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学校“小银行”课程的开发
2021-01-25陆月红
陆月红
摘 要:表现性评价将教学内容,教学原因以及教学水平进行了一定的解释,将课程、教学以及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德育中嵌入表现性评价,可及时调整育人方式,有效提升学生德育品格。
关键词:“小银行”课程; 表现性评价;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54-001
反观目前的德育考核方式,形式较为单一,效果甚微。而表现型评价的使用,能对老师的教学构成积极的影响。
一、“小银行”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有机融合,赋予基础学科课程
苏州湾实验小学注重德育综合育人功能,依托“小银行”平台,创设入职体验项目(存款兑换)、湾上图书馆,熊大菜园、湾上小主持、湾上监督员、湾上小管家等形式,运用直观的评价工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学校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具体化、形象化地领会德育精神,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二)突出重点,完善校本课程建设
发挥德育骨干的作用,制作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湾上小银行”星币规则手册》。根据存储、取款以及兑换方面分别开发了《快速获取星币攻略》《星币存取款规则》《兑换奖项设置》等系列校本课程教材,丰富了“小银行”文化校本课程。
(三)活动拓展,促进学生品格形成
利用各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实践能力。如:整班比赛获奖的星币,兑换整班奖项;期末开放湾上小超市,自行挑选购买精美小礼品;通过储蓄获得期终“分红”,获取“湾上好少年”称号,颁发荣誉证书,不断激励学生将其兴趣爱好与学校组织的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实践证明,“图书馆一周游”“免做一次作业”“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一天”“可以上讲台唱一支歌”“做一天楼层监督员”等评价方式深受学生喜欢。
(四)整合资源,创设“长故事”文化氛围
苏州湾实验小学注重对校区“长故事”文化特色资源的整合,通过周一集体故事会、校园文化宣传栏的方式在学校内塑造“小银行”活动的典型人物,充分发扬榜样示范的力量。
二、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小银行”课程实施效果
(一)提高教师道德教育教学能力
在进行调查的过程当中,受采访的教师认为,自己开展德育活动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一占比为73%。但是依然9%的教师认为,自己对于德育教育的能力并没有提升。还有18%的教师不确定是否有提升。可以看出,实施这一项目,对于教师德育教学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银行活动开展后,有占比为68%的教师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法,但还是有10%的老师认为,不需要进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还有22%的教师认为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转变依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小银行活动让教师们了解到了自身原有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存在着不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评价方式。
(二)熔铸学生德育品格
从学习动力这一角度来看,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有78%的学生认为这一课程对于自身的学习动力有着促进作用,只有2%的学生认为在课程当中没有获得较高的学习动力。有40%的学生不确定这一课程是否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提高作用,只有15%的学生认为这一课程对于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提高作用。调查表明,这一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课程自主学习能力是有很大提升作用。从道德品质发展的角度来看,86%的学生认为小银行这一活动对于自身的道德品质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小银行”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因为苏州湾校区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大都是上岗不满三年的新教师,对于德育教育以及应用表现性评价来执行德育缺乏经验,造成“小银行”德育表现性评价的操作形式化。事实上,利用表现性评价来进行德育,不管是对于教师的教育经验还是教育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评价机制束缚
尽管社会的舆论导向,都在强调学生的道德教育,但是学生升学的考核评价仍然以学习成绩作为最主要的标准,道德教育没有被纳入主要的评价标准当中。由于评价机制的束缚,只能将道德教育作为一项辅助教育内容。因此“小银行”在许多家长和任课教师看来,仅仅只是一个游戏活动而已,一旦与智育课程冲突,家长和老师都会导向成绩的考核,使得该课程难以完全发挥预期效果。
(三)形式化的桎梏
对于“小银行”课程,个别班级只是走形式。“小银行”课程重视实践环节,但是部分教师对本课程的开发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形式上。长期的形式化教学,削弱了“小银行”课程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效用,从而制约了校本课程的教育实效。
四、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小银行”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加强对年轻教师培训,定期组织德育学习交流分享会,邀请校内优秀德育教师现场进行分享交流;也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去培训来增强水平。
(二)制定完善评价机制
德育与智育并不是不可兼得的,苏州湾小区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设立考核指标,通过“小银行”课程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探究能力,进一步辅助學习。合理调整评价机制,将“小银行”课程纳入整体评价当中。最后,学校不断健全综合性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实施有效、多种形式考查,结果采用等级、标志性成果和描述性语言等形式。
(三)丰富“小银行”课程形式
启动社会力量,发挥“小银行”课程的作用。如通过联系校外学生实践训练基地与公益机构,为“小银行”课程提供活动内容和场地。为了更好地保证课程的落实,还可以引入家校合作的德育形式,家校合力,有效提高德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