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钩”与互联,谁代表未来?
2021-01-26王德培
王德培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结和渗透程度相当深刻。在此背景下,各国彼此之间快速驶离经济下行期的最佳道路,不是一味地互相竞争与敌对,而是进行充分的勾兑与融合,寻找均衡,探索未來。政府和市场勾兑与平衡,探索第三条道路。
全球性失衡让“脱钩”强势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协调机构等全都收不住了。“脱钩”无法根本性解决全球性失衡,失衡后的再平衡更需要互联,互联更能代表未来。任何逆潮流而动的行为,都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全球产业链面临“断链”困局
疫情全球蔓延直接导致全球产业链陷入瘫痪,究其原因,在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下,产业链的关联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专业化分工合作和分散化生产是“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全球化带来全球造,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分散化生产链条的拉长,造成协作体系不断扩大,形成了多个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量子纠缠”状态。产业链的这些特征,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风险传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
因此,疫情冲击到产业链上任何一个小的环节,都可能造成整个链条的停摆。特别是在现代管理学“以销定产”“零库存”等模式的加成下,产业链一损俱损。大多数企业的供应链库存都不会超过1个月,这就导致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停产3个月,整个产业链基本都要歇工。例如,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据不完全统计,是时我国上市公司中有130余家企业的产业链因日本地震因素陷入停产、半停产或减产的境地,不少企业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客户或供应商。尤其是在2020年,身处疫情中心的中国不仅占据着全球制造的重要地位,而且相比2003年,中国在原材料、零部件、装配制造等环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都大幅提高,这也使得产业链风险的双向传导效应更为显著。世界制造中心意外停摆,连锁反应很快传导给全球产业链。中国按下暂停键后,率先受到冲击的是全球供应链的某些供给环节;而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酵,海外供应链的梗阻也将会进一步影响中国。根据欧洲委员会的推算,中国制造业生产每减少100亿美元,世界其他各国的生产及销售就会被拉低67亿美元。
然而,“去中国化”呼声再高,都难以短时间内逆转中国供应链优势。不仅全球产业链很难另寻替代者——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出口的份额大概为18%,相当于中国以外整个亚洲新兴市场的总和,可以接纳相当体量的经济体选择少之又少;而且大规模回迁故乡并不现实,尤其欧美发达国家在一路脱实向虚的产业发展现状下,很多基础产业早已断代,要重新恢复制造业等产业链体系,非一朝一夕之事。这从曾被特朗普盛赞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承载着“重振美国制造业”厚望的富士康计划截至目前尚无实质性进展的案例中,就可窥一斑。政府干涉产业链调整、企业经营方式与行为的效果也着实有限,且不提商业的本质是逐利的,生产自然会流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地方。
进入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断链”亟待修复,将出现新调整、新布局:产业链的断裂危机,将“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致命性尽显无遗。为避免链条过长、分工过度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断链风险,再加上国家主权意识的崛起,国家和企业会尽量降低对单一经济体的依赖,逐步向母国靠拢,产业链朝更短、更本地化的趋势调整。世界正在颠覆以传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形态,由竞争导向更多地转变为合作导向,这加剧了产业集群区域化和次区域化的崛起。
正如IMF(国际货币基金会组织)战略、政策与检查部副主管塔明·巴约米所言,未来,为了应对“普遍开放贸易”存在的很大不确定性,供应链及贸易“一定程度的区域化几乎不可避免”。在全球引力与斥力的相互对冲之下,以区域互助、各类产业“抱团取暖”为特征的产业“区域集群”或将照进现实。总之,世界产业链断裂后的修复,核心在“生态”,谁能率先建立起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谁就能抓住产业未来。
“脱钩”与互联,谁代表未来
世界一步步向“脱”的方向走,尤其是自英国公投“脱欧”和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脱钩”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就越来越高了。2020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遇到阻断,国际经贸活动锐减的背景下,从政治到经济,各国逐步走向封闭,一个愈加“脱钩”的世界呈现于世人眼前。且不说大疫之下,各国“闭关锁国”,不约而同地对全球产业链硬脱钩,组建本土产业链,重创原本正在退潮的全球化。更别提美国在“退群”、废约成瘾的同时,加速与中国“脱钩”。“脱钩”正在流行,互联开始动摇,这不禁让人疑惑:世界的主旋律到底是互联,还是“脱钩”?
在很多人看来,世界更加开放、更加互联才是一种进步——而不是更加封闭。但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绝大多数都处于相对封闭、保守的状态。这一状态直至全球化才得以被完全打破,尤其是“二战”以来,全球化进入全面加速期,发展至今,各国经济贸易深度黏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结和渗透程度相当深刻。然则,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能够推动生产力大发展,却不能带来公平,甚至会引起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失衡:不仅带来国家失衡(在国内,衍生被产业转移抛弃的“铁锈地带”,传统产业日渐衰落;在全球范围,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地区得势,而一些国家、地区被边缘化),而且加剧阶层失衡(发达国家中的中产阶级衰落,发展中国家中出现边缘人群,被排挤出全球化的进程),还有“第三者插足”(跨国企业享受着全球化红利,却让国家承担失业、税收流失等代价,进而导致国家原有关系和格局的失衡)。
更严重的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度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非常高,有的甚至达到60%,以致危机的扩散性传染避无可避。恰如疫情之下,全球化程度越高,受到的外部冲击就越大,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式危机全面爆发,进一步将国家间和国家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顶在杠头上。最终,全球化带来大失衡、大隐忧,合作已经无法双赢,实用主义占了上风,过去共同致富的路子逐渐被关闭,越来越多的孤立主义开始冒头,各国忙于自组联盟,WTO(世界贸易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性组织“名存实亡”,开始走向崩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全球性失衡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合作互联的旧秩序开始坍塌,“脱钩”强势登上历史舞台。
就此来看,世界一盘散沙,几大国际组织又近乎集体失灵,世界“脱钩”俨然成为定局。可问题是,“脱钩”无法根本性解决全球性失衡,失衡后的再平衡,更需要互联。且不说眼下全球经济已然高度紧密联系,分工前所未有地细致化、复杂化,一国很难从事所有的分工,必须要依赖其他的经济体或国家。这意味着,“打断骨头连着筋”,“脱钩”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国美国商会近期调查显示,84%的美企不愿撤离中国,38%的企业还将保持或增加对华投资。更何况,互联网时代的革命性进步正是它所昭示的万物互联。在一个开放、共享、去中心化的万物互联时代,各国加深相互依赖与互联互通,本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应有之义。
而且,就发展阶段看,网络全球化的第四波已经到来——在5G技术、数字货币等支撑下,全球供应链正从链条结构向网络化结构发展,物联网将全球各个经济社会活动纳入网络中。这不仅是全球化的新发展、新转变,也是全球经济深化发展、摆脱复式危机的巨大动能。可以说,拒绝经济一体化就是拒绝最新的科技革命,无异于将自身置于落后挨打的境地。此外,在气候、生态、瘟疫等全球公共危机面前,人类始终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事外,也没有哪个全球性的挑战能靠一国之力解决。若不进行全球合作,危机或将成为人类社会不能承受之重。如新冠疫情就必须集全球之力合作抗疫,不存在“你赢我输”,而是“全赢”或“全输”。
(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中国经济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