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2021-01-26胡洁
胡洁
摘要:近几年短视频发生了爆裂式的发展,日益成为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基于第一手调研数据显示,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结合主流媒体与传统文化,提升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文化自信;但算法推荐的模式将大学生困于信息茧房之中,导致部分大学生缺失对公共议题的兴趣度和参与度,久而久之就会对其自身所持的价值观感到迷茫。为有效发挥短视频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积极影响,视频平台、短视频制作者、高校和大学生等多方参与者均要形成正确认知、承担责任,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文化,助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
关键词:媒介融合;短视频;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152-05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总体的75.8%”[1]。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网络用户,自然成为短视频的主要用户,他们的认知与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短视频的影响。与此同时,2019年出台的《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进一步促使短视频平台向传播正能量方向发展,这势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影响。为客观了解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笔者和调查团队在南京、镇江和扬州的高校中分发调查问卷,开展实证研究。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短视频的基本发展态势媒介融合最早是由美国的IthielDeSolaPool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表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彭兰教授在谈及中国的媒介融合进程时也提到,“2009年,一些主流媒体陆续开始大规模跨媒体业务拓展,更是反映了整个中国媒体对媒介融合这个方向的一种共识。从质疑、犹豫,到开始行动,中国媒体迈出了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实质性一步”[2]。短视频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现的新媒介,它是一种视频长度短,且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快速拍摄和分享的新型视频形式。作为近几年爆裂式发展的媒介传播形态,短视频看似是异军突起,实际其发展有迹可循。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且囤积了足够大的用户基数,与此同时,4G网络的全面普及为用户即时高效传播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2013年前后,秒拍、美拍APP作为国内第一批短视频平台引起了网民较大的关注,也让受众慢慢接受了这种新的传播方式。这也为后来的短视频产业做好了铺垫,不久快手、抖音、微视等短视频APP顺应而生,迅速占领了市场。以普通用户为视频生产力量的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和由一个或多个专业制作机构组成的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成为短视频生产模式的主流。为求长期拓宽短视频内容的影响力和商业化,MCN(Multi-channelnetwork)机构开始出现,MCN是一种代理机构或经纪机构,通过MCN,某一方向下的短视频生产者可以集结起来,形成集群效应。
据《2019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而2019年1月这个数据仅为2.5亿,增长了60%;在用户喜好方面,不同年龄层用户有较大差异,但整体来看,国内短视频用户的观看目的主要是休闲放松,其次是知识获取。2019年抖音最受欢迎的门类是美食制作、语言教育、学科教育、职业教育、电脑技巧、知识科普等。在快手上,平均每秒便会诞生4个知识内容,因此,短视频不仅为受众的娱乐服务,它还是线上知识分享的重要渠道。
三、大学生使用短视频情况分析
为真实了解大学生使用短视频的情况,笔者以宁镇扬地区的高校学生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来自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53所高校的学生,依托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96份,占比约39.8%、女生296份,占比约60.2%;专科生52份,占比约10.57%、本科生406份,占比约53.53%、研究生34份,占比约6.9%。此外,为深入了解使用情况,笔者随机抽取有效问卷中的10位同学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微博、抖音、哔哩哔哩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短视频平台约59.1%的学生会在微博上获取短视频讯息;约54.4%的学生会在抖音上观看短视频;约47.8%的学生会在哔哩哔哩观看短视频;约18%的学生则选择在学习强国等知识类APP上观看短视频。然而,作为短视频巨头之一的快手在宁镇扬地区的大学生用户并不多,仅有9.5%,火山小视频和西瓜视频各占3.4%和3.2%,有7.3%的学生使用QQ看点、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皮皮虾等来获取讯息。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上是多样化的,這种使用部分源自短视频平台的吸引力,部分来自周围人的推荐。
(二)“幽默搞怪”类短视频最受大学生喜欢
选择“幽默搞怪”类短视频的学生占76.2%,选择“技能学习”和“社会热点”类短视频的学生分别占58.1%和57.1%人,此外,“旅游摄影”“新闻时政”类短视频分别占42.5%和37.4%。其它有9.1%的学生也会关注美食、剪辑、影视、二次元等短视频。调研对象的短视频内容喜好和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的“90后、00后”观看喜好有所差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调研对象的学历、生活环境会对其观看喜好产生一定影响。
(三)大部分学生每日短视频的使用时间在1小时以内约46.3%的学生每天花费的时间小于30分钟,约31.6%的学生每天花费30分钟到1小时,约14.2%的学生每天花费1~2小时,约7.9%的学生每天花费的时间大于2小时。虽然,77.9%的学生能够将每日短视频使用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但不排除个别学生沉迷于短视频。
(四)大学生乐于参与制作、分享短视频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学习各项技能的阶段,加之短视频制作门槛较低,很多学生自学了制作、剪辑视频技能,由受众变为制作者、分享者。调查中,有33.3%的学生会自己制作短视频并上传分享,但仍有66.7%的学生没有掌握制作优质短视频的技能,使用短视频平台主要是为了观看他人上传的短视频,但有一定倾向去学习相关技能,并制作、上传短视频。
(五)大部分学生对短视频持中立态度
根据喜欢观看短视频的程度划分,喜欢看短视频的大学生占比约46.5%,持一般态度的大学生约为44.3%,不喜欢看的学生占9.1%。对于短视频内容的评价,大多数大学生持中立态度,约占72.7%,积极正面评价的大学生约22.8%,4.5%的大学生认为短视频内容是消极负面的。造成大学生对短视频内容评价差异化的原因较多,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个人价值判断及其所接触的短视频内容。
四、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是制约社会舆论、调节人们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3]。一个人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他对身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包括是非对错、意义与否等多个方面。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家庭教育影响,另一方面由社会环境造就。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刚刚建立的状态,自我意识突出,独立意识和自觉性明显增强,但自制力和判断力仍存在差异。短视频所塑造的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而价值观的变化也会影响大学生对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认识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和选择。
(一)优质正能量信息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和文化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4]。在此号召下,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和政务平台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如《人民日报》、人民网、《环球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积极与各大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了诸如“改革开放40年时光博物馆”“我和我的祖国”“幸福长街40号”“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通话”等正能量的活动和视频。央视新闻联合快手推出的“2019年国庆阅兵盛典70小时直播”,实现了10亿人次的观看,同时在线峰值人数高达600万,“国庆阅读”“我和我的祖国”成为快手年度关键词。这些活动和视频凭借优质的内容、感人的故事、精良的制作等让很多参与者和观看者十分感动,也让年轻一代意识到国家的发展是靠祖祖辈辈不懈牺牲与奋斗得来的,使他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此外,短视频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哔哩哔哩上的专业领域学习视频、学习强国上的爱国主义教育视频,抖音上的生活技能学习视频,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抖音和快手作为国家非遗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向广大群众普及了大量文化知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京剧、咏春拳、书法、面塑等文化知识通过专业机构、非遗传承人、爱好者等源源不断地向用户传播信息,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这些由主流媒体、政务机构、专业机构等引导的短视频传播,其内容很多直接涉及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大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判断。
(二)短视频的内容和推荐模式影响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1.消费文化的繁荣令私人领域话题极度高涨
无论在什么样的媒介下,都会有意见领袖存在,短视频的风靡也少不了“大V”“UP主”等的助力。大学生作为年轻化的一代,常常会追随和模仿他们心中的意见领袖。如“李子柒”的出现让无数人开始憧憬乡村田园生活;“李佳琦”的出现在无形中改变了许多年轻女生的消费观念。这些私人领域的话题往往因轻松、易炒作成为短视频平台的力推对象,而这些话题也正日渐蚕食着大学生对公共话题的关注度。
“一方面,是消费文化的空前繁荣,是大众特别是青年网民的娱乐参与热情的空前高涨、参与空间的空前扩大;另一方面,则是政治文化的相对萧条、政治参与和政治热情的冷却”[5]。虽然说,主流媒体不断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布活动,但社会大众的趋向仍然是关注自身,并以娱乐化为主。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论断,宁镇扬地区的大学生倾向于看“幽默搞怪”和技能学习的视频,其次是社会热点。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一方面,容易误以为公众所讨论的话题就是公共议题,不能很好地参与真正的公共话题,缺少对政治文化活动的关注和评价;另一方面,被舆论与虚假信息淹没,他们会丧失对是非对错的理性判断,也会对自身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很大影响。
2.算法机制干扰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认知与判断
短视频平台为吸引足够多的受众,采用的是算法机制,对各类短视频进行精确的智能筛选,再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算法的二次过滤会加剧信息的窄化,可能存在个体思想固化的风险。借助算法,人们有极大概率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群体性内容,进而将自己封闭在‘信息茧房中”[6]。大学生在使用短视频时,本身就是带有倾向性的,他们利用平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大学生一旦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将不断固化原有认知,疏远未知信息,久而久之,这些片面信息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偏离主流的价值观念。
短视频平台上通常会有大量的态度表达,形成了意见气候。“事实上,用户群中充斥着大量的低级趣味,算法推荐依此推送的信息隐含着负面的价值取向。网络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会意识到这点,而少数的反对者很有可能迫于群体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7]。短视频加速推进了这种现象,使得本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大学生群体很少关注社会公共议题,只关注自己,丧失对生活的价值判断,缺乏对社会动态的了解,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过分依赖短视频带来现实社交的焦虑与孤独
短视频在给用户带来充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满足感时,也弱化了用户在现实中与人交流的能力。他們利用短视频构建自己的虚拟社交,得到短暂的快乐;活跃于评论或是发布视频,以寻求关注与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