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艺术、教育推动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发展

2021-01-26谢思群

今传媒 2021年1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城市艺术

谢思群

摘要: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是2016年12月由宝武集团、宝山区政府、上海大学共同签署的“共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实践成果之一。该框架协议旨在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共促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院区建设,共同推动上海市吴淞地区转型发展和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本文通过梳理第二届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内容,探讨如何运用城市、艺术和教育三者互动联系,为对接城市转型需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全新的内在源动力。

关键词:艺术;教育;城市;公共文化;城市工业遗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119-03

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和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1]。

上海,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现代工业城市。自19世纪起,上海开始建设大量的工业建筑、厂区以及工业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革新,大部分工业建筑结束“传统使命”,进入漫长的空置期,成为城市工业遗产。1938年,由吴淞炼钢工坊、上钢一场建立的上海宝钢“不锈钢地块”,在2017年全面停止生产,成为该城市工业遗产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发展,提升现代城市发展质量,未来上海吴淞区宝钢不锈钢地块将以“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全新面貌呈现。

一、城市,为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发展注入内驱力“城”代表了政治和权利的中心,“市”代表了商业和工作的地方。城市可称为城市聚落,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具有行政管辖的基本功能。城市是一个矛盾的两面体。一方面,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它提供给社会大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从人类文明史角度来看,城市代表了高度的精细化分工,为促进城市发展与进步,进行协调分工。在我国发展初步阶段,传统工业区为城市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产力呈现饱和状态,传统工业区成为城市工业遗产,在城市功能区域分布占比越来越大。推动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发展成为城市更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挖掘城市工业遗产的内在价值,注重城市工业遗产的内在转化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所在的宝钢不锈钢厂是上海市一处典型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工业遗产。在城市建设的快速步伐中,传统工业生产已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传统价值已不再具有优势。挖掘宝钢不锈钢厂的内在价值,转换创新发展方式,因地制宜,注入改革力量,是当前宝钢不锈钢厂转变发展的关键方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翔宁教授认为,城市工业遗产多为大型建筑结构,内部多为钢架结构或钢筋混泥土结构。建筑空间大,内部空间宽敞。在城市工业遗产的建筑、空间布局、规划等方面,有足够利用的在地价值。在尊重现有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新型空间,将其改造成美术馆或公共艺术中心,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艺术场地。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就是由城市工业遗产转型为新型艺术中心发展的成功案例。

城市工业遗产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科技价值。将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转换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促进城市工业遗产转型、注重内在能量转化,创新是能力转换的动力。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森文教授认为,将传统工业产房转变用途,形成艺术化的工业艺术空间或艺术场地,或将它用作于一个容纳其它文化的容器,这种转化过程表面上看可能是符号、意义以及功能的转化,但从文化和系统角度来讲,就是内在的文化能量的创新转换。

(二)激发城市工业遗产的艺术活力,优化城市工业遗产的空间内部结构现代城市被视为水泥森林,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意识形态的实践和艺术产生分割,使得城市更新成为一场没有温度的艺术运动。实际上,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艺术品,代表了人类的身份、语言和功能。人,作为城市的活动主体,是城市艺术创作的引领者和创新者。要在城市的尺度上将城市工业遗产视为一个艺术品,社会群众共同参与艺术创造,面向大众进行合理规划,为城市工业遗产创造艺术活力。

城市工业遗产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艺术推动作用。将传统工业区视为艺术品,基于艺术创作的材料、手段和载体,对艺术新品种进行开发,能够给传统工业区的更新带来无穷的艺术活力和想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打破传统城市的固定结构,为城市工业遗产更新塑造更开放的艺术公共空间。

在未来,人们对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资源与环境资源却十分有限。尽管城市工业遗产的可利用空间多,但却缺少内容填补空间。复旦大学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张同指出,不能单纯地把艺术视为一种“高大上”的内容,艺术品本身也具有层次感。例如,最领先的当代艺术能够折射出一个带有哲学思想的观念,把该观念因地制宜地运用在上海宝钢,并通过该地释放空间结构与艺术活力,在上海形成一种发酵的引领作用。艺术品不仅改变了城市工业遗产的内部结构,还能将人才培养、原创作品和艺术研发注入城市工业遗产空间,激活城市活力,树立城市标杆。通过美术院校与城市工业遗产合作,产生辐射作用,将城市工业遗产空间活化,并打造成一个跨院校合作平台,对促进城市更新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为上海大都市打造一个集艺术教育和艺术生活,以及艺术品输送的交流空间。

二、艺术,為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发展赋予艺术价值艺术是推动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发展的最佳方式。将艺术置于城市工业遗产中,不仅能够赋予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发展艺术创造力,还能赋予城市工业遗产艺术价值。

(一)公共艺术重塑传统工业空间,创造城市工业遗产艺术新价值公共艺术具有在地性特点,其核心价值是赋予特定空间的艺术价值形态。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改造代表中国社会和工业变革过程,旨在运用艺术激发人们进行思考,对未来城市工业遗产创造新的价值观念。艺术创造在地价值,艺术家赋予城市公众乐趣与活力,让城市公众进入传统工业区内,感受传统工业区的创新转型潜力与价值,改变城市公众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传统价值观。

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工业遗产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传统工业空间转型发展需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综合考虑传统工业空间的内部结构与艺术价值,改变城市公众对传统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观。城市公众是公共空间内活动的主体,具有基本的艺术判断力。公共艺术进入传统工业空间,因地制宜地为传统工业空间塑造艺术价值,这不仅提升了城市公众的艺术感知力,还为城市工业遗产形成艺术价值观贡献了艺术魅力。

(二)艺术融入城市工业遗产,赋予传统城市工业遗产艺术价值城市工业遗产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艺术不仅是城市工业遗产的催化剂,还是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发展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工业遗产是发展创意产业的资源平台,可转化为增量资产;另一方面,工业遗产是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2]。艺术通过改变看法、经历、行为与方式,进而改变现实。艺术将人作为创作的主体,共同为城市工业遗产创造艺术价值。艺术在城市文化、公共空间重塑、社会治理和价值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作品通过暗喻、象征性的手法,不仅能够反映现实,还能够唤醒过去[3]。上海宝钢不锈钢厂过去是传统生产形式,现在面临的是在生产力饱和的社会状态下如何转型发展的问题。艺术作品必须基于上海宝钢不锈钢厂的未来转型发展趋势进行创作,才能够为上海城市工业遗产的生命延续赋予艺术价值。

三、教育,為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发展构建原动力教育造就人的品质,人的品质造就了社会品质,这是一种潜在的逻辑关系。教育是每一位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教育是根基。教育为城市工艺遗产转型发展提供内在原动力。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城市工业遗产文化认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教授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根本体系。自2005年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上升到国家层面,我国政府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要彰显地域特色,催生发展潜力,还要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工业遗产与文化遗产。传统工业遗产是城市的生命,如何将城市生命继续延续下去,是现代城市高速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提升社会群众的文化认证,构建公共文化认同,还能为城市工业遗产的转型发展提供文化生命。延续城市工业遗产的文化血脉是城市更新、进步的象征,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

(二)完善美育体系,创造城市工业遗产美育体系潘鲁生教授借用柏拉图的名言提出“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教育体系”。“成长性的美育体系”注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过程。城市公共文化教育需要美育,通过美育培育文化感知力,提高文化接受力,推动文化创造力。

目前,美育体系尚未成形,应当注重各个阶段的艺术教育,提高美育意识。美育体系的构建能够不断推动城市的进程和发展。在树立美育意识和践行美育的过程中,能够优化城市环境,提升美的品质。可以将传统的自然观念与美育体系进行“天人合一”,运用至城市工业遗产的转型发展中,以城市工业遗产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价值为基础,创造全新的城市工业遗产美育体系,由传统工业生产转型为美育体系传播与教学平台。

四、结语

城市、艺术、教育交叉融合,相互作用,才能推动城市工业遗产转型,满足未来城市发展需求。在上海宝钢转型发展过程中,将依托宝钢工业遗存的丰厚资源,以艺术与教育作为核心动力,将当代工业记忆、国际城市生活有机融合,促进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为城市更新、艺术教育、企业转型发展打造“院城融合”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4):6+10-47.

[2]解学芳,黄昌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模式及与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2-58.

[3]徐亮,廖启鹏,米盖尔·布兰斯.废弃矿区可持续设计的艺术设计途径[J].设计艺术研究,2018(6):61-71.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城市艺术
纸的艺术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