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1-01-25陈桂清吴晓芳
陈桂清 吴晓芳
摘 要:从民族政治学角度探讨促进祖国完全统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有助于破解“台独”分裂势力杜撰的所谓“台湾民族论”,防止“台独”势力歪曲“台湾意识”;而且有助于凝聚两岸同胞共同推进统一、维护统一的精神力量,完成统一后台湾社会的治理与长治久安。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认知体验、价值信念、行为意愿等多方面入手:既要继续促进两岸人员往来与交流合作,提升社会互嵌程度,形成两岸民众新的共同记忆;也要调适两岸社会价值理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凝聚“良治”“善治”等共同社会价值;更要在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过程中创造两岸共同的未来想象,凝聚两岸同胞共同振兴中华的行为意愿与自觉使命感。
关键词:两岸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统一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1)01-0036-0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由此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再次提出,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首次写入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与新修订的党章之中,成为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的重要内容。彰显国家属性、蕴含中国民族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于民族政治学领域,主要在民族工作、民族关系的语境下使用。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不断由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向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扩展,这一民族政治学概念对解决台湾问题、促进祖国统一的价值开始显现。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目前仍主要集中在民族政治学领域。2017年以来,民族政治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法理解释、文化渊源、演进路径、当代价值、实践逻辑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累积了一大批研究成果[3]。但该话语体系较少被对台研究领域的学者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王鉴在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时指出,“在解决香港、澳门遗留问题及台湾问题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有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血缘、地缘与精神基础”[3],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伸至港澳台工作领域。何芳东阐述了加强两岸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交流,对构建海峡两岸文化共同体、筑牢两岸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4]。在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要挖掘和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意涵,以促进国家统一为基点,讨论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相关问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涵与对台工作实践价值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学含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識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基础概念,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5]。根据适用范围不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多元一体,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层是在解决香港、澳门遗留问题及台湾问题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有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血缘、地缘与精神基础。第三层是全世界华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解决好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3]其第二层含义涉及港澳台问题,对解决港澳遗留问题以及台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关乎港澳回归后的长治久安,更关乎台湾问题的解决以及统一之后的治理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文化与政治的双重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文化政治概念,包含文化认同与国族认同双重含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包括“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精神价值,也体现“国族”的政治共同体意涵,是中华民族成员和中国公民国族身份的集中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表现为对国家的认同、对族际共享的认同和对民族发展道路的认同。”[6]正因如此,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巩固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族身份的认同。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涉台领域的两岸命运共同体概念存在区别与联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于2014年提出,2017年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与新修订的党章中。两岸命运共同体概念提出的时间更早,在2006年2月国台办发表的谈话中就已提及,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两者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属于民族政治学概念,主要服务于民族工作,意在凸显中国各民族“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文化、共同的责任、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是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7]。两岸命运共同体属于涉台领域概念,主要服务于对台工作,意在“营造两岸一家亲的感觉,凸显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历史相承、文化相通、情义相挺、休戚与共的民族感情”[8]。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产生于党领导的国家治理过程,均包含建设统一国家的国家意涵以及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情感内容;均属于共同体相关概念,都借鉴了共同体话语形态,在实践上都服务于党的统战工作。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
解决台湾问题,不仅要在政治上、外交上秉持一个中国原则,而且要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上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既从国家层面解决政治分歧问题,又从民间层面解决身份认同问题,通过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心灵契合,形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心理认同基础与精神共同体基础[3]。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凝聚两岸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累积发展两岸关系、促进两岸统一的软力量。将这股软力量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将使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更为顺畅。凝聚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祖国统一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有助于戳破所谓“台湾民族论”等谬论。毫无疑问,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但是,“台独”势力企图将台湾同胞说成一个“民族”,并与中华民族区分开来。“台独”势力鼓噪的所谓“台湾民族论”逐渐产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戳破所谓“台湾民族论”的利器。凝聚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让岛内民众彻底认清所谓“台湾人不是中华民族一部分”等“台独”论调的荒谬性。
其二,有助于增强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巩固两岸民众对中华民族成员与中国国族身份的认同。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进统一的向心力,累积最终解决国家统一大业问题的民意基础。牢固树立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进一步促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的认同,促进台湾同胞深入思考台湾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其共担民族大义的意愿,使其自觉汇入促进两岸统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之中。
其三,有助于降低统一后治理台湾的成本。两岸统一后,台湾将是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为现阶段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创造环境、提供动力,也是为统一之后的台湾治理打好基础。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与中国的认同,有助于消除岛内民众对统一前景、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疑虑,有助于调动岛内一切积极力量投入社会治理,共同维护台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二、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条件
(一)绝大多数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
台湾同胞主要由不同时期移民台湾的汉族民众组成。“98%的台湾人口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汉族,只有约2%的人口是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定居岛内的高山族。”[9]一直以来,岛内民众对中华民族有高度认同。近年来,岛内关于民众“民族认同”的民调显示,绝大多数台湾民众仍然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2010年3月19日,台湾《远见》杂志公布的民调显示,79.6%的台湾民众自认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即使政治立场偏向“泛绿”的民众也有70.1%的人同意自己属于中华民族[10]。2018年10月18日,“台湾竞争力论坛”发布的“台湾民众国族认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7%的民众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11]。这说明岛内民众对中华民族、血缘、历史、文化有高度认同。这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两岸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与语言环境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从文化上看,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台湾文化无论从根源还是从内容、素质、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上,都与中华文化属于同一系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上,海峡两岸更有共同的传统,台湾地区的节日习俗、日常俚语、婚丧嫁娶习俗、饮食习惯等“处处表现闽粤风尚,事事彰显中华色彩”[12]。此外,普通话和传统汉字是台湾地区通用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文化基础与语言环境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与语言环境。这种天然的语言文化渊源减少了两岸民众沟通的障碍,成为维护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天然纽带。
(三)两岸民众存在众多共同历史记忆
两岸民众历史上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拥有众多共同历史记忆,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良好条件。近代以来,两岸中华儿女有抵御外侮的共同患难经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台湾地区更是被外族侵占长达半个世纪。为战胜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统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台湾同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从未停止抗争,数十万台湾同胞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全面抗战爆发后,台湾同胞积极参加和支援大陆人民抗战,不少同胞为国捐躯。”[13]两岸中华儿女共同反对殖民侵略,共同追求民族解放的历史,铸就了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让两岸同胞深刻體会到“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毋庸讳言的是,两岸由于长期分离分治,走上不同发展道路,两岸社会历史记忆产生一定疏离。尤其是受“台独史观”影响的台湾当局“去中国化”教育,改变了岛内民众的历史认知,削弱了两岸历史联结,淡化了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四)两岸民众具有的共同现实生活经验逐渐增多
尽管“台独”势力企图通过“去中国化”教育切断两岸历史连结,削弱两岸民众的共同历史记忆,但两岸自从交流大门打开后,新的共同生活经验与历史记忆正在源源不断地产生。两岸自1987年打破隔绝状态,尤其是2008年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来,两岸人员往来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大交流、大发展、大合作的格局。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两岸族”人数、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该群体既有嫁到台湾的陆配、赴台就读的陆生,也有回乡定居的老兵、来大陆投资的台商、来大陆工作就业的台干,以及近些年来不断增长的台生、台青和具有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台湾普通劳动者。“两岸族”的大量出现不仅增进了两岸民众的了解与情谊,强化了两岸民众的共同利益连结,而且积累了新的共同社会经验,形成了新的共同历史记忆,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新的基础。
三、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
(一)“台独”势力刻意割裂台湾同胞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当前,所谓“台湾民族论”被“台独”势力大力鼓吹。尽管这一谬论存在诸多漏洞,无法自圆其说,但至今仍时不时与“台湾生命共同体”“台湾主体意识”等具有“台独”性质的概念混用,成为“台独”势力“充实‘台独理论、指导‘台独实践”的重要工具[14]。此类谬论人为割裂两岸历史与文化联结,严重削弱台湾同胞的中国意识,淡化台湾同胞的中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培植台湾同胞的分离意识,造成台湾青年一代历史记忆混淆与国家认同扭曲,严重不利于台湾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二)当前岛内政治生态“绿化”程度持续加深
两岸分隔70余年来,台湾地区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自2000年岛内首次实现政党轮替之后,岛内政党实力格局、统“独”力量对比均发生深刻变动。经过2016年、2020年两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与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的重新洗牌,民进党“一党独大”政治地位强化,政党实力演变“绿升蓝降”态势明显,岛内政治生态“绿化”趋势加强。2020年,民进党继续在岛内立法机构掌握多数席次,保持“一党独大”地位,岛内政治生态仍在持续“绿化”。民进党在两岸关系领域倒行逆施,强行通过所谓“国安五法”“反渗透法”,打压岛内支持两岸关系发展的人士和爱国统一力量,干扰破坏两岸正常交流合作。“台独”势力扩大、偏向统一的政党实力弱化,严重不利于两岸交流交往,不利于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台文化渗透影响较大
美日等外部势力长期插手台湾事务。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通过人员培训、交换和留学政策在台湾培育出大批认同美国价值的亲美政治社会领袖,培植台湾政治社会领袖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与友谊,维持并扩大美国在台湾的政治社会影响力[15]。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政治民主化”,台湾社会意识形态逐渐接受了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政治体制逐渐被改造为西式选举制度。近年来,美国政府基于其国内政治以及打压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不断加大打“台湾牌”的力度,全面提升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关系,将两者关系往“准官方化”“法制化”“公开化”“军售常态化”方向发展,公然挑衅一个中国原则、破坏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给中美关系、两岸关系正常化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在培育台湾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如何破除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破除西方敌对势力的干扰,是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化存在一定难度
从理论角度看,将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认同转化为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存在一定难度。“民族认同隶属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民族认同可以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促进国家建设发展、强化国家认同的正向精神力量。”[16]但是单纯的民族认同不足以支持国家认同的大厦。从性质上说,民族认同更多是一种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多是一种政治认同。民族认同的文化联结来自于原生性要素的纽带,如习俗、血缘、祖源、语言等的共同性,而国家认同则是基于一种政治合法性的认同[17]。当前,多数台湾同胞不否认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也不否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但是在国家认同、国族认同方面与大陆存在显著差异。《远见》杂志2019年12月的民调显示,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以“中华民国”为主[18]。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两岸同胞的国家认同差异,从不同层面夯实台湾同胞的中国国家认同是重要课题。
四、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各族人民的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和中国行为意愿三个要素关联共存而成。”[19]在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统一进程中,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现有的两岸交流交往基础上,进一步从促进两岸人员往来、调适两岸社会价值信念、增加两岸民众共同振兴中华的意愿等方面着手,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国的归属感,对“良治”“善治”政治价值观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振兴的光荣感与使命感。
(一)提升两岸民众互嵌程度
认知体验是形成共同体意识、达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基础。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增加两岸同胞的中国认知体验及集体记忆开始。“不断建构两岸之间的集体记忆,为两岸认同创造有利的条件,是建构两岸认同的第一管道。”[14]211增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中国人的认同,首先需要增加其中国认知体验。这种认知体验的获得可以通过教育、媒介传播来完成,也可以通过交流交往过程中的社会化来完成。目前,受制于民进党当局不斷推行“去中国化”教育和岛内媒体的不断“绿化”,增进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知体验,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完成认同的社会化建构。在此过程中,要增进两岸民众彼此共同交往与奋斗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荣誉,使双方能够感受互相的共生关联与彼此尊严。
其一,持续增加“两岸族”规模。“两岸族”对增进两岸民众了解,增加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知体验,形塑两岸民众的共同记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前阶段的两岸关系尽管面临复杂严峻挑战,交流交往受到民进党当局钳制政策的干扰破坏,但推进两岸交流交往的工作不能停。尤其是在民进党当局极力阻挠两岸融合发展的情况下,祖国大陆应该以更大力度、更细致的措施,吸引台湾民众前来大陆学习、工作、生活、交流,将融合工作做实做细。当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参与到两岸交流中来,就有可能破除岛内“去中国化”教育的毒害,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认同基础。
其二,照顾“两岸族”的利益。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落实两岸同胞之间的“同等待遇”、实现社会成员一致化、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着手。从大陆对台工作的实践层面而言,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大部署:“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要尽可能让台湾同胞能够享受到和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形塑他们与大陆同胞的共同利益,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利益基础。
其三,提高“两岸族”的社会互嵌度。民族工作领域“推动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措施在两岸关系领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打破两岸同胞的生活界限,为促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创造条件,尽量避免形成单一台胞社区,以消除两岸同胞的“我群”与“他群”的地理界限,引导台胞融入各地社区,形成两岸民众的集体身份认同。
(二)凝聚两岸共同价值理念
“两岸在发展共同利益之后,还必须在文化上寻求共同价值,在民族上培养共同认同,才能在未来两岸统合上创造共同想象。”[20]“如果没有建构两岸可以接受的共有观念,就不会有两岸共同的意愿。”[14]212现实中,两岸社会价值理念有同有异。一方面,台湾地区引入西方民主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而祖国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两岸都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台湾社会在个体的人格意识形塑方面仍然深受儒家伦理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大陆的发展日益受到认可,台湾社会对“良治”“善治”的讨论度与认同度越来越高。推进两岸社会价值的调适、融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是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两岸共同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强调忠孝、礼仪、仁爱、廉耻、中庸等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台湾地区虽然施行了西式制度,但中华文化传统的忠孝观、荣辱观已经渗透到其民众的深层思维与心理。未来两岸应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厚资源,继续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源泉。
其二,凝聚“良治”“善治”的价值共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1]在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统一的进程中,有必要凝聚两岸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从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现实看,“良治”“善治”等价值理念最有可能成为两岸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在大陆地区,“良治”“善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概念,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内容。在台湾地区,“良善治理”在近年来成为行政学领域热词,甚至被其政治人物拿来当作“台式民主”的主要内容。可见,两岸在“良治”“善治”方面有诸多共同话语,可以将此概念作为消除两岸意识形态对抗、形成两岸共同核心价值观的抓手。
(三)增加台湾同胞参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使命感
当前,台湾民众由于长期受“去中国化”教育毒害以及两岸客观存在的政治定位分歧影响,对祖国大陆倡议的“共同振兴中华民族”概念较无感。为此,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通过恰当而有效的机制来增强国民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认知,增强全体国人的国民同一感,塑造国民身份意识和国民荣誉感、自豪感,进而增强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想象”[22]。在对台工作中,应向台湾同胞加大力度宣传民族复兴理念,在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过程中回应并落实其合理期许,增加其对民族复兴前景的信赖感与自觉参与度。
其一,引导台湾同胞认清台湾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化历史再教育,通过参访交流、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尤其要以动画、短视频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消除台湾青年对历史的误解,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两岸关系历史,塑造其对祖国大陆的“我群”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现实利益联结,促进两岸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让更多的台湾同胞享受到两岸和平发展红利,激发台湾同胞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和祖国和平统一事业。
其二,在国家统一政策、方针、路线的制定中回应并落实台湾同胞的合理期许。增进台湾民众参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还应从创造两岸共同想象着手,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对台湾地区的政治定位、行政架构、法律体系、涉外事务、防务等重大问题进行合情合理安排,充分保障台湾同胞的合法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消除台湾民众对统一前景的疑虑、抵触,增进两岸政治互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4-05-29)[2020-12-20].http:// www.xinhuanet.com/photo/2014-05/29/c_126564529.htm.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3] 王文光,尤伟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与价值[N].中国民族报,2018-06-22(6).
[3] 王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8(4):17-20.
[4] 何芳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传承与两岸中华文化认同[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91-96.
[5] 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1-14.
[6] 赵刚,王丽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解读[J].湖湘论坛,2017(1):106-112.
[7] 龙金菊.“共同体”语义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广西民族研究,2019(2):10-17.
[8] 李鹏.民族认同、利益联结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信任深化[J].台湾研究,2010(5):3-7.
[9]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问题[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4.
[10] 民调显示八成台湾民众承认自己属于中华民族[EB/OL].(2013-03-22)[2020-12-20].https://news. qq.com/a/20100322/000385.htm.
[11] 民调显示:近九成台湾民众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EB/OL].(2018-10-18)[2020-12-20].http://www. xinhuanet.com/2018-10/18/c_1123579878.htm.
[12] 李道湘.论海峡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形成[J].现代台湾研究,2012(Z1):4-9.
[13] 吴储岐.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各界代表人士[N].人民日报,2015-09-02(1).
[14] 陈孔立.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262.
[15] 赵绮娜.美国政府在台湾的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一九五一至一九七〇)[J].欧美研究,2001(1):79-127.
[16] 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48-53.
[17] 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2):26-35+108.
[18] 远见编辑部.蓝绿支持度反转,国民党支持度跌至18%[EB/OL].(2019-12-13)[2020-12-20].https://www.gvm.com.tw/article/69941.
[19] 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王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7.
[20] 李允杰.从共同利益到共同价值:ECFA后两岸关系发展路径刍议[J].中國评论月刊,2011(1).
[2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4-05-05(2).
[22] 周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进路[J].学术界,2020(8):5-16.
责任编辑:孙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