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难题材电影叙事比较研究
——以《中国机长》《萨利机长》《紧急迫降》为例

2021-01-27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影视艺术系010022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萨利空难机长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影视艺术系 010022)

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今年国庆档上映的三部“主旋律”电影《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吸引了普通观众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其中,空难题材电影《中国机长》的创作原型来源于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遭遇空难的真实事件,借助这一新闻的热度和时效性,一经上映便成功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上映10日便收获了接近20亿票房。可以预见的是,本片未来的票房仍可维持高歌猛进的走势。实际上,《中国机长》能够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很大程度源于空难题材电影类型化的成熟,本片通过吸取空难题材电影的成功经验,成为“主旋律”电影有效商业化的成功范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的灾难片的产量逐年递增,逐渐成长为重要的商业电影类型。空难题材电影分属于灾难电影的大类型下,这类电影的灾难都发生在高空中,基本都源于飞机的突然故障。这时,飞机成为了一个脱离人群的封闭空间,地面上的救援人员无法直接维修飞机的故障,只有依靠机组人员临危不惧的意志与丰富的飞行经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排除万难,使飞行得以顺利实施,成功降落地面,挽救所有乘客与机组人员的生命。可见,空难题材电影叙事都设定在一个特定空间与特定时间中,有限的空间与时间积极参与到戏剧构成中,使灾难的紧迫感能够发挥到极致。这些电影往往由真实事件改编,新闻事件能够为电影创作提供客观、真实的故障原理与解困方式,使影片能够营造出悬念迭生、危机重重的氛围,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其中,广受观众欢迎的空难题材电影有中国电影《中国机长》(2019年)、《紧急迫降》(2000年)和美国电影《萨利机长》(2016年)。这3部电影虽然同属于空难题材电影,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创作视角、人物设定、审美趣味、技术因素的不同,使这3部影片在叙事风格上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这3部电影的叙事线索、戏剧悬念与人物冲突,深入研究空难题材电影的叙事内涵。

一、叙事线索比较研究

《中国机长》与《紧急迫降》作为中国空难题材电影,在叙事线索的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两部影片主要都由飞行员、乘务员、乘客与地面指挥人员四条叙事线索构成。影片富含空难商业片的类型元素,在群像式人物的展现中又着重突出了飞行员作为空难主要援救者的戏剧功能,有效塑造了英雄式的人物形象。

然而,《中国机长》在叙事线索上存在一些硬伤,全片除了机长刘长健与乘务长毕男这两条线索在解决空难时发挥了作用以外,乘客、地面指挥人员与航空爱好者俱乐部这三条线索几乎没有实际承担起任何戏剧功能。尤其是航空爱好者俱乐部这条线索中存在一个重要的疑点,那就是俱乐部的成员用无线电便能够随随便便接收到地面指挥人员的信号,这在真实情况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该片在叙事节奏上也存在问题,作为一部商业片,全片开篇的前35分钟全在介绍三位飞行员与五位乘务员的个人生活与性格特征,而机组人员解决空难危机的时间只有45分钟,剩余的30分钟则一直在渲染乘客对机长刘长健的感激之情与机长的个人魅力。这便意味着观众最期盼见到的解决空难困境的影片时间连全片的一半都不到。

《紧急迫降》与之相较,在叙事线索的功能性与戏剧节奏的处理上显然要合理得多。电影开篇不到15分钟便出现飞机起落架放不下这一戏剧核心矛盾,接下来的影片时间中几乎全程都在逐步解决这个矛盾。为了突出影片中飞行员、乘务员、乘客与地面指挥人员这四条叙事线索的惊险性和视觉冲击力,本片的制作公司专门成立了电脑特技公司,“斥资250万美金引进了代表1999年初世界最高技术水平的数字后期处理集成系统,演泽了长达9分45秒,37个镜头的数字特技段落,这一成功尝试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视觉震撼。”1而且,影片中各叙事线索均较好地完成了他们所承担的戏剧任务,使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悬念起此彼伏,能够时刻吸引观众的注意。

美国空难题材电影《萨利机长》的叙事线索与叙事风格与以上两部电影皆有所不同。该片延续了美国近年来纪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发展趋势,戏剧核心主要围绕在萨利机长身上,更加注重主角内心情绪与内心冲突的变化,形成了纪录式人物传记的叙事模式。该片主要由萨利机长面对飞行故障紧急在河面降落的闪回,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质询萨利机长的听证会,萨利机长解救全部乘客后被普通民众视为英雄的三条线索构成。“从影片开始处,观众丝毫感受不到‘哈德逊河迫降事件’成功带来的喜悦,萨利机长的出场也不是一个英雄人物应有的风光样子,影片从紧张的噩梦情节,再到冷色调的画面状态,处处都营造出压抑、痛苦的氛围,将人物内心深处劫后余生的心悸和后怕表现得淋漓尽致。”2影片有意减弱了空难题材电影中悬念重重、冲突不断、时间紧迫、氛围紧张的类型元素与商业化倾向。尤其是影片前中段,萨利机长面对安全委员会的质疑时,陷入了一种无法自辩的困境,更使人物形象形成了反英雄的塑造。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国机长》《紧急迫降》中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加入空难的救援工作,还是《萨利机长》最后萨利在美国国旗下对乘客的演讲,这3部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弘扬了各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实现了“主旋律”的叙事功能表征。

二、戏剧悬念比较研究

悬念是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主流的商业电影不仅要为全片整体设置一个大的悬念,更要在叙事进程中不断铺设小的悬念,使影片在层层悬念中能够时刻抓住观众的心。《中国机长》《萨利机长》《紧急迫降》作为空难题材电影,最主要的悬念都是机组人员和救援人员能否顺利拯救飞机上所有人的性命,而这3部影片在具体的戏剧悬念设置上却各有不同。

《中国机长》的悬念设置进程主要经过了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乘客感知到危险不听从乘务员指挥、飞机急速释压机长瞬间缺氧、机舱内氧气不足解决困难时间有限、地面指挥人员无法与机组人员联系、飞机飞越青藏高原必须保持飞行高度、机长凭借经验是否能顺利穿过天气恶劣的区域、机长是否能在故障中顺利降落等过程,不断解决小悬念引发的矛盾冲突,顺利实现了影片重重悬念的铺陈,使观众时刻处于揪心、紧张之中。

《紧急迫降》中,飞机遇到的核心障碍是起落架无法顺利放下,飞机难以安全降落。影片的悬念设置依次为机长发现起落架无法自动放下,副机长手动放下起落架不成,机长在地面指挥人员的指引下做穿云动作却未能将后起落架甩出,地面指挥人员所做的几套营救方案均有极大的危险性,飞机燃油不足只能供两个小时的飞行,乘客得知真相全体恐慌阻挠乘务员的指挥,指挥人员急调消防车喷射的防火泡沫不足以保证飞机的安全降落,乘客下机时是否能够听从乘务员的安排,飞机能否顺利降落等。《紧急迫降》的悬念一环套一环,充分利用了各条叙事线索对于主题营造的叙事功能,悬念设置比《中国机长》更为紧凑,细节丰富细腻,各个环节的人物性格分明,戏剧动机合理,使影片达到了险象环生的戏剧效果。

《萨利机长》在悬念设置上是3部影片中最为平淡的一部。本片的主要时间线放置在萨利机长接受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质询的过程,而主人公解决空难的经过只是通过两次闪回来完成。而且,影片的主要悬念设置并未放在机长遇到空难时,如何凭借经验解救全体乘客和机组人员的过程,而是将矛盾转移到主人公在面对安全委员会步步紧逼的质疑时,能否成功自辩。因此,影片在一开始便揭示了机长成功解决空难的结局,使影片的悬念重点不再集中于空难题材电影典型商业元素的运用中,而在于细腻地描绘一位经过空难的年老机长的心路历程,观众也在观影过程中享受到一股平淡的“生活流”。

综上所述,“中国的空难电影会比较强调细节,无论是灾难来临时电影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还是无法掩饰的恐惧心理,都能在电影中感觉到。美国空难电影表达出强烈的现实色彩,也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3可见,电影不同的叙事风格能够影响到戏剧悬念的设置,而不同戏剧悬念的设置又能够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这便是戏剧悬念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三、人物冲突比较研究

一部影片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高低起伏,使影片缺乏看点。《中国机长》《紧急迫降》《萨利机长》都涉及到冲突的营造,这些冲突都体现在人物身处不同立场所引发的碰撞交锋。相似的是,《中国机长》与《紧急迫降》的主要冲突都集中在乘客遇到空难后与乘务人员发生的剧烈冲撞。乘客的生存本能使他们在遇到威胁生命的灾难时难以平静面对,他们便会对机组人员能否成功解救他们产生了巨大的质疑。这时,影片必然要设置一到两名脾气暴躁的乘客,使之与乘务人员发生冲突,以此考验乘务人员安抚乘客的专业能力,提升影片高潮的程度。

《中国机长》与《紧急迫降》中,刁难乘务人员的乘客均是暴躁冲动的富豪,而出来解决冲突、稳定大局的都是专业素质扎实的乘务长。然而,两片在乘务长与乘客的人物性格塑造上却各不相同。《中国机长》中,乘客与乘务长在性格塑造上有简单化的倾向。观众只能在影片中发现阻碍乘务员正常工作的乘客只是脾气冲动,却无法看出更深层次的性格;而乘务长毕男仅仅通过强调自身深厚的专业素质便能轻易地打动乘客,化解一场激烈的冲突。其余四位乘务员基本只是一个符号,未能提供多少戏剧功能。此举使影片对于戏剧冲突的营造流于表面化,似乎有刻意宣传四川航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养之嫌。

《紧急迫降》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更为成熟,乘务长丘叶华与《中国机长》中的乘务长毕男一样,都有着婚姻不幸的经历。丘叶华在解决与乘客的冲突中,只用了一个“大家同处一个飞机,同样会遭遇到生命危险”的道理便成功化解了冲突,这样的情节设置无疑更为合理。而影片对于性情暴躁的乘客塑造也没有流于平面化、符号化,而是将其人物背景设置为一个刚刚经历好友在空难中丧生的噩耗。这段经历使他面对飞机故障时,流露出比一般人更为强烈的恐惧。由此,这个人物的性格更加立体,其与乘务长发生的剧烈冲突也更加符合人物的内心。

《萨利机长》中,导演对于人物间冲突的营造比较简单,人物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萨利机长与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在听证会上的交锋。此片的导演伊斯特伍德有意淡化了影片的戏剧性,观众对于冲突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机长追忆过往时自我怀疑的内部冲突与安全委员会质疑机长是否最大程度减少损失的外部冲突中。由此,观众也更容易走入机长的内心,细细体味主人公在面对质疑与掌声时,内心的酸楚与矛盾之情。

四、结语

《中国机长》《紧急迫降》《萨利机长》在叙事线索、戏剧悬念、人物冲突的营造上总体因循了空难题材电影的叙事惯例,又在不同的切入点中展现出各异的叙事风格。《中国机长》更突出机长刘建明的破除障碍、成功返航的专业能力;《紧急迫降》更侧重于机组人员与地面指挥人员群策群力、排除万难的群像式描绘;而《萨利机长》则更倾向展现机长在质疑声中的内心冲突与外部冲突。3部影片共同丰富了空难题材电影的类型元素,使空难题材电影成长为一种成功的商业电影类型。纵然《中国机长》在线索、悬念和冲突的营造中还存在商榷之处,然而《紧急迫降》在叙事上的成熟表明了中国电影创作者在空难题材电影创作中强大的叙事把控能力,这也为未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未来,中国空难题材电影创作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仍需电影创作者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注释:

1.马佳佳.新世纪中国灾难片叙事艺术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14.

2.王晓.人文关怀视野下《萨利机长》的人物形象[J].长春:电影文学,2018(10):151.

3.夏莲.中美空难片的文化差异比较[J].长春:电影文学,2012(11):22-23.

猜你喜欢

萨利空难机长
东京街头的出租车司机
中国机长
披萨的味道怎么样
“忠犬”萨利默默守护老布什灵柩,温情一幕感动美国民众
空难的那些事
完形乐园趣多多
川航备降机组获“英雄机组”称号,机长刘传健被授英雄机长
机长吃饭那些事儿
空难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