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2021-01-26任旺芳肖登伟

今传媒 2021年1期
关键词:融合互联网

任旺芳 肖登伟

摘 要:互联网为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为自身的发展助力已成为科技期刊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互联网时代传统科技期刊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并对科技期刊目前的境况做了简单的阐述,指出网络科技期刊和传统纸刊的结合发展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传统科技期刊;互联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066-03

一、引 言

有研究者認为:“2006年是中国互联网步入新阶段后进一步发展的一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中国网络媒体和网络传播继续展现出空前的活力,蓬勃向前”[1]。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着发展上的瓶颈,它们需努力开拓多种渠道,吸引受众,认真思索如何有效应对互联网的巨大冲击。科技期刊需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发展现状,发挥传统优势,也要在组织经营模式以及组稿、编排、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适应现代互联网社会的巨变,将20世纪中传统的办刊理念转变到新的办刊思路上来,适应大环境的变化,集中力量解决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开拓创新,闯出一条适合新时期科技期刊的办刊之路。

二、革新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

一是革新办刊的管理理念,建立市场化适应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办刊机构再也不能坚持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文人耻于谈钱”的办刊观念。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扩大经济效益。办刊机构应正视我国科技期刊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必须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办刊理念和经验,制定并实施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战略。

办刊机构应认识到现代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商品,这一特殊产业需要坚持其最终的办刊宗旨,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来提高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获取多样性、动态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加大投资力度,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办刊机构的软硬件[2]。同时,办刊机构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效益,否则在新时代就难以生存下去。

二是革新办刊的人才理念,培养跨世纪的编辑人才。以此来提高期刊的办刊质量,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是一场人才竞争,打造一支现代化编辑队伍是发展科技期刊的根本之路。首先,应注重培养青年编辑,加强他们在职期间的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的内容要根据新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要求,注重提高其业务素养,尤其是提高其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以便能与科技期刊网络化接轨;其次,期刊编辑应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学习、掌握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最后,推行现代化的编辑手段,从传统出版模式流程逐步适应网络出版流程[3]。

三、 加强科技期刊的稿件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科技期刊也逐渐进入市场,它们由上级拨款转向自筹经费、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各科技期刊为了提高效益不得不加大稿件的发表数量,从而降低了录用标准[4,5]。此外,对于一些协办单位或关系户的稿件,不得不由于各种因素而降低审稿标准给予发表。

我国对专业技术岗实行职称评定制度,职称与工资、待遇等因素挂钩,同时职称也与其个人成果及所发表的文章数量挂钩。在一些高等院校中,研究生必须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一定量的文章才可毕业。而在一些公司或单位里,工程师们往往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却不得不为了评职称、评级,勉为其难地拼凑文章。这也是稿件质量下降的另一重大原因。

国内学术期刊走向世界是办刊人员多年的心愿。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已发展到5 000多种,在数量上远超许多先进国家,但国内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却少之又少。

由于国内众多科技期刊的知名度不是很高,部分作者并不愿意把辛辛苦苦的科研成果演化为文字投向这些期刊。他们更多地是愿意把优秀的稿件投向国际知名期刊,并以被录用为荣。近年来, IE机构下一些期刊经常刊登一些国内高尖端科技的文章。长此以往,国内期刊的优秀文章来源越来越少,国内的一些期刊成为人们毕业、评职称的工具,还有些单位会给予在国外期刊发表的文章以加分奖励。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国内优秀稿件越来越少,稿件质量急速下滑。

科技期刊不是消遣性刊物,它的内容应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应具有知识丰富、信息实用和审美性强等方面的要求,是研究和应用科技的良好工具,科技期刊办刊机构应努力遵循这一办刊宗旨,严格把好稿件质量关,努力提高期刊质量关,提高期刊知名度,以便吸引更多、更好的稿件。

四、改变科技期刊的发行理念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并非像《读者》《知音》《青年文摘》等大众刊物拥有众多的订户或购买者,它的一般订户为科研院所、高校图书馆、情报资料室及相关课题组等,是科研人员、高等院校人员、各工程技术人员等的工具书,个人订户极少。由于科技期刊是专业性较强的杂志,非专业人士不易理解其中刊载的内容,这样的特点也局限了它的发行量,一般的报亭都不零售此类杂志,只有通过邮局订购或向编辑部直接订购才能拥有它。因此,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因读者因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6]。

21世纪互联网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传统媒体开始向网络新媒体转型发展。一台计算机再加上宽带,所有的杂志就能尽收眼底,并且此种阅读方式所需费用比订阅纸质期刊要节约许多,甚至可以免费获取。并且不用再为纸质期刊如何保存烦恼不已,只需将电子版期刊存于计算机上或外置硬盘上,保存方式方便而且快捷。同时,各种手机阅读平台的出现也使传统纸刊的发行量跌至谷底,读者不再需手持厚重的书刊或必须面对电脑搜索网刊,一部小小的手机就能让所有的期刊瞬间进入读者的书架,并供读者随意浏览阅读。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发行已不仅是售卖、订阅,而是通过如中国知网、维普、超星等各大网站在线传输数据,以达到期刊知识的扩散,以便提高期刊的知名率和影响因子。

五、互联网与传统科技期刊的融合

互联网与传统科技期刊在发展的道路上无论相互联合还是竞争,都无法脱离“融合”这一趋势。在互联网时代,其自身与传统科技期刊都面临着发展“瓶颈”,网络需要更多内容,并为其稿件来源和质量而苦恼;传统科技期刊也在努力开拓多种渠道,吸引受众,为如何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而绞尽脑汁[7]。实际上,在新的技术平台上网络与传统科技期刊相互融合,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媒體传播方式,让最好的内容以最好的形式进行传播[8,9]。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期刊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传播速度、覆盖范围和应用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10],而科技期刊读者队伍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对期刊的阅读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他们不再习惯于阅读传统的纸质刊物,而是更习惯于掌中阅读,于是网刊、微刊应运而生。电子期刊最主要的优势是时效快,通常纸刊正在印刷,已经定版的期刊电子版便可以在印刷期间直接转化为电子期刊,读者和作者还未拿到纸刊,便已在手机上更快地阅读了微刊。

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电子出版物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厚的条件。科技期刊通过印刷装订成册的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及时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需要[11]。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电子出版物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劲头与纸质印刷期刊并存的形式出现在广大受众面前,并以超越纸质印刷期刊的势头发展下去。读者早已把纸刊摒弃于一边,利用电脑和手机阅读期刊,而纸质印刷期刊只是以提供存档的方式保存在各大院校、单位的图书馆或档案室内。

电子技期刊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版的科技期刊具有容量大、方便快捷、多主体共享的特点,而节约资金、缩短出版时间、传播方便快捷更是编辑部和受众所喜爱的最具有说服力的优点。网络版的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开拓出版资源,所需的出版、发行时间少,缩短了期刊邮寄造成的时滞,又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重要的是,网络出版是唯一不存在盗版市场的出版方式,这是近年来各出版媒介力所不能及的目标。因此,科技期刊走网络出版的道路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12]。

但有的编辑部担心期刊上网后会影响纸质印刷期刊的发行量,这种担心完全是没必要的。从传播历史来看,电视的出现曾给报业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媒体一度认为电视将以不可替代的优势取代报业。诚然,电视是给报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几十年以来,报业依旧活跃在媒体之中,甚至超之以往。所以说,网络版科技期刊只是纸质印刷期刊的辅助品,充其量可以并驾齐驱,却不可能相互替代。

六、结 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对其进行任何打压和抵制都是无用的。然而,利用网络媒介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它需要大量的物力、人才、财力,并需要相关的政策起支持和辅助作用。网络媒介和传统科技期刊进行双赢的合作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网络作为一个整合平台,它在使用和依赖传统科技期刊资源的同时,也扩大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而传统科技期刊也可很好地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最新信息,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合作而非竞争。

参考文献:

[1]闵大洪.2006中国互联网前行于理性和秩序的轨道[J].传媒,2006(12).

[2]新疆科技情报研究所.论科技期刊网络化与传统科技期刊模式的生存发展[Z].新疆科技情报研究所,2006.

[3]我国专家学者评述科技期刊未来[Z].广东省新闻出版局,2003.

[4]王秋霞.中国科技期刊面临入世发展的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01(3):97-99.

[5]何郁冰.构建高效科技传播体系的理论思考[J].软件科学,2003,17(3):5-9.

[6]张惠民.网络时代的科技期刊传播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113-1115.

[8]张欣.跨媒体的交叉点[J].网络传播,2007(2):46-47.

[9]李伟民,朱海虹.21世纪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网,2005(8).

[10]苏青,游苏宁,周文辉,等.中国科技期刊现状分析研究[J].科技导报,2006,24(6):76-80.

[11]龙和南,刘毅.深度探索网络媒体经营生存之道[J].网络传播,2007,4(5):50-51.

[12]王灿发,周智涛,胥欣.科技期刊路在何方[J].青年记者,2005(11).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融合互联网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