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耿华军:登上地理科普的“珠峰”

2021-01-25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珠峰研究所星球

“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一曲《我的祖国》传唱半个多世纪,现实中,歌词中所传递的中国人重塑山河的伟力依然在继续,这就是近期出版的《这里是中国2》所要讲述的百年来的中国故事。

两年前,创作了《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中国从哪里来?》《什么是中国?》《什么是武汉?》等朋友圈爆款文章的地理科普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本图书《这里是中国》,该书更是被冠以“国民地理书”。

殊不知,在“星球研究所”聲名煊赫的背后,一直站着一个并不那么耀眼的人——耿华军。耿华军是星球研究所的创始人,其人如同“星球研究所”推文的标题:平实、朴素但有力。

热爱,地理科普有情怀

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耿华军,曾分别在社科院、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后来,他有了尝试更大挑战的想法,于是辞职创业。

起初,他在“宇宙中心”五道口租下一间办公室,信心满满拉着几个朋友开发健身App的项目。虽然投入不少,但市场反应冷淡,最终以失败告终。

首次创业失败,对耿华军打击很大。把团队解散之后,他也没有想好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蛰伏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反思,认为创业就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他分析了自己最擅长和喜欢的事:“一直都是做内容,写东西还不错;对地理极其热爱,从大学就开始读各种地理相关的东西,从未间断。”

有意思的是,耿华军之前的工作与地理无关,没有写过类似的文章。他说,以前读一些地理旅游类文章时,觉得并不满意,但那些文章往往都有很高的阅读量。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写出比那些文章更好的内容,而且是大幅超越。

“那是不是可以开个公众号写地理呢?”

于是,已经不再年轻的他,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再“任性”一回。2016年,他开了个名为“星球研究所”的公众号,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地理。

他在公众号的欢迎语中写道:“我所专注于极致的自然风光,对吃吃吃买买买的旅行毫无兴趣。如果认同,就一起探索这个星球吧。”

这个公众号关注的领域,呈现的方式与内容似乎注定会让它跟一般的公众号不一样。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这是耿华军写的星球研究所的口号。

但真实情况是,当时并没有“一群”,在公众号发展的最初阶段,只有他一个人。

而且当时已经是2016年,许多公众号早已积累了一定流量,沉淀了一批用户,大号们都在瓜分自媒体时代带来的巨大红利。谁也不清楚,这份红利到底可以享用到什么时候,又要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未来的变数。

耿华军就是在这样的“红利期的末尾”开始摸索着创作地理科普文章。

刚开始,耿华军也走了很多弯路。他担心地理类的东西太专业,没有太多人看。他也不知道自己要写多深。公众号初期没有什么推广渠道,写完推文,他就在朋友圈和同事、同学的微信群里发一发。有人喜欢就转发了,阅读量也没有太大的起色。

直到2016年11月,“星球研究所”出现了第一篇爆文:《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个大号转载,公众号随之迎来了第一波涨粉高潮。这篇文章有291万的阅读量,给公众号带来了6万多粉丝。

这篇文章既非热点,也与时事无关。能一举爆发,都得益于文章的内容确实打动人心。登顶过珠峰的人、止步于咫尺的人以及从未亲眼见过珠峰的人,都在评论区感叹“像跟着文字体会了一次登顶的残酷与壮丽。”

“爆款”的突然出现,给耿华军带来的不是兴奋,而是紧张。“我很担心,万一下一篇文章掉粉了怎么办?我很忐忑,因为自己写这一篇时有感觉写得很好,但是确实也没有预料会这么火。一切都太突然了。”

自那以后,“星球研究所”发布的每篇文章都维持了很高的水准,粉丝量也持续攀升。

解构,换个视角看世界

“星球研究所”的内容为何能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视角独特。

以《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为例,在创作珠峰科普推文时,耿华军并没有选择堆砌知识点,而是以攀登珠峰为脉络,串联起不同攀登高度,登山者所见、所闻、所感,不仅立体呈现了珠峰不同高度的自然风光,更触及登山者的心路。

2019年,星球研究所推出了第一本实体图书《这里是中国》。耿华军指出,什么是中国?要回答这样宏大的问题,视角很重要。“面对这样的大命题,我们选择了自然和造物的视角,也可以叫上帝视角。第一部图书我们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这一角度切入,从空间来解构中国地理,只有这种视角才能包容中国地理的宏大和复杂。”耿华军说道。

诚然,在《这里是中国》以及“星球研究所”的众多作品中,我们常常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造物的广阔与深邃也只有在“上帝视角”下才能被淋漓尽致地呈现。但“星球研究所”的作品却不止于此,当我们为宏大叙事击节赞叹时,“镜头”又会悄然移至一街一巷,生灵百态,这缕温情在宏大画卷中恰如点睛之笔,让人感慨系之,这也是“星球研究所”作品既能让人拍案叫绝,又往往让人热泪盈眶的秘诀。

所以,当《这里是中国2》不久前正式出版时,耿华军和“星球研究所”又一次巧妙地勾起了这片热土上人们的独有情愫。

“第二部书我们尝试从时间上纵向认知中国,我们选取了三个时间节点:6500万年以来的华夏山水;1万年以来的文明史诗;100年以来的现代中国。”耿华军解释道,6500万年以来,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塑造了中国的三级阶梯,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大体成型;1万年以来,农耕文明开始出现,以农耕文明为起点,中华文明逐渐萌芽,并创造出蓝色星球上最灿烂的文明之一;10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复兴征途中,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地表塑造,我们称之为“重塑山河”。

“百年重塑山河”也是《这里是中国2》的主题,它将目光纵横千万年,最终落在中华文明的复兴征程,聚焦于中国百年建设,用极致的镜头语言和客观的数据变化,勾勒出一幅澎湃激昂的宏伟画卷。

极致,用研究的态度作科普

从“星球研究所”创立以来,不断有人追问,它究竟有什么魔力,为什么能做到篇篇爆款?

耿华军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愿景:“我们追求的一直是通过极致的语言来探索和呈现极致的世界,因此,我们常常在看似很小的细节上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耿华军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巨大的书橱,书橱中摆放着中国各区域地理、地方志、地方史等各种书籍,而这只是耿华军和团队日常阅读和参考书目的冰山一角。

与许多大众资讯和科普平台相比,“星球研究所”并不算高产,其内容发布周期通常为5~10天。耿华军表示,公众号的内容采用团队协作完成,在正式发布前,团队内部往往要经过20~30天乃至数个月的选题策划、讨论研究、反复修改,最终得到内部的广泛认可后才会发布。“好的内容永远是核心,为此我们宁愿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即使迟一点也值得。”耿华军说道。

耿华军还提到,他们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断对往期内容进行反思和修正,并推出2.0版本。耿华军解释道,随着团队学习和思考的深入,很多以前内容中的不足和缺失之处就会被发现,所以我们会不定期地将往期内容重新整理、修正,并推出更为精致的作品。

耿华军甚至表示,这种“返工”将会延续下去,因为追求极致是没有止境的。

说到极致,“星球研究所”带给读者最直观的就是视觉上的震撼。耿华军介绍,以《这里是中国》为例,往往在数千张图片中才能挑选出一张满足要求的图片,而这几千张通常都来自于资深且专业的摄影团队。

目前,“星球研究所”探索世界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图文,也在积极尝试视频等更丰富的媒介和表达方式。耿华军透露,他一直钟情于BBC自然类纪录片的大制作,希望星球研究所未来也能制作出这样优秀且具有国际传播度的作品。

其实,无论在内容还是传播形式上,耿华军都不局限于某一隅,而是将目光投向这个星球,以及星球上所承载的一切。正如他自己所说:“星球就在我们脚下,也是我们将要达到的远方。”(据《人民日报》《中国测绘》)

猜你喜欢

珠峰研究所星球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珠峰八大争议焦点
中小学书法课程研究所书法作品选登
金块藏匿在哪儿
昆虫也会便便吗?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1号异星球
1号异星球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