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儿在“法”的阳光下盛开
2021-01-25王晓敏
王晓敏
摘 要:当今社会心理问题正趋向低龄化,偷窃行为在小学生中时常出现。对小学生的偷窃行为我们该如何处理,才能做到既不伤害学生,又能从思想上彻底根除呢?我认为必须深入分析学生“偷窃”时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法治教育,才可以达到彻底根除的目的。
关键词:偷窃行为; 法治教育;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28-002
一、基本情况
小远,男,今年10岁,就读于小学三年级。家中母亲生了二胎,父亲平时工作较忙,与孩子沟通比较少。随着对孩子的了解,我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不强,课堂上说话比较大胆,小动作不断,习惯性偷偷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反省自我的意识,知错不改,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二、案例简介
练习卷“不翼而飞”。周一早读课一结束,我就像往常一样拿着孩子们的作业到办公室批阅。批之前我数了数,突然发现少了一张。心想:是哪个“小马虎”今天又忘记交作业了呢?花了一会儿功夫,我终于发现是子航没交作业。于是语文课上,我站到讲台上询问起来:“今天有位同学练习卷没有交给我?”底下的一群“福尔摩斯”开始交头接耳。可是子航完全没有要站起来承认的意思,这下我可有点生气:“不主动上交作业,我可要点名啦。”我看到子航仍坐在位置上无动于衷。于是我大声喊道:“子航,我没有看到你的练习卷,你怎么解释?”此时,被我点到名的子航脸一下子通红,却自信地说:“王老师,今天的练习卷我是交了的。”“估计丢在哪里了,请同学们下课再仔细找一找?”语文课后,我回到办公室,重新仔细检查起孩子们练习卷上的姓名,当翻到一张姓名位置留有橡皮擦拭痕迹,能隐约看清子航字样的试卷时,我恍然大悟,是小远“调包了”子航的练习卷。我十分震惊!小远这孩子怎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我找来小远询问他练习卷的事,他一再否认,即使我把带有改动名字痕迹的练习卷和不同的笔迹都摆在他面前,他始终不肯承认。
三、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偷窃行为其原因很复杂,有家庭、社会、自身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心理因素是主要的原因。针对小远同学出现的这些情况,我进行了多次家访,找他父母谈心,寻求同事们的帮助,经过仔细调查分析,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位
由于小远父亲平时总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关注较少,母亲忙于照顾妹妹,有时对犯错后的小远又打又骂。这样单一的粗暴打骂责罚和冷漠的不闻不问教育方式导致小远“偷拿”问题日趋严重。
(二)社会环境影响
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幼稚,极易受周围环境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周围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学习用品如同“玩具”,对小学生来说是个诱惑,有的孩子的物品款式奇特新颖,还特意显示给别人看;有的孩子总把自己的新物品摆在显眼的位置,给犯错的孩子提供可趁之机。一些影视作品大肆渲染偷盗的情节以及“大老板”作风,受其影响,像小远这样的孩子小小年纪便充“大佬”,以此为荣。
(三)自身心理问题
1.占有心理:小学生自我意识尚不完善,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分析原因跟孩子的早期教养有关。小远在幼儿时期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缺乏“物归原主所有”的观念,常常把喜欢的东西随意拿过来,而父母也不以为然,任其发展。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就容易出现偷窃行为。
2.妒忌心理:小学生年龄小,是非判断能力很弱,而且理性思维水平不高,不能正确的评价自我和他人。如小远虚荣心强,别人有的他认为自己也应该有,家长不能满足他,他就想通过偷这种错误的方式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3.炫耀心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稳定,他们经常将自我的价值等同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东西以昭显个人价值。小远不仅经常从家里带一些新奇的玩具送給同学,而且在教室还偷拿别人的物品带回家。
四、解决措施
1.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我发现小远偷窃别人东西后,并没有认识到偷窃行为的严重性,事后即使在同学的议论和老师的批评中,仍不肯承认错误,十分好强。这孩子的心理是不完整的,在处理时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要保护他的自尊心,绝不能以简单的打骂、羞辱、吓唬等极端措施,让孩子更加抵触和背离。每次我都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批评他,而是在平时试着和他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课间经常找他聊聊天,使他认识到自己只不过犯了一点错误,是可以改正并不再犯错的。
2.家校共育,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家庭教育失当造成的。因此当孩子出现偷窃行为时,我耐心地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统一看法,有效地做好孩子的转化工作。
3.防微杜渐,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一直被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法治素质势在必行。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内容上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多利用班会课,开展法律讲堂。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有效的法治教育,将学生的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五、教育效果
经过多次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小远心理,沟通交流以后,小远渐渐有所收敛,并把注意力逐步转向学习。好几次我担心小远会再度犯错,因此平时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我都十分关注他的言行,经常提醒他,跟他普及一些法律知识,让他有一定分辨是非的能力。纵观整个学校班级,偷窃事件总是难免的。当然,这里的“偷窃”与法律意义上的偷窃有所不同。小学生自我意识还不够明确,他们的“偷窃”只能算是一种不诚实的占有行为。然而,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偷窃”,都是不良品质的表现,都应该及时地进行矫正。
当学生存在行为偏向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教育他们,把他们从迷途中拉回来。作为教师应该全身心爱学生,分析学生犯错心理,科学进行法治教育,我们祖国的花朵不仅要在“爱”的雨露下茁壮,更应在“法”的阳光下盛开。
参考文献:
[1]李宸曦.基于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的小学生法治教育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李怡.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分析及矫正策略,校园心理,2012年第1期