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稻作文化在现代大米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26谭阳章鉴烽

网印工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稻作壮族内涵

文 谭阳 章鉴烽

壮族稻作文化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水稻类农产品特色鲜明,但由于大米农产品包装创新能力薄弱,没有凸显出地域性农产品的独特之处,品牌化意识薄弱,包装形式杂乱无章,抑制了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壮族稻作文化在整个稻作文化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有着丰富的表现与载体形式,故此将壮族稻作文化融入到大米包装设计中,强化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加强产品的品牌建设,为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开拓新路径。

壮族稻作文化的概述

据广西隆安县出土的壮族稻作文化相关考古文物研究发现,于一万多年前就有稻作农业文明发展的痕迹。作为稻作文明的重要开拓者,广西壮族先民(古骆越人)在原始环境中对农耕技术不断探索,最终在珠江流域依托当时的自然环境,发现并驯化了野生直立稻,而据《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1],其中“耨”是水稻除草工具。而后《齐民要术》、《新唐书·南蛮传》与《岭外代答》中都记载了壮族先民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例如“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根茎复生,九月熟”等[2],有力证明了壮族稻作文明的蓬勃发展,从而创造了独特的稻作文化,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壮语中,“那”译为田地或稻田,因而稻作文化也常被壮民称之为“那”文化,也是其民族文化的根本与标志,同时壮族先民以“那”文化为民族发展根本,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逐渐形成独具魅力且丰富多样的民族稻作文化。

壮族稻作文化表现形式

受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壮族先民对自然事物有着天然的敬畏和崇拜感,对水稻丰收的相关自然现象认识存在局限性,从而导致其逐渐被神化,演变成了多样化的神崇拜,例如蛙神崇拜、稻神崇拜及鸟神崇拜等等,逐步形成了壮族独特稻作文化中的节日神话体系与信仰祭祀体系[3]。此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壮族先民慢慢地对于自然规律与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借助广西独特地形条件,依靠勤劳的双手、聪慧的心灵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创造出人与生态和谐共存的人类奇迹——“梯田灌溉”。

节日习俗

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等因素制约着壮族稻作农业的发展,各种自然气候与壮族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且人力对于自然的改变微乎其微。壮族先民无法解释大自然的伟力,从而认为是“神”在支配着这一切,开始了对于神力量的崇拜,祈求风调雨顺,稻作农业大丰收,久而久之让稻作相关的神话传说深入人心,继而慢慢衍生出了伴随水稻成长周期的系列节日祭祀活动,详见表1。

表1 壮族稻作文化相关节日Tab.1 Zhuang rice culture related festivals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源自人们对自然事物的敬畏与崇拜,后逐渐演变成为族群信仰。当某种动植物被确定为族群崇拜对象后,族群人们就会以各种形式去歌颂神化崇拜对象,期望获得祝福与庇护[3]。壮族稻作文化图腾种类繁多,且衍生出庞杂的图腾文化,图腾由来也各不相同,详见表2。

服饰色彩

壮族先民长期从事农耕,因劳作中行动便利性使得他们对服饰的选择更偏向于实用性,款式设计简单、质朴。服饰色彩的选择上更是就地取材,直接利用植物根茎汁液等把布料染成蓝色、黑色及红色,造就了壮族民族庄重、沉稳、内敛的色彩审美情感[8],详见表3。

表2 壮族稻作文化相关图腾Tab.2 Related totems of Zhuang rice culture

表3 壮族服饰色彩基调分析Tab.3 Analysis on the color tone of Zhuang costume

梯田耕种

梯田灌溉系统是壮族先民与其他少数民族先民的智慧结晶,其壮美在于人与生态的共存和谐关系。据史料记载,位于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自元朝而建,于清初成形,距今有600多年的岁月,由此可见壮族稻作文化的深厚底蕴,详见图1。而这种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契合,是先民从水稻种植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探索自然法则与规律,且合理的运用的结果。

图1 龙脊梯田 Fig.1 Longji terrace

包装设计中壮族稻作文化应用的价值意义及运用手法

壮族稻作文化元素的价值意义

1.精神需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社会消费的主要推动力不再以物质层面的需求为主,而是逐渐转向以精神层面的需求为导向,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由功能性转变为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侧面反映出消费者对于产品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能否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共鸣。因此将壮族稻作文化元素应用到大米包装设计上不仅能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引起消费者的文化猎奇心,从而产生购买欲,还可以引导消费者了解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2.传承文化

在文化一体化发展和持续推进下,多元文化不断融合,部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因此保护文化多样性势在必行。壮族稻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内涵,将其衍生到大米包装设计上,不仅有利于保护传承优秀的壮族稻作文化,还可以加速区域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建立,增强大米包装的文化底蕴与感染力。

3.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现今农产品包装设计并没有引起行业设计师的足够关注,在产品包装和品牌效应方面仍发展不足。壮族稻作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审美观念与独特的表现形式,为相关农产品包装创新提供了优良的设计资源保障。

4.基于壮族稻作文化包装设计的案例分析

将壮族稻作元素进行设计提取,结合现代大米包装设计,使其能成为推广壮族稻作文化的优良载体,既能促进消费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又能将壮族稻作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传承,助力设计创新。上林县作为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自然环境条件优渥,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其大米产区土壤肥沃,水质优良,盛产优质大米。当地“帝园优谷”上林大米品牌有着较好的口碑以及产品包装设计形式,故通过对其包装设计的案例分析,对壮族稻作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的路径进行研究。

元素应用原则

1.简约性原则

传统稻作文化的包装设计应以“少即是多,极致简约”为设计导向,结合包装的外观结构和视觉元素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创新:首先,应在保证产品安全、方便运输携带的前提下选择环境友好、可持续性的绿色包装材料,在结构设计上化繁为简,保障产品基础功能。其次,从包装设计视觉呈现出发,应诠释出返璞归真、贴近自然的文化理念,其元素的搭配组合与变化形式不宜冗杂,过多的视觉信息反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的理解。

2.文化性原则

现代包装设计中文化内涵的呈现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两者相辅相成。包装设计借助传统民族文化内核来提升设计的整体品质与内涵,而传统民族文化则利用产品包装来进行自身推广,提高时代参与度,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民族文化[10]。在当前农产品包装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更应对壮族稻作文化深入挖掘,合理运用其中的经典元素,以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形成产品包装设计的个性化表达。壮族稻作文化虽为世界稻作文化史上浓墨重彩一笔,却并未被人熟知,为加强壮族稻作文化的传播,应当向内求索,提炼文化象征元素,融入到现代大米包装设计中去,提升包装设计内涵,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基础元素选择

1.造型元素设计

图2 两种造型结构Fig.2 Two modeling structures

图3 包装纹样元素设计Fig.3 Pattern element design for packaging

凝结深厚稻作文化的“帝园优谷”上林大米,外观上就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情怀,造型结构分袋装与盒装两种类型,详见图2。袋装设计整体显得简约而不单调,质拙而不廉价,在袋装下方的部分区域使用透明材料,让客户和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包装内产品的真实外形和品质。袋装的提手处以契合人体手指轮廓为设计基础,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包装设计思想。盒装设计外观大胆采用便携式礼品硬纸盒包装,硬纸盒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抗压性与贮存性,还能提升产品的档次与格调,长方体翻盖式设计更便于开合与取物[11]。

2.纹样元素重构

“帝园优谷”上林大米品牌,其包装设计在图案纹样的选取应用上,着重凸显出健康养生的饮食文化与地域性民族文化。包装的品牌整体采用仿制印章设计,却未形成完整的几何闭环,稳定的结构中流露出呼吸感与活泼感,美术风格选取剪纸艺术中的扁平化效果,加强装饰性与形式感的同时也提升消费者对符号的认知速度。包装设计的主体以“长寿之乡上林”书法图案符号的形式来向消费者呈现产品的特征属性,既点明了大米的出产地,还将上林县长寿文化蕴含其中。其余纹样组成为一位头戴斗笠的农夫牵引着水牛犁地,衔着水稻的翔鹭盘旋在上空的场景,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闲逸画面。画面远处中的山地丘陵以点为基本要素进行构建,通过疏密有致的重复排列和层次变化,形成整体而丰富的背景效果。衔谷翔鹭纹寓示了壮族神话中稻谷的由来,彰显出鲜明的地域民族特征,同样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企盼之情的集中体现,详见图3。

3.色彩元素运用

色彩相较造型和纹样而言,具有更强烈、更丰富的视觉张力和表现层次,实现品牌内涵的自我表达,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帝园优谷”上林大米品牌的色彩感受较为平稳,整体呈暖色基调,仅选取了米黄、纯白和深红3种配色。大面积的米黄底色让人自然联想到广袤的土地和肥沃的稻田,符合产品的市场定位。包装画面的视觉中心是纯白和深红的搭配,色彩明暗强烈,夺人眼球,不仅赋予产品原生态的乡土韵味和生活气息,还能通过简洁经典的色彩组合,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长期有效地吸引消费者[12]。

突出文化认同

图4 包装色彩元素提取Fig.4 Color element extraction of packaging

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时代变革的关键时期,多形式创新融合,积极承袭发展,不仅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保护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将壮族稻作文化与现代大米包装设计相融合,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产品包装的文化内涵,借此拓展市场,占据行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更是在保证壮族稻作文化核心的基础上,通过该种形式进行包装更新,增强其自我创新能力,同时让消费者能有更多渠道去了解壮族稻作文化,助力文化传承,让其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13]。针对大米包装设计中融入壮族稻作文化内核,要在设计过程中明确一点,必须重新审视壮族稻作文化的特征属性,力求在设计应用中将民族文化中蕴含的内涵意象与审美观念进行凸显,这样既有助于加强壮族稻作文化的传播与理解,又能进一步增强大米包装设计中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总结

以壮族稻作文化元素与现代大米包装设计相结合为基础,以“帝园优谷”上林大米品牌包装设计为例,提高大米包装内涵,树立品牌形象,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在现代设计流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形成独具地方特色与民族韵味的设计形式。同时将民族文化更好的保护传承下去,使之逐步融入产品品牌形象当中,既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传统民族文化,也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文化内涵价值的追求,促进产品销售。

猜你喜欢

稻作壮族内涵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挖掘习题的内涵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