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在守候,总想我人生的春季能够到来
2021-01-25
【阅读导引】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是《熬至滴水成珠》,是已经成为著名作家的池莉在50岁左右的年纪,讲述了她对人生的体悟。池莉在成名后回避媒体的声音、名利的诱惑,选择沉浸在写作的世界中。回头看自己半生走过的路,不免感慨万千,她发现自己不再像青年时愤世嫉俗,豪情万丈地试图影响世界。对于过去,有过遗憾,也有欣慰,还有阅历和学识带来的自信和从容。这是一种知道自己知道,也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睿智,就像她在书中所说:“苏醒是煎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煎熬出来的。人生的春天来了。之前,生命与周遭的世界不断地争夺,奋力追求一些什么,也得到了很多,但是感觉疲累,像是煎熬。熬到滴水成珠,豁然开朗,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平静而自由的状态看似简单,得来却不易。”人生是一个经历的过程,更是一个塑造自己、学会爱自己的过程。在这一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断地重塑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这一过程是痛苦的、未知的,也是回归本心的旅程。我们开始慢慢理解过去看不懂的作品,明白了古老的智慧中蕴含的生活哲学,心境慢慢平和,直到最终与世界和解。在顿悟的这一刻,终于开始想要好好地爱自己。
【作者简介】池莉,生于1957年5月30日。毕业于武汉大学,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武汉市文联主席。其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代表作有《来来往往》《生活秀》等,曾获得“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
【附文】
我得爱自己
池莉
我喜欢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随着反复的阅读,开始坚信他的阐释:“生活的最终目标是生活本身。”近些年来,由于对自己喜爱的思想家的阅读和思考,感觉有一盏灯,渐渐明亮在我生命的小路上。佛家有一层醒悟,叫离暗出明。有时候我能够明确地体会到,心里头就会泛起一波一波的欢喜。
十七岁的时候,我深信我能够“解放全人类”。二十七岁的时候,有一点不相信了,但是还相信“解放全人类”至少是一个豪言壮语,是一个宏大理想,是美好的理想主义。三十五岁的时候,心里空了,找不到着落了。四十五岁左右,逐渐踏实下来,以检讨自己为主,温和地否定了“解放全人类”。清楚地知道它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中国式的口号,中国式的大话。
在中国的大话年代,青春年少酷爱文学的我,用大话写作诗歌,开始了激情洋溢的文学创作,很快,社会现实枯竭了我的诗歌激情。愤世嫉俗的我便转向小说。近年来诗歌的泉眼自然复活,我便时时又得诗句。看看自己呢,还是比较害羞,觉得有一点“老夫聊发少年狂”了。尽管害羞,可还是要承认,与自己十七岁的诗作一比较,现在的诗,那才是诗。而当今时代,基本还是大话语境。一个售楼广告,开口就“世纪豪庭,高贵身份象征,满足您千年尊贵梦想”;一个药品广告,开口就是“精湛工艺,卓越疗效,划时代高新技术,让男人幸福到八十岁”。
用大观念的社会历史结果来检视自己,感觉就是:自己渺小如尘屑,无力有益于家国,但是个人却在进步。为此,我也感到高兴。人的进步与年龄并不成正比,却往往相反,中年懒惰、中年堕落、中年放弃、中年油滑,实在是太容易了。人到中年,如果还没有懂事,就应该算是退步。民间有“老小老小”这一说,即人老了就会变得像小孩子,意思是要我们学会体谅和迁就老人,因为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小。我不知道以我现在的年纪是否算老,但是我自己都觉察到自己在变小,小到乐于去争取微不足道的进步。就像我的孩子,在门后的白墙上,画了自己的身高,过一段时间,再去偷偷画一画,过年比一比,哪怕只长高了一点点,都是要笑起来的。中年以后,我是如此地渴望懂事。
看重与探究人生的知春不知春、懂事不懂事,我的目的,还真不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或者思想家。尽管我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会毫不妥协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懂事者。然而,同时我也已然明白,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情形里,“真正”与“伪真正”,是无法准确衡量的,甚至也不都是可以被历史证明的。
甘地在印度,就成为了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圣雄,其影响力之大,震惊世界。而中国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许行,早在战国时期就率领他的学生,穿粗布衣服,打草鞋,织草席,简单生活,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呼吁人人都应该参加劳动,其行为方式与甘地的苦行何其相似,有谁记得他?即便在大学学习历史和文学,读过诸子百家,大约也就记住了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而已。就连著名学者梁启超,对于许行的理解,也不过就是“愤世”二字。实质上,对于许行,怎么就可以这样大而化之地概括呢?革命才是愤世的,苦行则是以克己、容忍、宽厚,来修身醒世的。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中国的历史也太正统了,遗漏与遗忘,误读与误解,倒成了学术上的正常了。历史记得谁?历史又可以证明什么呢?
既然明白了,既然自己做着自己命中注定的事情,哪里还要去社会上或者历史上讨一个什么“真正”与否呢?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也是中国民间的一句老话,也是民间关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哲学思想,有着真正的睿智豁达。中国的哲学智慧,总是更多地体现在民间,没有哲学家,只有中药铺子的老中医,自然活泼的小和尚,深夜缝纳的老奶奶,资历深厚的樵夫,间或也有待嫁的姑娘。可喜的是,当代概念是以地球为一个村落的,我们还可以寻找到当代的许多文学作品和思想哲学。还是有许多智者,坚持关注人和现实,与中国民间智多星们的思想异曲同工,都是希望把纯粹理性中的美德转化成为实践理性中的善良,而非邪恶。如此,任山高水低、月落参横、潮起潮落,我也不再会有古人陶渊明的“但恨多谬误”了。
大约有十年了,我不开自己的作品讨论会,不请国内外著名人物给我作序或写书评,也不再应邀上电视做自己的专题。这些做法最初的心态,也许兼有各种的使气与愤然。到后来,特别是近五年,便都不再是使气与愤然了。因为我逐渐了解了自己。我就是一个不善于与人群紧密相处的人。我天生就不具备兼济天下的豪情,陶然中意的只是独善其身。我是一个偏僻的乡村,连木栅栏和野玫瑰都没有的乡村,唯独拥有宁静,是那种与人世两不相争的宁静。
今年,我几乎用了大半年时间,修订我的文集。在一篇一篇小说的重新阅读之中,我发现了那么多的错误,实在令人羞愧与不安。除了印刷过程中的校对错误之外,我自己的笔误居然多如牛毛,用字的生涩也多如牛毛,关于生活常识的错误也多如牛毛,还有思想深处的混乱导致的文本形式上的含糊不清。一想到就是这样错误百出的《池莉文集》(七卷本)至少被六十万的读者阅读,我便会冒一额头的冷汗,当真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如此,在私心里,我觉得,评价本身能够关注和给予我——无论褒贬,都算是抬举我了。有成千上万的读者喜欢我的书,也是我的真福气了。
哪怕只是为着不辜负自己的这份福气,我也应该认真地从容地写好每一个字,视每一个字如同新生的生命,胸怀里要拥有创造者的责任感与母亲式的顽固溺爱。不管外面的热闹是多么沸腾,不管呼朋唤友的声音是多么诱人,我的孩儿没有吃饱穿暖,没有收拾体面,我就是不出家门。
看重与探究人生的知春不知春、懂事不懂事,原来说的還是我自己。
我总在守候,总想我人生的春季能够到来。春竟然是那样的大方、清亮、顺畅,和煦和健康,无论世界上发生了多少事情,就跟没有发生一样,还是该做什么就做着什么。与世界相看越久,心里也就越是熟悉平和,即便地球的毁灭就在眼前,也是一样的泰然。什么叫做活得体面?我以为,这就叫做活得体面。什么叫做死得高贵?我以为,这就叫做死得高贵。
半辈子过去了,我发现自己的,却尽是不体面和不高贵。不多说别的,单单是这种不体面不高贵的焦虑急促狼狈愤懑之气,已然让自己遍体鳞伤。2000年前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身体出毛病了。后来,我更惊讶地发现,原来不是他人伤害了我的身体,伤害者正是我自己。我们的肉体,不仅仅是细菌和病毒毁坏的,最大的致病源是不健康的精神。
回头看了看已经过去了的半辈子,我产生了一个最朴素的想法:我得爱自己。
我渴望懂得怎么才是爱自己。
(附文来源:池莉《熬至滴水成珠》,作家出版社,2006年5月1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