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视域下的幼儿园师幼互动
2021-01-25国丛丛
国丛丛
摘 要: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在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不同活动形式以及室内、户外等不同场域中发生的一切交互动作或反应。有效的师幼互动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规范的习得以及与他人亲密关系的建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在思考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幼儿园在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师幼互动水平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师幼互动; 教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0-002
一、问题的提出
师幼互动在幼儿园中是各种人际交往、互动的中心,它存在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流程之中,是实现幼儿园各类教育目标的有力保证,是幼儿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条件,同时也体现出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学手段。幼儿园中这种人际互动既可以存在于所组织的正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存在于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等其它非正式的活动当中。师幼互动中所传递的内容也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是教师对幼儿所进行的知识的传递、规则的培养、行为的指导等,另一方面是幼儿反作用于教师,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指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向教师寻求帮助等内容。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师幼互动,不仅是以培养幼儿心理品质、生活习惯以及对幼儿进行知识传递为主线,而且是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在互动过程中体会人际交往,让幼儿的社会性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除了是其人们眼中的保教结合的活动以外,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本研究基于教育社会学理论视域下,探讨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分析师幼互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高水平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
二、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幼儿自出生以来,就存在于一个满是人际关系的环境下,在家庭中与父母建立最初的亲子关系,进入到幼儿园当中与教师建立师幼关系,与其它幼儿建立同伴关系,幼儿在社会活动中、从人际互动中构建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社会性条件。从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出发,“互动”是每个独立的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为了合作而产生了互动,互动则更好的帮助人们存活在自然界中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以及以下动作手势等诸如此类的符号成为了人们在互动中来了解对方行为的工具,在幼儿园这种集保育与教育融为一体的社会性机构中,师幼互动其实也是社会中人际互动的缩影,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互动来加快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的心理发展一方面依赖其自身的内部条件,另一方面强化和榜样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行为模式大部分源自与他人交往、互动过程中借助于观察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由于教师在年龄、阅历、经验、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性优势,自然成为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所要服从的权威,教师所做出的种种行为也成为了幼儿效仿的榜样。
首先,通过师幼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知识、技能,循序渐进地教授给孩子,引导孩子逐步地认识周围的世界,进而实现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会给幼儿创设所需要的具体的情境,会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同时会教给幼儿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启发与指导是幼儿认识活动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通过师幼之间的互动,教师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传授给幼儿,指导幼儿所发出的社会行为,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多种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关心他人等都是在父母、教师与其他成人的示范、要求与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在幼儿园的一生生活中,教师和其他幼儿的行为可供幼儿观察并有其大量的练习机会,以此形成多种有意义的社会性行为。再次,通过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心理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给予满足,这会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让幼儿的个性特征得到发展。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除了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以外,还存在一种情感依恋关系。教师尊重、关爱、支持与鼓励幼儿的基础之上,同时密切关注幼儿,提供细心的照顾,并满足幼儿的需求,由此,幼儿会将一种依恋情感建立在教师身上。这类幼儿在对待同伴关系时也会更容易与他人交往,更为友好。由此可见,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不仅影响着幼儿自身的情绪情感发展,也影响着幼儿与他人的交往态度以及交往方式。
三、师幼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幼互動存在于严格的计划之中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应该是处于一种同为主体的状态,且这种主体所有的交往行为应该是平等的,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应具有同等的权力。然而,在实际的幼儿园一日活动当中,教师对一整日的活动,如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自己进行了看似详细、周密的计划与组织,使自己成为了互动行为的发起者,成为了活动过程的控制者,忽视了与幼儿互为主体这一重要态度,将幼儿置于被动的地位,幼儿所做的只有服从、依赖教师的指令与安排。大部分幼儿园在开学之际会召集教师制定学期计划、每月计划、每周计划甚至每日计划,在每日计划中,教师一般会对这一整天的活动做出详细的安排,将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事情固定下来。使“计划”引导幼儿的整日生活,教师也通常被自己所制定的计划牵引,时长忽略、制止来自幼儿感兴趣的、亲身经验、实时生成的活动,没有真正的关注到幼儿的兴趣、需要、感受,没有把幼儿放到与自己等同的地位。教师期待幼儿成为一个“小大人”,服从教师的指令,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成为了任务一般,是为了完成所制定的教育内容。这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忽略了一日活动中所特有的生成性、灵活性的特点,幼儿体会不到教师把它放到与教师等同的地位,感受不到真正的互动中所独有的尊重、轻松的氛围,致使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性缺失,阻碍幼儿的发展。
(二)师幼互动存在于严格的规则之下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会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让其遵守纪律、维持秩序、养成习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制定规则来维护这一个集合。然而,在这种繁琐的规则之下,幼儿的主动性无处发挥,自己生活中要做的事情却没有主动权。在很多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想多玩一会儿自己心爱的玩具、多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聊一会儿天,离开自己的小椅子去饮水区喝杯水,诸如此类的事情都要得到教师的许可。教师会给幼儿制定出很多的规则,并通过死板的反复说教的形式让幼儿来遵守规则,然而教师却不会和幼儿来交流,为什么这些规则要存在,要遵守,更不会和幼儿一同商讨选择出合适的方法来遵守一些正确的行为。相反,教师武断地就把自己认为幼儿应当遵守的规则直接制定出来,并在不断的要求和强制干预下,一遍一遍地重复当中让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并根据个人的主观看法来评价一个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这种严格的教育行为控制了幼儿的认知思维和行动范围,师幼之间和谐的、高质量的互动关系被打消的一干二净。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均不完善,行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但教师如果不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一味地追求幼儿去服从权威,遵守规则,按照教师给出的指令行事,那么幼儿在与教师交往、互动中的地位就难以保证。总之,在幼儿园班级师幼关系中,教师往往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忽视幼儿的主体性,把幼儿看作年幼无知的个体,全面掌控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幼儿只能被迫接受,所以教师与幼儿在互动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是计划控制下的、规则控制下的交往互动。
四、提高师幼互动水平的策略
(一)重视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幼儿园教师应自觉地补充有关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知识,打下理论基础,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师与幼儿互动时的理論基础之一,重视教育社会学对师幼互动的指导作用。同时应注意研究幼儿园所组织的正规与非正规活动中的人际交互关系、环境空间布局等,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类活动中的教师、幼儿与环境的交往。只有如此,才能将师幼互动的作用实现到最大化。
(二)教师应将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国内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到,幼儿园所要进行的活动应该提前计划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预先计划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所以,在幼儿园实际的一日活动当中,教师不应该以制定好的、严密的计划来带领幼儿的整日活动。因此,教师在拟定活动计划是应注意把计划性与灵活性相整合。教师可以把一日活动大概梳理一下,总体上确定当日应当完成什么事情,达到什么目标。除此之外,留出丰富的时间给予幼儿让其自由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去获得直接经验,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二)构建“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互动中,教师并不是活动过程中的唯一主体,要清楚地明白幼儿同样具备主体性,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同为主体。在各种活动中,教师和幼儿这种双方互为主体的交往关系可称之为主体间性,具体表现为我—你的平等对话关系,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双方应彼此尊重、互相信任。教师要正确看待儿童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让幼儿可以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他们对教师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充分信任教师,在教师面前可以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话是情感的交流和体验的交融过程。对话不仅仅是指师幼双方以口头语言进行交流,更多的是指教师与幼儿交往互动过程中的氛围,敞开自己,接纳对方。在“敞开”与“接纳”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互相成就,使得教师与幼儿都能在原有的生活、认知、情感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主体意义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乐珍.关于“师幼互动”的认识[J]早期教育,1999(04):28-29
[2]伊恩·罗伯特.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8
[3]孔海清.幼儿园师幼互动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20-21
[4]刘晶波.滥用奖励:论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偏差[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27-30
[5]王莉娅麦少美.中外学前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
[6]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80
[7]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