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智慧博物馆研究分析

2021-01-25刘明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2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

刘明骞

摘 要: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智慧博物馆已成为博物馆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借助文献分析及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中国知网和WoS中智慧博物馆的相关研究文献。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和机构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且顶层设计、建设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关键词:智慧博物馆;CiteSpace;研究现状

0 引言

目前,智慧博物館较为通用的定义为:“通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计算、分析博物馆运行相关的人、物、活动等信息,实现博物馆征集、保护、展示、传播、研究和管理活动智能化,显著提升博物馆服务、保护、管理能力的博物馆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①。智慧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构成了现代博物馆运维的两条主线,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博物馆运维体系质量和水平的跨越式提升②。智慧博物馆能够更大限度地让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进而达到保存民族集体记忆、留存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目的②。因此,智慧博物馆自2012年左右诞生之初,便受到博物馆行业的极大关注。目前国内外在智慧博物馆方面已有较多研究成果,本文借助文献分析及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中与智慧博物馆研究相关的文献,对目前智慧博物馆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日后智慧博物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1 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

以“智慧博物馆”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博硕、会议、报纸数据库进行主题搜索,时间设置为2010年至2020年。从搜索到的文献中人为筛除与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研究无关的文献,得到相关文献325篇,其中包含期刊论文244篇、报刊文章35篇、博硕士论文20篇、会议论文26篇。将相应文献信息导入CiteSpace软件(V5.7.R4),结合关键文献研读,分析我国智慧博物馆研究的状况。

1.1 发文量分析

从智慧博物馆相关研究年发文量趋势图(图1)可以看出,年发文量整体呈明显上升态势,其中2019年发文量最高,为74篇。发文最早的为2012年张遇和王超发表在《中国博物馆》上的文章《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基于移动应用的博物馆观众体验系统》。该文结合移动终端、网络服务、定位服务、移动社交等概念,参照国外博物馆在移动应用上的实践,结合国内博物馆现状,从理论与应用层面上描绘出“智慧博物馆”系统,为提升博物馆、藏品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多种思路③。

1.2 作者与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间和发文机构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者发文数量均较少,且各研究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少,多为独立研究。发文量最多的为王春法、宋新潮、张小朋,均为4篇,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对智慧博物馆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剖析,值得后来者深入学习。从研究机构发文数量统计表和合作网络分析图谱可以看出,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分别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5篇)、南京博物院(13篇)和广东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150个研究机构之间的连线数仅为27,基本呈零散分布,未形成明显的聚类关系。这反映了研究人员之间和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智慧博物馆相关研究和实践多为独立研究,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较少。

1.3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论文的核心主题和中心思想,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捕捉研究热点、追踪研究趋势。关键词共现分析即当两个能够表达某一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时,表明这两个关键词之间具有内在关联,且出现频次越多,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近①。CiteSpace中使用中介中心性来衡量关键词的重要性,数值越大越重要。

从关键词共现统计表(表1)可以看出,中介中心性最高(>0.5)的关键词是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均与智慧博物馆的建设直接相关。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充分利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形态②。甚至有人认为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博物馆可以表述为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物联网+云计算③。中介中心性较高(0.2~0.5)的关键词有博物馆数字化、互联网+、数字博物馆、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互联网思维、智慧服务、智慧化、博物馆信息化,中介中心性大于0.05的关键词还有发展趋势、互联网、交互体验、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新媒体、文物、保护、优化展陈、数字化等,基本包括了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展示、智慧服务四个主要方面。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处理,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2)。该图谱由259个节点、316条连接线组成,网络密度为0.0095。该聚类知识图谱的聚类模块值(Q值)为0.8793,一般认为Q>0.3即表明聚类结构显著,因此,本网络聚类较好,网络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9720,一般认为S>0.5聚类就是合理的,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因此本聚类结果合理有效④。

结合关键词共现图和关键词共现统计表,分析该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看出,基于关键词进行的聚类分析可将我国智慧博物馆的研究分成12个方面,分别为博物馆、智慧型博物馆、智慧化、博物馆观众、信息化、智慧、建设、物联网、智慧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交互关系、博物馆发展。我国智慧博物馆的研究,从什么是智慧博物馆、为何要建设智慧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应该包含哪些功能、如何建设智慧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实践和评价,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智慧博物馆的研究体系。在我国,智慧博物馆已经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博物馆充分数字化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AR等新技术实现虚拟博物馆和藏品的智慧保护及博物馆智慧管理等功能。同时,结合博物馆的智慧服务和观众的互动体验,以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最终目标。

2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分析

本研究所使用的国外文献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smart museum”or“wisdom museum”为主题进行检索,限定检索时间为2010年至2020年,得到有效文献仅79篇。将所有文章的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和被引情况等信息使用纯文本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V5.7.R4)进行分析。

从年发文量趋势图(图3)可以看出,与知网年发文量相似,WoS中智慧博物馆研究文献也呈明显的上升态势。最早的文章发表于2010年。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为Piccialli Francesco,发文量为6篇;其所在的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亦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发文机构之间与作者间的合作非常少,多为独立研究。

通过研究智慧博物馆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4)发现,WoS的智慧博物館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物联网架构、可穿戴设备、定位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视点均集中在技术层面,并无针对博物馆的服务、保护、管理职能来解析智慧博物馆体系架构,研究均处于较为零散、初级的技术探讨阶段,并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也与李海梅的研究结论相似①。

3 现有研究的不足

虽然相比于国外零散的技术探讨,我国智慧博物馆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智慧博物馆的快速发展。

3.1 顶层设计不足

智慧博物馆是将信息技术与博物馆业务深度融合,采用“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技术路线,实现“人-物-数据”三元空间交互融合的博物馆新形态。目前的智慧博物馆建设研究多为从文物智慧保护、智慧服务等单一需求或单纯从技术方面考虑,对智慧博物馆所需的全业务流程需求研究不够充分,缺少对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整体格局、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构建,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分散割裂等现象②。要建设智慧博物馆,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组织和工作机制,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必须顶层规划、集全馆之力加以推进,必须重新梳理和构建博物馆各要素的关联关系,提高博物馆展示、服务、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协同①。

3.2 数据融合不足

智慧博物馆主要包含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展示和智慧服务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所需要的技术方法皆不相同,而各技术又都具有独特的数据采集、传输、管理、安全等标准,目前尚缺少如何有效利用、统一融合各标准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限制了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②。

3.3 专业人才不足

智慧博物馆作为行业新业态,其建设要求专业人员既懂得传统博物馆所需的藏品征集、保管、研究、展示、传播,又具备创新思维和开阔视野,甚至还需要了解最新信息网络技术和发展动态,这也为博物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博物馆应联合推动出台符合文博行业特点的人才政策,打通博物馆、高校和高科技公司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通道,大力引进具有创新思维和开阔视野的跨界人才③。同时各博物馆还应联合推动出台稳定经费支持的智慧博物馆建设需求基金平台,通过课题和项目合作,切实解决智慧博物馆建设中遇到的理论和技术难题,推出一批博物馆研究大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4 结论与启示

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业态。近年来,围绕智慧博物馆建设问题,我国文博界积极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智慧博物馆的核心内涵、技术基础、应用前景等方面和应用最新信息网络技术提供智慧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且并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期待中国文博的研究者和从业者,创新思维,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智慧博物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推动博物馆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思路
海参人工育苗产业的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综述
董榕及其剧作研究述论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