注重自我反省,淡泊名利。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在致仕以后,北宋士人更多的是抱着“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的心态。为官为政使得他们更加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他们淡泊功名利禄,“读书谋国不谋身”(杨万里《题浩然李致政义概堂》),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浮沉升降。

北宋士人热衷于发扬和维护儒学。他们将自己视为文化主体,向天下宣传新儒学。欧阳修适逢其会,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起到开一代风气、引导儒学复兴方向的作用。他高举韩愈古文运动大旗,提倡“文道合一”。在儒家经典研究方面提倡破除训诂,阐扬义理。

三、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

因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北宋士人以天下为己任,不仅把自己视为文华主体和道德主体,还将自己视为政治主体。他们做到了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并存。对北宋士人来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凝结在心态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危机感驱使士人转而内省,从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寄托,追求个性自由。因此,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不再相互排斥,北宋士人一直在寻找两者的平衡。

我们在界定北宋士大夫社会责任的实现程度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朋党之争确实限制了很多士大夫的权责。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北宋士大夫对天下百姓的格外关注以及对官场黑暗腐败的口诛笔伐。他们这群人使整个北宋社会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苏轼的人格是典型的“内圣外王”人格。从宋朝到今天,苏轼一直被视为偶像。苏轼何许人也?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林语堂也给出一个令人赞叹的答案:“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如是道。苏轼的一生坎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苏轼一生从政,宦海沉浮,在位则尽忠职守,造福百姓,成为旧时代官员内圣外王的典范;离位则吟诗作画,著书立说,遗利后世,完美地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即使被贬,他也始终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苏轼的从政经历使得他养成了恣意旷达的性格。他以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治政实践,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期的偶像,以高尚的人格以及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名垂千古。

四、传统人格的当代意义

人格是文化理想的承担者。所谓人格,是指整体性的呈现于生活中的真实的自我,他包括外在的行为举止和内在的哲学。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外在社会、环境以及主观自身的相互作用。人格具有个性化特征,它体现出一定的韧性,在不同的阶段往往和人们的自我实现感紧密连接在一起。人格之于人,其要有高出其事功者,有重于其学问者,甚或有重于其生命者。北宋士人以内圣外王为本质的传统人格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传统人格有利于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

这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一味地追逐功名利禄,却忘了那一条道德底线。前段时间“翟天临”事件闹得纷纷扬扬,翟天临的论文,几乎可以判定为抄袭。然而这一切只因为翟本人利欲熏心,想要获得众心捧月般的关注度,树立高智商知识分子人设。这件事一发出,不免令人疑惑,社会上还有多少“翟天临”?

在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五季中,有一期说的是北宋时期执政者提倡开卷有益,继承者谨守“祖宗法度”。定都开封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以“作相必须读书人”为国策,确定了“文德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坚持以德树人”。读书育人,优秀的传统人格对于时代的教育都起着进步的意义。所以人们对于道德底线抓得更牢守得更紧。

(二)传统人格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于原创的支持与维护

这是一个新兴的“互联网+”时代。现在的我们似乎是处于一张巨大的网中。大多数作者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他们以为自己读了几年书就是知识分子,他们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创新,难以突破那张“网”。近年来,“融梗”“抄袭”现象层出不穷。很多作者立志于做一名网络写手,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反而应当追捧。可是他们中间总有人混迹于网络,没有原创,把很多其他作品的经典情节糅合在一起成为新的作品,这样的行为只能令人唾弃,终究成为过街老鼠。

也正因为如此,更多人开始明白原创的重要性,更多的人站出来为原创发声。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写手为职业。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文学创作就像炒股票。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思路与新的观点,只是跟着别人的脚步,那么你的股票只会收益微薄甚至亏空。文学创作也是一样,如果你只会搬运、转载,那么你的大脑只会原地踏步。鼓励创新也就是追寻进步。创新可以突破传统思维,是一个国家与个人进步的不竭源泉。

(三)传统人格有利于改善自我,最大程度发挥个人的价值

如今虽然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但懂得“修身”的人仍有很多,而且他们也正在慢慢地有更多的人加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队伍中。传统人格确定了一种导向,就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人生阶梯的一步步的跨越,从员工到经理的过程,从基层公务员到省部级公务员的过程,从士兵到将军的过程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成长起来的,虽然有一定的理想主义的成分,但是但从导向来说,把个人和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统一了起来。在这样的时代下,不论是谁,只要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必定会不断的反思自我,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兼济天下。

五、结语

总之,当代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需构建出自己的独立精神,继承传统人格中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信仰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士大夫士人苏轼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中山君有感于礼
苏轼吟诗赴宴
阅读拙著需要回到历史现场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