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外知识分子研究述评:学科范式与问题意识

2021-01-25梁君思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统一战线问题意识

梁君思

摘  要:党外知识分子研究存在专业学科介入、以问题意识整合学科范式的趋向。专业学科介入产生五个方面的党外知识分子研究范式。政策范式包括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的政策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的政策解读、知联会及其运行的政策建议。历史学范式包括党外知识分子政策史、工作史、思想史。社会学范式包括立足社会结构调整探讨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特征,立足社会阶层流动探讨身份叠加,立足社交方式变迁探讨工作机制。心理学范式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新时代三个阶段党外知识分子的心理转型。政治学范式包括结构范式、治理范式、价值范式。部分研究成果往往停留于概念工具、理论话语的单向度介入,缺乏学科意识的整体性关照。党外知识分子研究本土概念的提炼、内生理论的构建、学理脉络的支撑,要以学科范式介入为基本起点,从自觉的学科意识出发,将党外知识分子研究的不同层面纳入特定的学科范畴,依托各成熟学科资源将特殊经验上升为学术概念。

关键词:党外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学科范式;问题意识;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1)01-0101-08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与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关党外知识分子研究存在专业学科介入的情况。这既与统战工作实践有关,更与问题意识导向有关。将复杂的事实分解为问题,提出理论假设,以独特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分析和审视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构成不同学科范式的规定性边界。部分研究成果在以问题意识引介学科范式时,往往停留于概念工具、理论话语的单向度介入,缺乏学科意识的整体性关照。本文认为,党外知识分子研究本土概念的提炼、内生理论的构建、学理脉络的支撑,要以学科范式介入为基本起点。从自觉的学科意识出发,将党外知识分子研究的不同层面纳入特定的学科范畴,依托各成熟学科资源将特殊经验上升为学术概念,有效激活各学科知识存量,提高党外知识分子研究的学理性、专业性、学科性。本文从政策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范式扫描党外知识分子研究状况,提出研究建议。

一、政策范式:立足统战实践聚焦政策分析和政策建议

政策研究以提供政策制定所需知识为基本遵循。当前学术界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政策研究主要涉及政策文本分析、政策调整解读与政策运行建议。

其一,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的政策分析。学界有关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的探讨,大多在广义和狭义的概念框架下展开。广义的党外知识分子是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狭义的党外知识分子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范围予以规定。杨卫敏、许军建议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对象界定为“一内两外”:体制内的无党派知识分子,体制外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海外归国留学人员[1]。徐军认为,作为工作对象的党外知识分子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宋俭认为,作为概念指涉的党外知识分子不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3]。

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外知识分子重要论述的政策解读。有学者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外知识分子重要论述的战略性、全局性、开创性、基础性地位,提出应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统筹与分类、上层与基层、线上与线下、公转与自转等关系,形成架构完善、覆盖全面、体系健全、机制灵活、功能有效的社会化的党外知识分子大统战工作格局[4]。有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重视和做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知识分子工作”“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等重要论述予以阐发[5]。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外知识分子重要论述契合了中国改革发展的时空结构[6]。

其三,知联会建设及其运行的政策建议。知联会研究大多以2011年中央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建设的意见》(统发〔2011〕2号)为基准展开。该文件首次对知联会性质、功能、人员构成、组织保障等作出具体规定。有研究提出:知联会既不能作为“纯联谊性组织”,也不能使之成为“第九个民主党派”[7]。有学者认为:知联会是一个凝聚共识、建言献策、展示才华、服务社会、成长发展的舞台,也是统战部门团结、教育、引导、凝聚、考察、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和干部的载体[8]。也有学者提出:“知联会不要搞成纯粹的无党派人士的组织,而应建设成为各类知识分子精英聚合的联合性、联谊性的团体。”[2]

政策范式大致包括两种路径:一是基于解释学路径,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出发,探索政策方案的规范性依据;二是基于行为主义路径,从政策对象角度出发,探索政策方案的经验性依据。探索政策方案规范性、经验性依据的研究,存在注疏照搬而陷于空泛化、结论微观而缺乏普适性问题。

二、历史学范式:立足史料挖掘聚焦經验提炼和时代镜鉴

1988年底中央统战部六局(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局)成立后,党外知识分子概念开始在政策表述、学术研究中频繁出现。历史学范式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历史经验的提炼和时代镜鉴的挖掘。

其一,党外知识分子政策史研究。1988年之前有关党外知识分子政策史研究大多笼统地呈现在知识分子政策[9]或统战政策[10]历史研究之中。有研究将改革开放以来党外知识分子政策史划为三个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调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阶段;1989年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强化教育引导”阶段;1997年至今的“夯实工作基础”阶段[11]。有研究将视角拓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三个阶段:自1949年中央统战部设立“知识分子工作处”到1956年之前的“知识分子”概念阶段;自1956年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到1988年的“非党知识分子”概念阶段;1988年之后的“党外知识分子”概念阶段[12]。

其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史研究。有关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史研究集中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研究涉及思想引导并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在党外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颇具成效[13]。有研究涉及团结教育并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高度重视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14]。有研究涉及统战团体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机构演变[15]。有研究涉及工作成效,分析统一战线政策下国家对文艺界党外知识分子的整合[16]。

其三,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史研究。有关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史研究散见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史[17]等整体性著述之中。有研究聚焦陈云的党外知识分子思想,认为陈云提出了对无党派人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18]。有研究涉及李维汉的党外知识分子思想,认为李维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草的《关于统战部门进行对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既推动了当时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开展,也为之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19]。有研究涉及邓小平的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并指出:邓小平真诚与党外知识分子合作共事,并安排多名党外知识分子担任领导职务,真正做到让党外人士有职有权[20]。

历史学范式呈现两种路径:一是基于整体性视野,探索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规律性经验;二是基于细分化研究,探索某一时期、事件、人物的特殊性贡献。探索规律性经验的研究散见于知识分子理论政策史、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史的相关著作中,缺乏以党外知识分子为叙事中心的专题史研究。探索特殊性贡献的研究往往停留于就事论事且时段分布不均,缺乏具体的分段分类研究及比较研究。

三、社会学范式:立足社会分层聚焦分众统战与社会整合

党外知识分子的边界拓展、类别分化、诉求多元与社会结构调整、社会阶层流动、社交方式变迁密切相关。党外知识分子研究的社会学范式,主要涉及群体特征、身份叠加、工作创新三个方面。

其一,立足社会结构调整探讨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特征。肖存良基于新时代统一战线着力点由阶级向阶层的转型,认为党外知识分子成为中国“两阶级一阶层”社会结构中统战工作关注的新阶层[21]。林华山基于信息时代社会组织方式变迁下党外知识分子群体新特征,引入圈层视角并认为: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将加速重组并建立新边界,催生复杂庞大的群体圈层体系[22]。杨卫敏、许军基于党外知识分子群体之间差异扩大趋势,提出按职业、行业类别进行分众统战[1]。

其二,立足社会阶层流动探讨党外知识分子身份叠加。有研究提出:由于阶层分化尚不固定,社会成员可以进入几个社会组织或阶层,兼具多重身份,在对象领域上要做好旗帜性代表人物、优秀代表人士、一般统战对象(即上、中、下三层)统战工作;在空间分布上要做好大陆、港澳台、海外(即内、中、外三圈)统战工作[23]。有研究认为:来源的多样性导致党外知识分子具有多重统战对象身份,不同身份的相互叠加增加了统战工作调研分析的难度,模糊了党外知识分子对自己的认识判断[24]。

其三,立足社交方式变迁探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机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有研究提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被打破,这种圈层区隔与互联网形成了叠加效应,加大了统战工作的实际难度。这种由‘自组织性带来的圈层区隔在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知识分子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知识分子群体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24]有研究认为:在缺乏统战元素的“互联网+”工作格局中,应“构建新媒体、融媒体等多维媒体矩阵平台”,“健全完善统战数据库,打造网络统战新特区”,“健全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构建政治引领大格局”[25]。

上述研究多基于社会分层理论展开,存在社会学范式的较多介入。社会分层理论大致可分为两大传统:一是以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划分社会阶层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二是以财富、声望、权力等指标体系划分社会阶层的韦伯传统。在社会各阶层知识化、碎片化、离散化趋向日益凸显的情况下,知识分子研究应当继续注重社会学范式的介入。例如,在知识分子研究本质论、阶层论和场域论三种范式中,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颇具启示。

四、心理学范式:立足群体心态聚焦心理转型和心理认同

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也是人心和力量问题。探讨党外知识分子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在统一战线心理学[26]或统战工作心理学[27]的研究中已有呈现。相关研究聚焦于以下三个阶段。

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党外知识分子的心理转型。有研究认为:20世纪50年代,“知识分子和旧精英中的多数人已经在心态上接受了新时代新世界胜出的事实。那些长期游离于旧制度之外或与旧制度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群体、阶层,需要和‘旧我告别,把‘旧我的思想、行为方式彻底革除,以一种重生的心态拥抱新制度”[28]。有研究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党外上层知识分子纷纷在媒体上发表个人检讨的群体性行为,主要是因为知识分子有着敬佩感激、愧疚自责、从众求安的心理基础[29]。

其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的心理转型。有研究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党外知识分子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对市场经济伴生的负面现象有忧国忧民的心态[30]。有研究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下黨外知识分子社会心态既有议政兴趣浓厚、思想观念活跃、物质需求增强、主体意识觉醒、创造能力增强等积极变化,也有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趋向多元、自我意识凸显、伦理道德滑坡等消极形象[31]。有研究认为小部分党外知识分子表现出失落心态、迷惘心态、逆反心态和冷漠心态[32];在趋势上表现为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由重“再教育”转向重自身价值、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由重精神转向重实惠[33]。

其三,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的心理转型。有研究认为,“社会分层中的等级体系会通过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社会成员的健康状况”[34]。有研究提出:党外知识分子的“理性人”思维和对“自我”的强调促使他们的日常行为逐渐功利化,在不同群体、不同场合表现出多面性[24]。有研究认为:“通过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参与调研,特别是决策调研过程中的自我说服、自我影响,加深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性认知和心理认同。”[35]还有研究指出:基于对党外知识分子文化心态和社会心态的理解和把握,要合理调整社会权势的架构,改善党外知识分子的境遇,增进其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36]。

参考文献:

[1]  杨卫敏,许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分众统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38-49.

[2]  徐军.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基本问题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3):37-42.

[3]  宋俭.关于党外知识分子的概念、范围、构成与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6):28-32.

[4]  杨卫敏.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重要思想论述[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3):4-16.

[5]  胡绪生.习近平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重要论述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37-40.

[6]  雷明贵.习近平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思想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5):34-36.

[7]  浙江省委统战部课题组.知联会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G]//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蓝皮书:2009—2010.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211.

[8]  顾行超.上海践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载体——上海“知联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24-28.

[9]  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0]  张继辉,李小宁.统一战线中的知识分子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1]  陈喜庆.在2010年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处处长会议上的讲话[G]//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蓝皮书:2009—2010.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199-200.

[12]  陈聂红.新时期我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3.

[13]  刘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党外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44-53.

[14]  李志昂.建国初期中共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8.

[15]  袁琪.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思考[J].理论观察,2019(11):28-31.

[16]  袁洪权.“统一战线”政策下的“整合”——1951年的新中国“文艺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  顾行超.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  朱磊.陈云团结和教育党外知识分子思想[G]//丁俊萍,宋俭.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报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9-63.

[19]  潘利红.李维汉和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J].学术研究,2001(6):141-144.

[20]  李亚楠.统战视域下中國共产党知识分子思想的历史沿革[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53-60.

[21]  肖存良.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新转型[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3):107-109.

[22]  林华山.圈层统战: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理论视角与升级路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29-36.

[23]  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课题组.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对象、任务和工作领域[G]//徐海鹰.新情况 新问题  新探索:2005年度上海统战优秀调研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0-228.

[24]  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江苏研究基地联合课题组.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5):24-30.

[25]  张元,洪晓楠.基于智能网络的党外青年知识分子政治引领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20(2):89-95.

[26]  刘守中.统一战线心理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27]  张掌然,章星波.统战工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8]  陈明明.现代国家建设视域下统一战线的三重面相:策略、战略与治道[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6):5-14.

[29]  汪秀枝.新中国成立初党外上层知识分子检讨行为的心理基础[J].河南社会科学,2002(4):132-133.

[30]  刘玉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心态和行为方式、趋势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73-76.

[31]  王能昌,王家芳.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外知识分子心态变化的两重性及统战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104-108.

[32]  胡达义,涂晓群.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心态趋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6(S1):51-52.

[33]  刘俊.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外知识分子的心态与教育工作[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29-33.

[34]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前沿:2014[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59.

[35]  致公党静安区委课题组.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34-39.

[36]  刘晓潇.统一战线视野下知识分子“心态”嬗变研究[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7(3):32-35.

[37]  冯颖红.关于无党派人士群体作用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3):166-172.

[38]  徐行,陈永国.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协商民主的现实挑战及克服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6(8):189-195.

[39]  胡本春,郭庆生.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21-26.

[40]  李友仕,张荣华.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论述探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3):146-154.

[41]  练庆伟.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48-52.

责任编辑:龚静阳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统一战线问题意识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