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兴与突破
——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研究

2021-01-27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714099

大众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现实主义现实

(渭南师范学院 莫斯科艺术学院 714099)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艺术的基本问题同样是审美主题的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而现实主义就是解决艺术根本问题的最佳方式。诺德·豪泽曾说:“过去的东西就其本质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仅仅是从与现在的联系中获得的。因此必须不断地予以重写,艺术作品必须不断地予以重新解释。”这种观点并非意味着我们要成为传统的反叛者,我们应从视界交融的角度重新定义传统,重新探索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回到艺术发生的原点去思考本质问题。

在21世纪特定社会生活现实中,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要从理论上对现实主义进行界定,要在梳理西方现实主义、中国现实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基础上,延续现实主义艺术的生命力。历史把世界美术的发展推向了21世纪,“现实主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795年德国诗人席勒在美学著作《论朴素的诗与伤感的诗》中提出“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在当时未得到大众认可;时至1855年法国画家库尔贝因选送作品《奥南的葬礼》《画室》参加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未入选,遂在展览室旁边搭建画棚挂出了“现实主义者库尔贝的个人展览”的牌子,展出是四十余幅作品,引发了文学艺术界的轰动。从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得到了世界公认;1871年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成立,克拉姆斯斯柯依、苏里科夫、列宾等人的作品蕴涵了广泛的批判现实主义内涵。“现实主义”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最初不被认可到完全推崇的发展阶段。

当下对现实主义的讨论是对以往国内外数次现实主义讨论的延续,上世纪三十年代引发了卢卡奇和布莱希特之争,六十年代加罗迪提出了“无边的现实主义”,加罗迪把卡夫卡、圣琼佩斯、毕加索等人都纳入现实主义的行列。无边的现实主义在苏联、东欧又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论,苏联文艺界后来又提出各种各样的现实主义,如马尔科夫提出“开放体系的现实主义”概念,梅特钦科提出“既开放又有边的现实主义”思想,而中国的作家秦兆阳也提出了“广阔道路的现实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的80 年代初曾掀起过关于现实主义的大讨论,其焦点聚集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精神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精神和方法之间多数人选择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以拓宽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在西方强势文化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扩散作用,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冲击主流艺术形式并试图取而代之的今天,重读现实主义的内涵需要在现实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方法”的层面上增加观看的“视域”。首先,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决定性价值,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艺术化的人文关怀;现实主义精神性具有引导性价值,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精神载体。前者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后者强调的是人生态度。其此,应该把19世纪的“现实主义流派”与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以区分,“现实主义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民族精神和时代使命;而作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拥有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的永恒性。艺术家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表达不论采取“具象”方法来叙述,或采取“抽象”方法来表现,抑或是采取“意象”方法来抒情,都无法脱离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都无法逃避艺术最基本的问题——即内在的主观艺术创作活动与外在客观现实生活的关系。第三,任何关于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讨论最终都要呈现在以视觉读图为主要认知方式的艺术创作中,观看的“视域”成为等同于精神和方法的重要层面。艺术家观看的内容和观看的方式不仅会对题材与主题的选择产生影响,更是让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发现让生活成为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现实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客观物质现实,另一种是主观精神现实,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的现实;因而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客观物质现实的层面,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关注主观精神层面的现实所表达出的艺术形象,同样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尝试。从这个层面来看,现实主义不是简单的关乎写实手法的艺术问题,而是一种依据“精神”“方法”与“视域”衍生出来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艺术对待现实社会的认知态度。

回眸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精神层面的探索成果与收获,最重要首先是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形态上的转变,由传统艺术精神超然遁世的态度转向对现实的关注;其次在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上,由文人墨客风俗雅趣转向大众主义的审美范畴。在这种情况下,促使中国艺术的发展状态呈现出不同于西方艺术发展状态的现代性,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根植于西方社会由手工生产向大工业生产演进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背景,是对人类群体个人生存文化问题的反思。而中国的现代艺术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文化启蒙、制度革新、经济建设和民族复兴等命题密切相关,中国主流艺术的选择是蕴涵美学品格的现实主义主题性美术创作,是艺术发展规律和时代使命需求的应然与必然。文化艺术领域提倡的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从本质上分析不是固守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是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的精神品格。以2016年启动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为例,梳理近年来的美术创作成果,整体呈现出对物质现实和精神现实的共同关注,作品强调精神风貌、社会价值及建设成就。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广阔的现实性,艺术作品不仅关注客观物质的现实性,更加关注主观精神的现实性。如马佳伟的作品《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董卓的作品《国家的脊梁》、谈强的作品《勋章》等一系列作品,塑造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革命前辈与科学家等典型艺术形象的同时也致力于表现源自普通民众的敬业爱岗、艰苦创业、追逐梦想等主观精神。第二,真实的现实性,是真实的对人类关系和生活环境的评述。艺术创作者的艺术视向下移,如赵晓东的作品《幸福的菜篮子》、陈树中的《俱欢颜·安居》、孙昌武的作品《小康之家》等一部分作品非常接地气。第三,创新的现实性,艺术创作在主题的选择上紧扣时代脉搏。如许杨、廉南宁的作品《辽宁号航母》、范春晓的作品《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张振江的《重器—海洋石油981》等一部分作品以中国科技的发展成效为内容,用视觉图像记录中国速度,定格中国力量。第四,时代的现实性,艺术创作具有与时代命运休戚与共的时代价值,正所谓“文章为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张蕊的中国画作品《使命行动》和张小磊的《援非医疗队》等作品在图式、时空关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处理上注入了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审美意识。

从图像学角度,对近年来蕴含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主题性创作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如下思考与启示: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根植于客观物质现实和主观精神现实,是依据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特定视域三者形成的艺术风貌。对于艺术家而言对现实主义的表达要从以下层面去努力:一是以辩证的思维坚持艺术创作的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二是坚持美育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在创作中深切关注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的希望与奋斗,发挥美育价值。三是在艺术创作中明确艺术并非个人追求功利的手段,艺术家的个人理想应以服从艺术精神为前提。

艺术理论家豪塞尔曾说过“只有无艺术的社会,没有无社会的艺术”。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中表现形式、基本图式和艺术语言的不断演化是立足社会现实的,换言之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是动态的中国社会变革的视觉史诗。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现实主义现实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