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奖项名称汉英翻译问题与对策
2021-01-27浙江工商大学310018
(浙江工商大学 310018)
蔡新法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310052)
一、引言
全球化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逐步建立了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每年各种行业大奖的评定颇受瞩目。我国的行业奖项一般由政府机关评定或由行业协会颁发,其中很多奖项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为了进军国际市场,获奖企业往往会突出宣传各种奖项荣誉以体现竞争力。要让我们的企业走向世界,获得海外顾客的广泛认同,能够体现企业资质的实质信息比口号式的宣传更具说服力。因此,确保外宣材料中行业奖项的英译质量尤为重要。
二、行业奖项译名统一的问题
行业奖项名称英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遗憾的是翻译现状令人担忧。很多大型企业的英文官网上关于企业荣誉的表达杂乱无章,令人眼花缭乱,根本无法向英语读者有效传达关于企业实力的信息。以建筑行业为例,很多大型企业包括知名国企都在努力竞标海外项目,但外宣材料中行业奖项名称英译混乱,甚至有的企业在官网上对同一个奖项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译法,严重影响了海外顾客的理解。
例(1):
原文: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译名1: Zhan Tianyou civil engineering award
译文2: Zhan Tian You Construction Award
译文3: Civil Engineering Zhan Tianyou Prize
译文4: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Zhantianyou Award
译文5: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Zhantianyou Prize
译文6: China’s Highest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Zhantianyou Prize
译文7: China Zhantianyou Prize for Civil Engineering
译文8: Zhan Tianyou Prize for civil works
译文9: Jeme Tien Yow Award for civil engineering
译文10:Tien-yow Jeme Civil Engineering Prize
例(2):
原文: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译文1: Luban Prize
译文2: Luban Award
译文3: Lu Ban Prize
译文4: Lu-Ban Award
译文5: Luban Prize for China Architecture Project
译文6: China Construction Project Luban Award
译文7: China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Luban Prize
译文8: Chin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Luban award
译文9: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Luban Award
译文10: China’s highest Luban Priz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上述两例是企业外宣材料中对我国建筑行业两大重要奖项的不同译名,版本数量之多让人吃惊。“詹天佑奖”于1999年设立,全称为“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是中国土木工程设立的最大奖项。我国建筑行业的另一个大奖是“鲁班奖”,全称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如此权威的行业大奖,海外顾客读到的却是五花八门的英译名,不但无法充分了解企业实力,而且可能会认为中国行业奖项评定混乱,这间接影响了整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上述两例奖项译名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
对不同译名进行分析可发现五大问题:第一,书写不规范,首字母大小写随意,人名拼写尤其混乱;第二,术语不准确,专业术语“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出现多种对应表达;第三,用词不统一,最普遍的差异在于中心词用“award”还是“prize”;第四,结构不统一,有的用介词for连接有的用of结构;第五,改译策略不统一,主要分歧在于“中国”二字是否省译。以上五大问题不仅反映出部分译者语言水平欠佳,更反映出很多译者翻译态度不严谨,对建筑行业缺乏了解。对于承接海外项目的建筑工程企业来说,潜在的客户往往是特别注重工程质量的业主,外宣材料翻译必须准确严谨,奖项名称英译现状亟需改进。鉴于各种行业奖项名目繁多,企业译者数量庞大,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因此,以下两个问题应引起译界足够的重视:(1)奖项名称英译实践中应遵循什么原则?(2)称职的企业译者应符合什么要求?
三、行业奖项名称汉英翻译对策
目前行业奖项英译的无序现状需要有力的翻译原则来进行指导,实现专业化和规范化,从而有助于推动企业和整体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企业外宣翻译就是一种通过译文作为载体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为了保证交际的有效性,交际双方应该达到互明(mutual-manifestness)。互明指的是交际双方共同明白的事实或交际者之间对共同话题的相互明白的表现(Sperber&Wilson,1995:61)。交际双方要达到互明就必须统一译名(赵忠德,2004)。要把奖项信息有效传递给英语读者,实现成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奖项名称英译就必须统一。译名统一就是翻译过程中各学科术语译名固定下来,约定俗成后在译界形成共识,统一使用固定译名,共同遵守(刘法公,2012)。也就是说要把每个奖项名称英译固定下来,要求所有译者形成共识共同遵守,在所有引用同一奖项名称的文本中都使用统一译名。如此一来,英语读者会逐渐形成共同认知,听到或看到统一译名时就可以领会其含义,这有利于提高各大奖项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例如,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英语单词Nobel和Oscar,但我们一看到一听到“诺贝尔”和“奥斯卡”就明白是国际大奖,会对获奖人物和作品肃然起敬,这就是公众对国际大奖的共同认知,统一的英汉译名功不可没。因此,译名统一是奖项名称英译的指导原则。
奖项名称英译绝非某企业的一家之言,更非某企业译者的独立行为。目前混乱的翻译现状应该从整个行业的高度来进行规范,实现译名统一。一个术语的概念要始终如一,原则上要求能指与所指一一对应,即一个术语指称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用一种语言形式表示,不能此一时彼一时(赵忠德,2004)。具体地说,奖项名称英译的译名统一原则包括两层涵义:一为用词统一;二为结构统一。首先,用词统一是关键,尤其是奖项名称中包含的专有名词例如人名,专业术语等,必须准确无误,与人名通用写法和术语标准翻译统一;其次,结构统一是必要补充,尽管同一含义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来表达,但作为奖项名称应体现其权威性和严谨性,结构词序均要一致。
1.名从源主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如何确定统一译名供企业译者们遵照呢?必须注意,统一译名的确定绝不是任意的。专有名词翻译往往会遵从名从主人原则,那行业奖项的主人是谁呢?行业奖项为获奖企业所有,可现实中正是由于各家企业对奖项名称自主翻译,才导致对译名各执一词造成大量译名同时存在。因此,有效确定统一译名需寻求位于各大奖项源头的主人,即颁发奖项的组织机构。刘法公(2009)在研究组织机构译名规范时提出了“名从源主”原则,指译者要从“源头”上完全服从最权威部门公布的译名或名称主人早有的、已确定的英语译名。同样,奖项名称译名统一也可通过名从源主来实现,即由颁发奖项的组织机构确定权威英译名,包括词汇和结构两个方面,所有获奖企业在外宣文本及其他相关文本英译时都直接套用权威英译,有效实现译名统一。以下例(3)中“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同单位官网上对译名各执一词,但通过查找源主就可发现获奖证书上其实已标注了权威英译名,即China Award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因此,所有与奖项相关的文本英译时都应该套用这个权威译名。
例(3):
原文: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译文1: Award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ment of MOC
译文2: Cathay Award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OC
例(1)中“詹天佑奖”也可运用名从源主原则实现译名统一。“詹天佑奖”是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设立的,遗憾的是查找后发现相关官网只有中文版本,并没有提供权威英译名。翻译实践中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寻找“源主”的过程往往并不容易。但是,通过进一步查找会发现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官网上发布了其与中国邮政联合制作的詹天佑奖获奖工程宣传邮册,该邮册是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发行的,且配有中英文对照名称,官方英译名为Tienyow Jeme Civil Engineering Prize,这才是真正的“源主”译名。因此,例(1)中与源主译名一致的只有摘自于中国铁建官网的译文10,即Tien-yow Jeme Civil Engineering Prize。其他获奖企业在外宣翻译时也应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在交际双方之间实现互明,实现成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
2.书写规范
书写规范是对书面文本的基本要求,奖项名称在很多语境下会突出显示,中英文写法都必须规范,严谨,体现专业性。第一,大小写书写规范。奖项名称是专有名词,英译时一般应把每个实词的首字母统一大写,其他字母小写。若颁奖机构为了突出奖项中某个关键词汇,可统一将该词整个大写,获奖企业译者需套用同样的写法。第二,专名书写规范。例(1)和例(2)中两个权威大奖都是以人名命名的,两个名字均代表了中国建筑工程行业的重要人物,但英译名中姓名写法非常混乱。首先,例(1)中的詹天佑是我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他的姓名是奖项名称的核心部分。通常情况下,中国人名英译时采用标准的汉语拼音,姓与名要分开写,首字母分别大写,显然只有第一种写法符合规范。此外,人名英译还需遵从“约定俗成”原则,即“许多通行已久的译名……,已为世人所公认,一般不轻易改动”(方梦之,2004)。也就是说英译时应优先套用该人物已有的英文名,无需再进行拼音翻译,否则反而会造成一人多名的混乱。例如,邵逸夫先生的英文名是Run Run Shaw,英译时直接套用即可,不必多此一举写为标准拼音Shao Yifu。因此,邵逸夫先生设立的邵逸夫奖在官网上的权威译名就是Shaw Prize。詹天佑先生早年海外留学,他也有固定的英文名,在网络百科Wikipedia上就可以搜索到Tien-yow Jeme这一词条,因此只有第五种写法即译文10中的写法是正确的。不同的是,例(2)中的鲁班生活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他没有英文名,因此“约定俗成”原则不适用。此外,鲁班姓公输,名般,是鲁国人,可见“鲁”并非姓氏,而“鲁班”是人们对他常用的一个称呼,故英译时应采用标准的汉语拼音,两个字连写且第一个首字母大写,例(2)中大部分译本中使用的Luban这一写法符合规范。
3.用词准确
为确保传达准确的信息给英语读者,奖项英译名还需用词准确。第一,专业术语翻译应严格一一对应。行业奖项体现行业特色,专业性较强,名称中往往会包含专业术语。上文两例中分别含有“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两个术语,准确限定了奖项适用的具体行业范围,“土木工程”对应的英语术语为civil engineering,“建筑工程”为construction engineering。第二,一般词汇翻译应确定唯一最佳选词。不同于术语翻译,一般词汇相对灵活,但也必须在多个词汇中确定一个最佳选择,形成定译。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奖项名称的中心词“奖”,一般可对应“prize”和“award”两个词汇。这两个词在表达“奖”这一含义时没有很大的区别,都常用于一些国际大奖,例如世界六大最著名的建筑奖项分别为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普利兹克建筑奖),Gold Nugget Award (金块奖),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Architecture (国际建筑奖),ARCASIA Award for Architecture(亚洲建协建筑奖)和Open Architecture Prize(开放建筑大奖)。可见,两个词都可用来表示大奖,颁奖机构可参照搭配习惯和同类型国际大奖确定用词。
4.结构简练
为促进奖项名称的对外传播,应尽量减轻英语读者的认知和记忆负担,奖项名称译名需结构简练。因此,在不损失原名含义的情况下可适当对非重点信息进行省译,且选择文字较为简洁的结构。上文两例中的奖项名称都以“中国”二字开头,一来说明国别,二来说明是国家级别的奖项。其中,“詹天佑奖”的源主译名中省译了“中国”,值得借鉴。第一,奖项译名面向的是国际市场,且获奖企业包括海外企业,例如AECOM和Arup均获此殊荣,并在官网上采用了Tien Yow Jeme Civil Engineering Prize这一译名;第二,省译后奖项名称结构简练,便于记忆,奖项国别和级别的信息可在文本篇幅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括号加注,同位语,从句等方式补译,帮助读者理解,例如Arup官网上就有以下表达:Arup triumphed at this year’s Tien Yow Jeme Civil Engineering Prize, the highest award of its kind in China, with its work on the Bird’s Nest, Water Cube….;第三,奖项名称的核心部分“詹天佑”是中国建筑工程史上的重要人物,名字本身就很有代表性。基于以上分析,建议“鲁班奖”的颁奖机构也可以考虑进行类似的省译策略,确定较为简洁的译名。
四、小结
企业外宣翻译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其中行业奖项名称英译的目的在于向英语读者传达代表企业实力的必要信息,需引起广大企业译者的重视。为改善奖项名称英译的无序现状,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遵循译名统一和名从源主原则。其中译名统一是指导原则,名从源主是翻译实践中广大译者无形的合作纽带,为译名统一的目的服务。这两大翻译原则也明确了一名合格的译者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即必要的国际商务知识和权威译名搜索能力,以确保译名统一的有效实现,促进企业与英语读者之间成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