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教活动中的拓展
——以东莞市可园博物馆社教工作为例

2021-01-27东莞市可园博物馆523000

大众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教公仔麒麟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523000)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吹响文艺繁荣号角:“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近年来,东莞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努力践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以传承弘扬为重点,以接触体验为途径,去感受与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价值

文化遗产,可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科学价值的表演艺术类、工艺技术类与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国务院自2006年起,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价值衡量之后的传统文化,而衡量的标准就是他们是否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认识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类认识自身历史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们解读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的认识价值。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仿佛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不仅记载了我们的过去,还影响着我们的将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类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地域审美观生成规律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认识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某种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又是如何体现?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如我国西部地区的旱井挖掘技术、窑洞开掘技术、南方建筑中利用地井开发的去暑制冷技术,海南岛等台风多发地区建筑中的防风抗震技术等等。

二、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数据,截至目前,东莞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八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十四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百四十六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五名(其中1人去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十四名(其中4人去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五十五名(其中3人去世)。在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有东莞千角灯、龙舟制作技艺、麒麟舞(樟木头麒麟舞)、木鱼歌、赛龙舟、麒麟制作、莞香制作技艺、寮步香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有茶山公仔、莞草编织、七夕贡案、咸水歌、端午游木龙等等。

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选介绍:

(一)东莞千角灯:源自宋代宫灯,是东莞特有的糅合传统手工轧制与书画、剪纸、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工艺瑰宝。千角灯是有千盏灯的灯,即一盏灯里有一千个角、一千盏灯之意。千角灯得名,取东莞本地方言,“角”和“个”同音,“灯”和“丁”同音。添人即添个(添角),添丁谓添灯。蕴含着“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寓意。1965年千角灯在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展出,轰动一时。2005年,千角灯首次赴沈阳展出,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金奖并获得“中华第一灯”的荣誉称号。

(二)茶山公仔:茶山公仔又叫茶园公仔,属泥塑工艺品,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戏曲面谱为制作蓝本,其制作主要分布在东莞市茶山镇区。茶山公仔作为东莞茶山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品,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茶山公仔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莞香制作技艺:东莞一带的土质和气候特别适合莞香树的生长,出产的香料品质最好。宋元时期,广东种植香树的地域甚多,香料产地也甚多,但自有莞香名世以后,其它地方的香料从此一并没落。传统的莞香制作是将莞香树种至四五年后,把树身斩掉,只留尺许用泥土掩盖,让其抽旁枝两三年即可开土凿香头,每年十月凿几片。莞香第一次开凿取香俗称开香门。一般莞香的采集,是将含香油的木块大范围地凿下,再用人工精心地将无香油积聚的木质铲去,留下的油质部分就是莞香。采凿的莞香依质地分为“白木香”“镰头香”“牙香”“沉香”。据清《贡摺》和《贡档》的记载看,东莞进香始于雍正六年,止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共记载了十批次。2014年11月,广东省东莞市申报的"莞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莞草编织:东莞市地处珠江、东江出海口的水乡地带,江河与海潮在这里交汇。咸水与淡水交替冲灌,最适宜水草生长,其质地柔软坚韧,是编织草席的上好材料,被称为莞草,成为东莞著名特产。莞草编织主要分布于东莞市厚街、道滘、虎门、莞城、望牛墩5个镇区,产品有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草席类等多个种类。草席是莞草编织技艺的代表,尤以厚街的芥黄席最为著名,上世纪60至70年代,是莞草编织的鼎盛期,其成品大宗出口,畅销之盛在广东并不逊于丝绸织物。

(五)麒麟制作:东莞好麒麟舞,认为凡是麒麟踩过的地方,都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好运。故每逢传统佳节、喜庆之日、人们都会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有麒麟舞,必有麒麟制作。东莞的麒麟制作,以清溪的“高华麒麟”制作最出名,蜚声海外。其作品曾热销到越南、新加坡、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麒麟制作”是麒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的传承和重要体现,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2014年11月,麒麟制作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六)端午游木龙:端午游木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七和初八这两天,是常平镇横江厦村村民们进行端午游木龙的日子。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因此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三、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教活动中的拓展

东莞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可园园主张敬修文武双全,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张敬修广邀文人墨客雅集可园,进行诗书画创作。可园孕育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化名家,对莞邑文化乃至岭南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东莞宝贵的文化资源。2001年6月,可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社会教育活动。对深入文物保护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民物质条件日益提升,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增加。很多家长千里迢迢带着孩子穿州过省,去学习和了解文化。可有些孩子却对门口、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了解少之又少。文化并不是高不可攀,特别是本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利用好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众去了解和发现身边的美。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是具集生活性、趣味性、教育性等为一体的鲜活教材。尝试利用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东莞市可园博物馆的社教活动,让社教工作更具文化内涵,让可园的美更具文化魅力。

(一)延伸社教活动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文物“活”起来,激活了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也成为博物馆社教工作人员的原动力。

首先,在园林古建筑讲解内容的延伸。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是传播岭南园林建筑文化的重要窗口,向人民群众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涉及建筑园林、诗词艺术、技术工艺乃至民俗风情。常时社教工作一般只讲解建筑园林本体方面内容。而通过非遗与建筑园林知识结合,作为知识延伸。这样,在传播东莞可园传统文化的同时,其实也在传承与传播着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非遗项目“千角灯”在内容上拓展。在可园古建筑的东南门入口处、可堂、绿绮楼道等诸多位置均挂着传统宫灯。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宫灯的制作主要是以些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一种彩绘灯,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千角灯,源自宋代宫灯,为东莞赵家所独有,是东莞特有的糅合传统手工扎制与书画、剪纸、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工艺瑰宝。

其次,在基本陈列讲解内容延伸。在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岭南传统园林与民居》的基本陈列中,主要展示岭南传统园林建筑文化包括工艺技艺。岭南建筑装饰装修集岭南艺术之精华,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以三雕两塑等工艺,施饰于梁架、柱、门窗、脊、檐、台等处,反映出浓厚的地方审美特色。其中“三雕两塑”中的灰塑便是从砖雕和泥塑两种技艺派生出来的一种室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而在介绍传统建筑陶塑灰塑时,可以与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茶山公仔进行对比性说明。这样一方面了解两者之间共同之处与不同地方,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民间工艺不同应用与反映,让观众既了解建筑陶塑灰塑文化,又增加了对非遗中泥塑的了解。

(二)丰富社教活动形式

博物馆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作为向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单位,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教育职能。博物馆的社教工作任重道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困难,我们一定要在创新上勤探索,在求实上下功夫,在巩固上求发展,运用主题鲜明的社会教育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形式,相得益彰地满足各种类型观众的需要。例如在春节期间面向广大游客举办“中华第一灯”东莞千角灯制作或麒麟制作活动;五一劳动节期间举办“莞草编织艺术品”体验活动,展示东莞人的勤劳与智慧。东莞市可园博物每年游客流量达80余万观众,宣传受益人数可观,不可小觑。

(三)打造社教活动品牌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为充分发挥好博物馆宣传及社教职能,结合本馆自身特色,每年对公众以及团体举办近40余场多种形式的社教活动。社教活动具有较强的渲染力和影响力,收益观众数十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从2010年起举办“文化惠民”活动至今,主题与内容不断更新和充实。有展览、比赛、讲座、鉴赏、演示、互动等,内容精彩缤纷,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岭南传统“文化盛宴”。东莞市可园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惠民”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提升文化设施使用效益,积极发挥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作为东莞城市文明重要窗口、岭南文化集中展示和交流重要平台的作用。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拓展及打造更多社教活动的品牌:

1.让莞草走进可园。东莞三件宝:莞盐、莞香和莞草。其中,东莞因莞草而得名,莞草编织技艺也有二千多年历史,它是东莞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传统草编制品,如今东莞的手工莞草编织业已几乎完全停产,连传统的编织品在当地已难以寻找,莞草编织技艺正濒临危亡,急待抢救和保护。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策划举办莞草编织体验活动,从展示丰富多样的莞草编织艺术品中去认识莞草和了解莞草的编织手法,到尝试编织莞草,最后到接纳及推广莞草。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为契机,让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2.让茶山公仔玩转可园。在重大节假日或客流量多的时间段,举办“手绘茶山公仔”家庭亲子乐活动,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增进了亲子感情。茶山公仔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具有民间文学的研究价值。其中“天姬送子”“状元及第”“醒狮迎春”“福禄寿”等民间传说题材较多。通过彩绘上色,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公仔作品,让活动更具生活性与趣味性。

3.让“千角灯”重现可园。距1965年“千角灯”第一次在可园展出,已有五十余载。为了更好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可以结合新春喜庆佳节,邀请东莞“千角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可园讲解介绍“千角灯”的制作方法、现场手工体验及举办“千角灯”展览。让更多观众了解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东莞本土特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博物馆是人类灿烂的历史文化凝聚的神圣殿堂,是国家、民族文化熏陶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讲,若要了解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最好是从参观博物馆开始。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过去以收藏展览为主转化为现在以教育服务为主,现代博物馆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树立自己品牌形象,丰富教育宣传手段,努力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喜爱的文化场所。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作为传承与传播岭南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若能结合东莞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去丰富和打造自己特色品牌的社教活动,能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体验和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社教公仔麒麟
麒麟“破冰”
对麒麟
它就是麒麟
可爱的袜子公仔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比较:公仔找相同
Research on the Low—Carbon Life of Student
新意识形态语境下的社教栏目创新创优策略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